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情况吧,说说我了解的副业和其收入,其实副业最好的还是和主业相关,或者你的副业完全是你的特长强项,才有可能赚到不错的收入,否则一般也都是赚个辛苦钱。副业首先要多学习,热爱恳钻研,合理统筹安排时间,劳逸结会,有强壮的身体才是干好副业的夲钱,不然的话,积劳成重病,副业得来的钱还不够治病,那就不划算,得不偿失。
1、大家对副业怎么看?
今天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来给大家总结这二点。第一点大部分人为了生存和生活要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在业余的时间内,我认为是可以找一些副业来做这样也可以补贴家用,让生活更丰富一点,第二点如果你的工作很忙,没有多余的时间,我认为还是要把你原来的工作做好:当你有一定的成就或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话,你才有选择权。
2、对于副业,你是怎么看的?
现在这个社会斜杠青年,是一种美誉,一个人在主业之外,拥有副业,培养多种能力,也会被认为是积极向上,勇于挑战自我的表现。确实,一个人能在同样的时间愿意付出更多,也会收获更多,但是我觉得,你在做副业之前,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做副业,只是为了临时增加收入吗?第二,我想做来钱快的,还是自己喜欢的?第三,我是有计划性的做,还是做一步看一步?好了,当我们把这几个问题罗列在面前的时候,我们可以想想,副业对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副业?我自己做过大概一年的电视创业类栏目,发现很多年轻人创业都是从做副业开始的。
可是为什么做副业的年轻人那么多,只有少数人做大了呢?讲个小故事吧,一个男孩,还是个学生,非常年轻。他从上大学开始就开始不停打工,比如学校周边的快餐店,家教,临时派传单什么的,都做,然后等他摸清楚校园兼职招人的套路之后,他就做了一个网站,就是你在他的网站上可以更方便地找到各种兼职。而且他帮你维权,万一无良老板拖欠工资,网站负责给你讨回来,
等进驻的商家和学生变多了之后,他又做了一个APP。里面包含校园兼职,生活分享,考验信息等等,变成了一个大学生生活类分享平台,除了兼职信息,还可以在里面领商家的优惠券,可以找到学长学姐分享的各种实用资讯,等等。他带着这个项目过来上节目的时候,大学还没毕业,已经顺利融到了天使轮,正在准备新一轮的融资,同样是大学生做兼职,有的人做四年家教,赚几万学费,有的人已经走出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
这中间的差距就在于,在做兼职之前,我们是否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做兼职?想赚一份块钱,OK,找个适合自己的,单位时间内单价最高的就行,赚到钱,落袋为安,如果是想借助副业拓展自己,就要认真想一想,我的特点是什么,我想做什么,我想怎么做,这就是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做什么副业?选喜欢的,还是来钱快的在微商最火的时候,我自己也做过一年微商,
很惭愧,没有赚什么钱,但是也学到一些东西。一年后,我放弃,是因为我觉得做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一件消耗精力的事,我同期开始的姐姐,她就做的很好,她喜欢跟人打交道,乐于分享。所以做微商对她来说,简直如鱼得水,就我自己而言,我怕开口,地推更是灾难。所以,当我迈出这一步的时候,我需要比适合的人,付出更多,但是,当我开始做自媒体的时候,我就觉得很舒服。
我不需要做很多心理建设,写字对我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且为了写文,我需要大量吸收和储备,整个过程,我都觉得心满意足,非常开心。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情,我更容易坚持,我记得武志红说过一个观点,他说什么是自律,自律就是深切的愿望。有些人不够自律,不要只是归结于意志软弱,而是因为你内心的动力不够,一个小伙子,开车去见约会的姑娘,他要勉强自己吗?不用,他恨不得一步飞到姑娘面前。
一个丈夫,开车绕路去接自己的妻子,他可能就要估算一下,这个点会不会堵车,要是妻子自己打车是不是会更合算呢?这个比喻也许不是很恰当,但是它说明,你做一件事情真正的难度,取决于你心里想做这件事情的程度。当你真正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不是因为全世界真的给你让路了,而是你眼里、心里都是这件事,你会看到所有能有利于这件事的元素,并充分利用,
所以,如果要挑选副业,挑一个帮助你积累的,而不是消耗你的。第三个问题:怎么做副业?走一步看一步?我自己并非职场领域,所以给出的答案也比较业余,如果这是给朋友的建议,我一定会说,做一个计划,把目光放长远。我身边有一个做程序员的朋友,工作很稳定,目前在上升期,但是他也有疑惑,因为身边很多同事,利用工作之余接触一些小外快,赚钱不少。
他也想接,又怕耽误主业,我总是跟他说,把目光放长远。因为他们的工作有特殊性——相对而言,是一碗青春饭,在35岁之前,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很快就会被后来的、更拼命的小年轻取代掉。所以,这种情况下,应该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规划,我做到什么高度,再去往广度发展,而不是先广撒网,等想提高自己的时候,时间精力已经来不及了。
我记得很早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职场的“T”字规律:横向是你的拓展面,纵向是你的职业高度,如果你是学设计的,一开始你的起点就是顶尖大牌,以后跳来跳去,基本还在这个圈子里。但如果一开始,是个三线品牌,以后想进到顶尖的圈子,需要花费数倍的代价,所以,如果你想做副业,最好是规划好的,不要把十分力分在十个点,而是布局一下。
有几个在你人生轨道上,成为推动你主业的助力;或者有几个,帮你实现改道、或者弯道超车,最后总结一下,对于副业我的个人观点认为:第一,有清晰的目的再去做,不要为了斜杠青年,或者一个下午的酬劳去做。如果只是想体验生活,感受各种工作,那就另当别论,第二,选择能够滋养你,助你积累的事情,不要做消耗你的事情。第三,副业应该是人生规划中的一部分,百川到海,最终汇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像我们题主,“平时工作是电气设计,周六日去汉堡王做小时工”,如果做小时工是为了调节设计的枯燥,获得与人交流的乐趣,就很好啊。但如果单纯地想多挣一点外快,为什么不选择跟设计、美术相关的地方去做兼职呢?毕竟在那里认识同行,展示自己的机会也会更多一点,当然,生活并不绝对,这些观点也只是从我个人的经验出发,分享出来只是希望能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3、现在到处都在说副业,各种各样,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作为所谓的副业,简单归纳为非夲专业,不是老夲行,常言说得好:隔行如隔山。除非是简单劳动,如当个滴滴司机、代驾,或者是没有多少技术活,这些说起容易,做起来也很难,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万丈高楼平地起,必须要有坚实的地基和基础。基础或者基本功不牢,就会地动山摇,不可能建成高楼大厦,副业首先要多学习,热爱恳钻研,合理统筹安排时间,劳逸结会,有强壮的身体才是干好副业的夲钱,不然的话,积劳成重病,副业得来的钱还不够治病,那就不划算,得不偿失。
所以除搞好本职工外,搞副业也要做到以下几点:1、选准方向,明确目标,2、平时多充电,不耻下问。3、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4、多向能者学习,取精,多总结,多实践,周而复始。5、注重细节,发现问题,及时改进,6、不要急于求成,失败乃成功之母,在不熟悉的领域千锤百炼,不成一块好钢,也要成为一块铁,正确对待得失,永不气馁,作为干副业的宝贵财富。
4、现在说做副业的都是什么情况?是骗子吗?
