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另外,东北是满清的发源地,长白山更是被满清皇族视为“龙脉”,占据着特熟地理位置的东北三省,自然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清政府守护的要地,所以东三省总督的政权与直隶总督基本持平,因此,说东三省总督的地位高于直隶总督也并不为过。东北三省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由于东北三省与日本、俄国相邻,所以东三省总督的军权要比直隶总督大的多,直隶总督最多掌兵三万,东三省的兵力超过十万,因此在军权上,东三省总督要压直隶总督一头。
1、清朝的直隶总督是一个怎样的官?
清朝末期,如果论权势地位相比直隶总督,无出其右者!你以为总督与巡抚是上下级的?不,其实清朝的总督与巡抚并没有直接隶属关系。虽然清朝地域辽阔,但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只有9人,而其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就是现在要说的直隶总督,清朝继承了众多明朝的制度,加以演化改变,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督抚制度。清朝在各省设立巡抚管理民政,又设立管辖若干省份军政的总督之位(四川、河南、山西、山东除外,四川一省之内督抚并存,而河南、山西与山东三省只有巡抚没有总督)虽然总督都是正二品,不过直隶总督一般都加都察院右都御史与兵部尚书之衔,实际上为从一品,品级仅次于太师这样的虚衔官职,
而除了直隶总督之外其他诸省总督,一般都加都察院右副御史、兵部侍郎的官衔,品级就比不上直隶总督。直隶总督负责管辖京畿地区,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天津市,同时也能够调动山东、山西与河南三省的军队(不过名义上三省不属于直隶总督管辖)比如晚清时期,直隶总督就调动周围省份军力剿除攻入京城的捻军,历史上,担任过直隶总督的都是赫赫有名之人,比如李鸿章、曾国藩、袁世凯、荣禄等。
毕竟直隶总督管辖地区有众多宗室贵族,一般人是应付不了的,说到直隶总督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被西方人称作“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也是历代担任直隶总督时间最长的一个,前后加起来超过25年。李鸿章时期,直隶总督开始署理管辖北洋水师,从那个时候开始,直隶总督又开始兼任北洋大臣,联同清朝水师精锐、外交事务都开始一起负责成为分内之事,
2、直隶总督和东三省总督,谁的地位更高?
历史的星空浩瀚无边,王朝的起落交替更迭,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经历的荣辱兴衰,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在大清国三百年的历史中,先后设立了九大执行总督,九大总督在历史上被称之为“九大封疆大吏”,地位之高权力之大堪称“土皇帝”,虽然同是总督,级别也相同,但由于各自管辖的省份在中央的地位不同,军事、经济、政治也有着高低之分,所以九大总督的权力和地位也存在着不小的别,在这九大总督之中,当属直隶总督地位最高、政权最大,东三省总督的地位最为特殊、军权最大。
直隶总督管辖范围:直隶总督主管着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的政治军事,这四个大省毗连京畿,相互组成了一个天然屏障,将首都北京牢牢的保护在屏障之中,政治地位:直隶总督位高权重,除负责京畿要地的军事防务之外,隶总督还管理所辖区域内的盐运、平叛、河道治理、粮饷发放、赈灾防灾、接待番帮等军政要务。简单来说,集京畿地区的外交、政治、经济、军事、民生全部都要由直隶总督处理,可谓是地方官中的一把手,大清九大总督中的领头羊,
咸丰年间,咸丰皇帝创建了三大沿海通商口岸,由于直隶总督所管辖的地区与三大沿海通商口岸相临,从此直隶总又兼任北洋大臣,北方沿海地区营口、登州、旅顺的海关税务大权、与外交、工业大权也落入了直隶总督的管辖范围。东三省总督管辖范围:清朝时期的东北三省被称之为“关外”,并不设立总督府等地方行政机构,由满八旗盛京将军府管理,
光绪年间,西方列强侵占东北三省,眼瞧着东三省就快成为日俄的殖民地了,后知后觉的清政府为了巩固政权,制订了东北三省满汉共制的政策,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主管东三省军事、政务。东北三省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由于东北三省与日本、俄国相邻,所以东三省总督的军权要比直隶总督大的多,直隶总督最多掌兵三万,东三省的兵力超过十万,因此在军权上,东三省总督要压直隶总督一头,
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另外,东北是满清的发源地,长白山更是被满清皇族视为“龙脉”,占据着特熟地理位置的东北三省,自然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清政府守护的要地,所以东三省总督的政权与直隶总督基本持平,因此,说东三省总督的地位高于直隶总督也并不为过。但是,现今大部分历史学者们都认为,只存在了五年的东三省总督,在历史地位、历史贡献、行政等级上都无法与直隶总督相比,
3、清朝的顺天府尹比直隶总督低两级,却为何不怕总督?
