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意您还是不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应该去努力让自己变的更完美。总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完善自我,需要一个过程,当这个“过度周期”成为过去的时候,就会迎来接近完美的自己,从昨日的不完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才会有进步心平静气地接受自己曾经的不完美,让这些化作动力,让自己勇往直前。
1、应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还是努力让自己变的完美?
我见意您还是不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应该去努力让自己变的更完美。有句话说的好,真诚的微笑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豪无疑问,您不管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您都需要跟和您相关的人交流。不喜欢跟人交流,或者是胆怯与人交流,又不善于表达,自己又小心眼,那您就会在各种场景,或者是场合上失去更多,更好的机会。所以您也更需要多看看书,多学习,给自己充满电,储备更多的知识,
2、怎么才能做到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曾经不完美的自己,留下了许多人生的遗憾,让自己苦闷了很长一段时间,也影响了自己人生的一个时期。“阵痛”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不完美,努力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下定决心,行动起来,虚心学习,取长补短,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确定自己人生的方向经过时间的磨砺,我想到:总在苦闷中度日,哪会有进步?总纠结在昨日的得与失上,怎会有美好的未来?从昨日的不完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才会有进步心平静气地接受自己曾经的不完美,让这些化作动力,让自己勇往直前!总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完善自我,需要一个过程,当这个“过度周期”成为过去的时候,就会迎来接近完美的自己!,
3、你能够接受父母的不完美吗?为什么?
能接受,不仅仅是因为俗语中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扪心自问:我比父母的文化程度高,所处的时代又好很多,却也不能作到完美,又有什么资格去评价父母的不完美呢?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谁,每一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也就是说:无法预定自己的父母,有好多人,含着金钥匙出生,呱呱落地就是金枝玉叶。而更多的人却降生于普通或者贫寒的家庭,甚至还有弱小或者残障的父母,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是该后悔来到这个世界?还是后悔来到这个家庭?抑或是不想认这对父母?确实,生在普通的家庭,你永远都成不了“富二代”,但是,这不影响你成为“富一代”呀!“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只是,在现在社会,却真有一些人嫌弃自己的父母,嫌弃自己的家庭,甚知还有人说:“你们给不了我荣华富贵,为何要生下我?”是的,没有完美的父母,他们给不了你财富,给不了你权势,甚至连健康也没有给你,
4、有人说“人,生存的意义在于:接受世界不完美,努力让自己过得开心”对此你怎么看?
看到这个问题,不禁莞尔。因为生存的意义这个命题的本质问题就是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做什么?作者说是接受世界的不完美,努力让自己开心,这是一种理解,或许有更好更深的理解。我曾经就花了几年时间漫步书海,与先贤神交,涉及多个领域去追寻答案,本来现在正在发表的《涅火重生之炼狱之旅》就是与众位分享我追寻人生的意义的过程及答案的,
但在这个快节奏讲究效率的时代,很少有人能静下来慢慢地去体悟,总是想快速地找到答案。同时也因为我看到这个问题而产生了共鸣,所以提前把整个过程及答案作一个简略地系统地提炼、归纳和总结,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真的不是一两句话或一两篇文章就能诠释得了的,也不是一下子能体悟到的,我们得静下来,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用一段时间或整个生命去体悟。
因为她不一定就有终极答案,在找寻的路上可能就能找到适合你的那双鞋,好了,不啰嗦了,言归正传。首先,人生短短几十年,最终我们都要迈向同一个归途,只是早晚不同而已,那么在人生这趟列车上,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我们活着干什么呢?下面就几个不同领域来探讨一下:一、佛学佛家讲究轮回,死后会去地狱或西方极乐世界。觉得世界是无常的,认为人生如梦红尘是苦海,众生应脱离苦海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它要普渡众生,让众生俢行并信仰它,把所有的男女比丘大小沙弥,拯救众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让大家斩断七情六欲,多积善因善果,来世得福报,或者俢行到脱离轮回,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它的修行有几个梯次:凡夫、居士、比丘和比丘尼、罗汉、菩萨、佛,(罗汉以上,即可称为圣人,圣人果位从低到高依次为——小乘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大乘果位:初地菩萨~十地菩萨,佛,)佛家的教义是追求那种似是而非的中间真空状态,当然它的很多修行方式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静心静坐,减少和克制欲望等对养生还是有很大好处的。
