“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告子上》。”所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分几层意思来解读,要完整理解“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得兼顾文章后面的一段话,在进货渠道合法的前提下,餐厅可以得到鱼和熊掌,食客可以得到鱼与熊掌烹制的佳餚,鱼与熊掌可否兼得,其实质是生与义可否兼得。
1、鱼和熊掌能否兼得?
鱼与熊掌可否兼得,这个问题源于《孟子告子上》。在这篇文章的开头,用了一个比喻,鱼与熊掌是喻体,生与义是本体,鱼与熊掌可否兼得,其实质是生与义可否兼得。抛开语言环境的约束,我的回答是: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现实生活中,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在进货渠道合法的前提下,餐厅可以得到鱼和熊掌,食客可以得到鱼与熊掌烹制的佳餚,
现实生活中,生与义可以兼得。前辈们为新中国的诞生,舍身取义,浴血奋战,无数义士命殒战场;但是,大多数人抱着舍身取义的动机参加革命,得到了即践行了义举,又保全了生命的结果,即得了鱼(生),又得了熊掌心义),在见义勇为的事例中,很多人报着舍身取义多动机,抢救遇之人。有的人在践行义举中遇难;但是,成功的事例更多,即践行了义举,挽救了遇难者,又保全了自己的生命,做到了鱼与熊掌兼得,
2、为何孟子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吃鱼不能吃熊掌吗?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告子上》。其原文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是儒家学派二号人物,被称为“亚圣”,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构建了自己的学说“仁政学说”。孟子的散文有其鲜明特点,就是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并且常用“对比”的创作手法,互相比较,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极大的说服力而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要完整理解“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得兼顾文章后面的一段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分几层意思来解读。一、俗话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人不能太满,好事被一个人占全,肯定要有亏损。这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也是人生的智慧所在,“韩信”的死就有这样一层厉害关系,可惜他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不能激流勇退。
二、当一个人面临难以取舍的问题时,要果断做出判断,必须及时取舍,优柔寡断必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即然不能同时拥有,就要分析厉害关系,及时做出选择,三、在个人利益和道义发生冲突时,要坚决选择道义,这即是舍身取义,又是坚持真理,如有的家长护短,不讲道理,孩子打架就袒护自己的孩子,结果助长自己孩子的嚣张跋扈,最后害的是孩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