分情况吧,说说我了解的副业和其收入,其实副业最好的还是和主业相关,或者你的副业完全是你的特长强项,才有可能赚到不错的收入,否则一般也都是赚个辛苦钱,自媒体现在很多人,除了正常主业上班之外,业余时间是自媒体,比如拍vlog,协作,搞短视频等等。很多人看到别人赚了大钱,就一窝蜂的上,结果努力了一两个月,发现只有几分钱,几毛钱的收入,就放弃了,
其实压根没有去分析别人赚钱的底层逻辑,不是因为别人做了自媒体而赚钱,而是别人做了什么样内容的自媒体而赚钱。很多人火起来赚到钱,是因为别人的内容是可以提供价值的,是别人的刚需,那么才会有买卖关系,才会产生价值和收益,如果你只是自娱自乐一番的自嗨型拍视频或者写作,那几乎赚不到钱。微商我几个闺蜜在做微商,从他们口中得知的都是别人赚到多少多少钱,但是说实话,我没看到我身边的人赚过大钱,可能地推的辛苦一些,发圈频繁一些,会出不少货,但每次发货,他们都必发圈,主要还是靠拉下线来赚钱,
真正卖货赚差价,靠一天一两件的量,真是赚不到啥。但是基本都会屯上小几万的库存,反正微商和朋友的说法,都是很赚钱,我感觉如果不是全职做到培训社群的leader地位,很难赚,可能还要搭上不少的库存成本,兼职做散活现在有一些公司的统计或者设计工作是外包出去的,就有一些人会专门找一些宝妈文职人员来兼职做表,按量给钱。
周围有朋友在做,零散时间统计任务和做表,每个月2000左右,如果你有专业技术,比如会设计,画图等等,那个兼职价格会高一些,很多设计院也会私自外接一些活,然后找枪手。滴滴这个不用说了,下了班,有车你就可以兼职,但是不建议做,费油费车,也赚不到多少钱,社交电商和微商性质类似,肯定有能赚到钱的,但要看你是否具备领导者培训教练的能力,如果只能靠从周围亲戚朋友推广的话,建议放弃。
5、有人说董明珠作为国企高管,投入巨资搞私企副业,并且深度介入私企的经营管理,这样符合国企的规矩吗?你怎么看?
原则上没有问题,报备并经过领导同意,规矩是不违反的。但是我不喜欢,同样的,个人不大喜欢董明珠的风格。这个不喜欢从董明珠上台后,马上清除一手把她提拔起来的前老总的痕迹,人还没有走远,茶就先凉了。其次在鲁豫采访董明珠的视频里,看到对员工呼来喝去,周围的员工一片胆战心惊的样子。只有长期处于高压,动辄得咎,
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个人心里就挺不喜欢的,管理严格是一回事,尊重员工和下属是另外一回事。再就是那个做圆珠笔芯的事情了,当时说中国没有办法造圆珠笔芯,她马上说格力造,这跟格力挨着吗?何况中国不造,是没有必要造。这个又不是战略产品,美国也没有造啊。人家一家造的就可以供应全球了,还有格力让自己员工买手机的事情,我觉得很搞笑。
何况开机动画还是自己,这得是有多自信啊,更不喜欢的,就是下面银隆这件事情了。2016年,珠海发布对新能源的支持政策后,在2017年董明珠就发起了“130亿收购银隆的提案”失败后。以个人身份联合大佬私自进行收购,其中包括个人出资10个亿,拿下银隆的22%的股份,然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格力系高管进入,一年的时间就和银隆的原管理层翻脸了。
是不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像?这也就罢了,可能这个就是她的性格使然,然而银隆汽车的五环标志,你能忍。这个是什么审美?我不是财经领域的,仅仅从新闻报道中看,在国家提高了对新能源的补贴门槛后,银隆企业马上陷入了困境,因为跑3万公里才给补贴,这得垫所少资啊,如果说私人出资还是个人自由,那么格力购买银隆的汽车给现金,销售车载空调给银隆却赊着,算怎么回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