只是我不禁思考,到底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要死后才知道,活着的人都不知道,好,就算是有,那么那么多人修行,总会有修行深浅高低之分;另外一个问题是信仰和资源是有限的,你们菩萨之间会不会有争斗?所以即使是凡人修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也只是众多修行者的底层而已,也是其他大能菩萨的信俸者或小弟而已。往上修行就得去抢占资源,
好,就算你修成了佛,佛能长生吗?佛长生了却斩断了七情六欲,没有了牵挂,那他要长生干嘛?不孤独寂寞吗?所以修行成了佛又如何?怎么去得自在逍遥?只不过是更高一个维度的人间罢了,是啊,佛门未必是净土。二、道学道家追求清静无为,无为而为,超然物外,打破身体限制能成就仙能,超越天道,道家的修行体系: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聚虚合道。
天仙,玄仙,金仙,太乙金仙,大罗金仙,准圣,圣人(道),另一种体系是:第一重:入道;第二重:求道;第三重:问道;第四重:学道;第五重:悟道;第六重:触道;第七重:养道;第八重:得道;第九重:忘道(先得道,而后忘道);第十重:舍道;第十一重:成道;第十二重:丹道(金丹大道);第十三重:人道(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凝练婴儿);第十四重:仙道(散仙道,成为一方散仙);第十五重:地道(地仙道,已经寿命无穷,能够婴儿离体,遨游寰宇);第十六重:天道(传说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寻求天道,证得天仙业位)。
但是在这个修行体系中,同样需要资源,同样得去争夺,那如何去清静无为,超然物外呢?这不是矛盾的吗?而修行的终极目标是获得长生,长生过后呢?老而不死是为贼,与你同时期的人都死了,最后只剩下你们几个得道成仙的,看着众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一直在轮回,不累吗?不孤单吗?高处不胜寒啊!长生了又如何?而且时刻还要防止其他仙圣夺你的资源和性命,就和那些修真玄幻小说里一样,有什么意思呢?时间久了,都会累的,最后死亡反而成了你的一种奢求了吧,
三、儒学儒家思想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讲究中庸之道;要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我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实现大一统格局;讲究君臣父子等级观念,三纲五常;提倡仁义,仁者爱人,以德治理国家;宣扬天命,但怀疑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施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倡导和谐,友爱,克己,为人,团结凝聚的群众主义伦理道德,
儒家的层次:儒生、儒者、儒仕、仕人、学仕、大学仕、大儒、鸿儒、圣人。儒家把人有分为三六九等:“贤人”、“善人”、“成人”、“士”、“君子”和“小人”等,从这里看儒家也有追求,成圣贤达天道。而却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邹狗,其实成了圣人又如何,终究不过是化作黄土一抔而已。(小结:这三家包括其它西方的真主、上帝、神等等都差不多,只是选择的路途和修行法则不一样而已,
实际上最后大家都到了一个地方就停住了,弄了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作为终极目标,让世人去努力修行。只是如果这些仙啊佛啊圣人真主上帝神啊,他们如果有一天碰到了一起会不会打起来?哪个厉害些?资源只有那么多,能养活他们那么多的大能仙佛吗?所以这也不是我们凡人所走的路啊?而且在历史长河中追求长生的却早已作了古,追求永世的也早已变成了黄土一抔,在时间的长河中,一切都会尘归尘土归土,谁还记得你曾来过?谁能证明你曾来过?)四、哲学哲学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认识宇宙本源,二是安顿人生,
认识宇宙本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安顿人生。起先那些哲学家思想家如前三者一样去研究,研究不出一个所以然来,然后又慢慢地发散研究把哲学细化,有些研究也有一些成就,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不过最后越走越远,到现在宇宙的本源也没有研究出来。但是我们得知道如何活着啊?所以现在很多学哲学的人都宣扬哲学无用论,他们一个个都为了生计而奔波,你研究也得先填饱肚子才行啊?而且现在学哲学的人就业很难,有的学着学着就扔掉了,等达到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才能再去研究,
许多思想家作家名人也是如此: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继承遗产解决了温饱问题,一生不婚喜欢独居,一身才华生不逢时,发表的思想书籍等被同期的哲学家黑格尔等打压得很悲惨,到了晚年才得以正名,正名时高兴得如同范进中举欣喜若狂。他认为越幸福越痛苦,越少痛苦或没有痛苦才是幸福海明威也是一个悲观主义作家,他认为人生是一场悲剧,作家的灵魂都是孤寂的,所以他在功成名就(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久就选择了摆脱累赘的躯壳去追寻灵魂的解脱,三毛也是如此步了他的后尘泰戈尔在诗中追求到最后非常崇拜神,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到晚年也去研究了神学冰心对生活迷挣扎、彷徨和落寞体现在小诗中,最后她用追求母爱、童真和自然之美来掩盖内心的迷茫五、心理学心理学应该是用来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分析人性等以期让我们更好地活着,
