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何要投江,屈原投江而亡

有人说屈原因听懂了天问中所有的回答而神圣,但人们不会知道,屈原的痛苦,正源于我。楚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95年),这位利令智昏的楚国国君已经与怀揣安邦之策的屈原渐行渐远,他没有听进屈原劝其与齐重新修好的哭谏,而是欣欣然赴秦楚黄棘之盟,彻底向秦国投怀送抱,临行之前,他没有忘记给不识趣的屈原一个惩罚,那就是。

1、屈原为何要投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就是对屈原一生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楚国贵族屈原的命运与生俱来,渊博的知识,明于治乱的本领和善于辞令的才智,注定了他的无家可归。这位楚国贵族,早年曾一度深得楚怀王信任,历任左徒、三闾大夫,在辉煌的朝堂上,楚怀王常常与屈原商讨国事,笑谈战国的烽烟,那段时光,对于身负青云之志的屈原而言,无疑是人生中的一段蜜月。

他亲自参与楚国法律的制定,力主彰明法度,举任贤能,兴利制弊,联齐抗秦,在屈原看来,强秦并不可怕,天下“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楚国一统天下指日可待。遭小人排挤在屈原的辅佐下,楚国国力日渐增强,一度出现了一个物阜民丰、国富兵强的局面,踌躇满志的屈原将将长须,深吸一口气,他憧憬着楚国一统六合的未来,全然没有注意就在他的身边,已经布满了阴霾。

屈原身边的阴霾来自楚国内部,也来自秦国,当楚怀王的治国安邦之举盖出一人之手,当一个臣子成为一个国家行动的重要决策者,群小的愤懑便不可遏制。新尚、子兰等人不能容忍屈原的平步青云,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陷害这位忠良之臣,而颇善纵横之术的秦人张仪则恰恰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他买通了新尚、子兰这些视屈原为眼中钉的佞臣,同时也用重金贿赂了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张仪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屈原逐出楚国,拆散由其建立的齐楚之盟,

楚王昏庸沦为人质浓重的阴霾最终遮住了楚国的丽日晴空。楚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年),早在楚宫上下做过铺垫的张仪声势浩大地来到楚国,以“献的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而彼时的楚怀王在新尚、子兰、郑袖一干群小的怂恿蛊惑下,不仅与忠心为其效命的屈原产生了隔阅,而且也在逐新丧失强国的斗志变成一个贪图便宜的小人,

为了区区六百里商於之地,他没有听进屈原的抗颜直谏,而是马上答应张仪,断绝了来之不易的齐楚之盟。然而,张仪的承诺并未兑现,楚怀王盛怒之下,遂两度发兵秦国,结果均遭惨败,遭到驱逐,流放汉北彼时的楚怀王,已再无与强秦抗衡的信心。楚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95年),这位利令智昏的楚国国君已经与怀揣安邦之策的屈原渐行渐远,他没有听进屈原劝其与齐重新修好的哭谏,而是欣欣然赴秦楚黄棘之盟,彻底向秦国投怀送抱,临行之前,他没有忘记给不识趣的屈原一个惩罚,那就是:将其逐出楚国都城郢都,流放汉北,

事隔六年之后,即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二八九年),楚怀王将屈原召回了郢都,然而,此时的楚怀王已经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影子,就在这年,他兴冲冲地再赴秦王武关之约。他没有想到,这会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外交活动,他被扣留在了秦国,成了一名被软禁的人质,并最终客死异乡,“悲回风之摇意兮,心冤结而内伤”楚怀王被扣秦国之后,楚顷襄王即位了,这位继任者较之前任,其昏昏然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继续对秦实行投降政策,而此时的屈原再怎样苦谏也无济于事。

当逆耳忠言最终令这位新任楚君盛怒不已,屈原的下场只能是再次被逐出郢都,这一次他被流放到了江南,一个忠心取耿的臣子一个悲愤交集的文人,自此流离于沅流、湘二水之间,而苍凉的水面上,首次开始跳跃才情四溢的文字。“悲回风之摇意兮,心冤结而内伤”,屈原的离骚体,因流放而美丽,也因流放而凄凉,岸芷汀兰”,“美人神女”,是一种自赏,也是一种自伤。

有人说屈原因听懂了天问中所有的回答而神圣,但人们不会知道,屈原的痛苦,正源于我:他善听的耳朵,神谕令他热情澎湃,而王朝的障壁却异常坚实,他无力推倒,更无力重建。于是,浸着血泪的“乱曰”便独树一帜,青灯微弱,屈原,用一柄长铁挑起火光照亮心中的绝望,永远的屈原,永远的纪念楚顷襄王二十ー年(公元前278年),当秦将白起率领浩浩荡荡的秦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克郢都,游走于湘水之滨的屈原再也无法抑止心中的悲愤,他抱着一块巨石自沉于汨罗江中。

2、历史上的今天,屈原投江而亡,他是对当时的失望和愤恨,值得吗?

毛泽东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为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所以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就是这样一位重于泰山的爱国的大诗人!后世之人之所以一直崇尚屈原,那是因为他的爱国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文风合力共振!作为诗人,屈原之死为诗歌注入了悲壮的色彩!就诗歌审美高度与诗歌格局对后世的影响来说,自屈原以来,诗歌开辟了忧国忧民的具有民族与国家高度的审美意识,后世步其后尘者众,独辟蹊径者有之。

屈原的诗歌及其风骨,为中国诗歌奠定了坚实的家国情怀的基础,不管后期的边塞诗,还是田园风,凡流传千古的,大凡与家国情怀有关。比如王昌龄、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陈子昂、辛弃疾、苏东坡等历代重量级的诗人作品,或大气磅礴,或浑厚深沉,或雄浑激越,或飘逸峭拔,皆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屈原的死,既是他对于个人爱国抱负无法实现的绝望,更是对于国家沦陷的哀鸣!更重要的是,屈原之死,唤起了无数人对于国家的大爱,从关注个体上升到关注家国命运的高度。

屈原是战国末年楚国怀王时期的三闾大夫(掌管宗族),他立志在衰朽的楚国变法图强,却始终寄希望于愚蠢、颟顸的楚怀王能够给予他足够的支持,最终在楚怀王被秦昭王骗去秦国囚禁致死之后,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在汨罗江边吟哦楚辞一篇后投江自尽,楚王昏庸无能,张仪三戏楚王,屈大夫汨罗江边吟哦楚辞一篇后投江自尽。在屈原之后,中国诗歌由小我彻底脱胎换骨走向大我。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