都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在我们眼里他们是疯子,可是在那些或许了解了世界本质疯子眼里我们才是疯子,记得《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很多观点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所以最后出现了一种情况:治疗心理和精神疾病的行业成了高危行业,有接近百分之四五十的人不得不转行或是自己住院成了疯子中的一员。
由此不禁唏嘘,或许他们只是思想比我走得远一些而已,只是超越了这个时代的理解罢了,记得在《堂诘柯德》中我们取笑堂时,堂何尝不在笑我们呢?他沉浸在自我的骑士精神世界里,到死前才醒悟把所有的骑士书籍都焚烧掉了,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达官贵人我们有几人能记得他们呢?反而是被我们取笑的疯人堂却流传千古了,那么到底是谁笑谁呢?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留下了一朵浪花,而我们呢?一抔黄土,一缕青烟罢了。
六、科学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日新月异了,但是我们的科技文明相较于茫茫宇宙才刚刚起步而已,有太多的现象或事物用我们现在的科学水平无法去解释,科学也一直在不断地纠正、更新和完善,但是要知道存在即是合理,不能解释并不代表不存在啊?特别是量子力学的研究,很多东西都在颠覆我们的传统观念,随着研究的深入也许会慢慢解开一部分答案,但是那个所用的时间太久远了,久到我们早已作古了,而且现行的科学也无法去为我们解决人生的意义这个思想领域的问题啊。
七、凡学可能你会觉得奇怪,怎么会有这个学说呢?因为前面六个领域(其他的领域没有赘述),都没有完全解决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但是我们得活着啊!不能去等他们得出结果后才去生活啊,人生每天都在现场直播,总不能让我们行将就古或者泯灭于时间长河中才去了然吧。这是我们所有人现时所正在探讨和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所急需的,
我们要采百家之长,融众生之智慧,找到一条属于我们凡人俗人的路,以便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而活,怎样更好地活着?我就身先士卒抛砖引玉吧!在现时我们没有解开终极真相之前,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灵魂找到归宿,让我们的内心活得坦然、淡然、安宁。当我们来到生命的终点时,最起码此生少遗憾或没有遗憾,我们便能安然地离去,无悔此生了,
如何让灵魂有个归宿呢?三点:一是咱们继续去探索真相;二是我们选择各自现在所在的领域一起去慢慢完善探究;三是咱们去宣扬凡学的观点,帮助更多的人。凡学的前提:要解决基本的物质基础,脱离了这个前提一切都是空谈,不能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础,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懂得“天才大多早夭,大器多半晚成”的道理,要学会积少成多,明白匍匐前行,要懂得坚持不懈,戒骄戒躁,这样才能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凡学的修行层次:入世——出世——再入世——再出世——超然1、入世(由简入繁):人生而入世,白纸染色,经历所有;2、出世(由繁化简):挫折磨难后顿悟、清醒,寻找生活本源;积淀、含蓄、静默、修身养性;净化灵魂,洗涤思想,总结经验;初步悟清本质,看破虚妄;3、再入世(繁简相融):用理论指导实践,丰富人生过程,验证所得所感;再次锻炼心性,完善自我、证明自我、追求自我、超越自我;4、再出世(融后归一):再次体悟,净化洗涤灵魂,总结经验,基本悟清本质,看破虚妄,为下一步超脱做准备;5、超然(一化为无):思想和灵魂开始升华,达到无我境界,追求超然,回归于“道”。
凡学的做法:身体——心态——思想——外化1、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脱离了这个最基本的前提,一切都是空谈,所以要修身,要遵循自然,坚持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性和生活规律,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2、心态:养性,对修身也起主要作用,修身是物质基础,养性是精神需求,要静、涵、默、俭、淡、寡欲少求,学会放下,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规律,并不断地去调整提高;3、思想:也就是让灵魂有所寄托,解决信仰,追求问题的本源,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的世界观,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4、外化:也就是行,也就是心态和思想的外部表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仁义礼德善超然等只是为了让个体更好地施与行为,适应社会。
(总之,用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态,深邃的思想通过各种个体行为外化出来,然后让灵魂安然,达到超然的境界,)当然凡学才开始,只有一个基本的雏形,一篇文章也无法完全叙述清楚,我也才走到第三步,所以还需要聚集大家的智慧,不断地去添枝加叶,让她慢慢地变得丰满,变得更为完美,更适宜于为我们普通人所用,让她成为指引我们人生的航标。
让我们在这短短的人生当中,达到内心的淡然和安宁,人生不只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宇宙的本源和人生的意义这条路也许不一定有尽头,也许只是我们一叶障目而已,在这条路上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在人生这场修行中,但愿我们大家都能收获内心的淡然和灵魂的安宁,这便是我对大家最好的祝福,此生也有涯,此路许无涯......生而为人很无奈:或许开始就是悲剧;或许繁华落尽才知返璞归真;或许一切都是幻境只是死亡前的回溯而已;或许没有或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