清代的顺天府是京畿地区的独立行政单位,下辖有5州(通州、涿州、蓟州、霸州、昌平州)、19县(大兴、宛平、良乡、房山、固安、永清、东安、文安、大城、保定、三河、宝坻、武清、香河、宁河、顺义、密云、怀柔、平谷。其中大兴、宛平属于京县,)因而在清代,顺天府的性质就是首都,府治就在北京,并不归属直隶省管辖,反而直隶省的一些州县事务还需要和顺天府协调。
4、为何直隶总督会成为大清第一总督?
清朝的九大总督,各有特色,都是主管一个省或者几个省军事、行政的地方大员。但是不同时期历史环境不同,形成时间、权限和重要性其实都是不一样的,而直隶总督之所以被成为“第一总督”,在于他有“拱卫京师”的职责。因为为了“用兵”方便,有两个总督曾一度盖过其他总督的风头,比如我们熟知的“闽浙总督”。闽浙总督,从一品,总辖福建和浙江的军事、行政,
由于重要性的不同,在顺治到乾隆年间时分时合,根据重要性不同,或叫“浙闽总督”。比如顺治2年(1645年),置福建总督,兼辖浙江,总督府驻福州;顺治5年(1648年),改名浙闽总督,兼辖福建,总督府由福州迁往衢州等等。到了光绪11年(1885年),台湾建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而以总督兼管福建巡抚事,台湾亦归其统辖,
历史上第一任“闽浙总督”(福建总督)是范承谟。(康熙帝师,范文程的二儿子,《康熙王朝》里魏承谟的原型,)最有名的“闽浙总督”(福建总督)姚启圣当年由于负责平台事宜,权限之大,节制沿海三省军事、行政,连两江总督必要时都得听他差遣。历史上最后一任“闽浙总督”是满人松寿,培养出来新军,结果起义了,组织旗兵抵抗,结果兵败了,自己吞金自杀了,
再比如我们熟知的“四川总督”。虽然四川总督总督四川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驻地为成都,但是从乾隆13年开始这个职务也成了从一品总督,原因在于四川太重要了,只要西北用兵,四川总督就开始加权,辖制西北各省军事、政务。比如我们熟知的川陕总督、川湖总督,历史上最有名的、权限最大的四川总督便是年羹尧。总揽西部一切事务,实际总揽云、贵、川、陕、甘、藏、北疆等地的军政大权,
可谓权势熏天,分掌半壁江山不为过。最后一任四川总督是赵尔丰,是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亲弟弟,也是在他的任上发生了“保路运动”,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因为为了用钱方便,“两江总督”的位置至很重要,两江总督,所谓“两江”就是“江西”加“江南”(江苏、上海、安徽),这些省份的军民政务都由两江总督管辖,官秩从一品。
两江原本就是明清两季的财税重地,大清过半的赋税都源自两江,还有丝绸、盐业等等。也就是说只要清朝想集中力量办点大事,那么第一件事就是问两江总督要银子,雍正开始给两江总督不断加权,不过雍正习惯给政策。两江总督成了加衔总督,授与历任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衔,用意很明确,朝廷需要钱,两江总督既有兵权,又有督查权。
雍正没钱,所以给你们政策,两江有钱人太多,你们自己看着办,而到了道光的时候,两江总督干脆兼管两淮盐政。不要做裁判了,直接上场当运动员吧,到了同治年间,慈禧直接让两江总督直接负责对外通商事宜。两江总督兼管五口通商事务,授为南洋通商大臣,在这个位置上,最有名的不是于成龙,而是马新贻,因为他是唯一在就任时被人刺杀的总督,最后慈禧又不得不拉倒的。
成为了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实际上这也反应出来太平天国以后,湘淮势力实际控制了两江,而清廷再南方的话语权逐步萎缩。后来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等都是湘淮势力,而“直隶总督”因为有“拱卫京师”的职责,所以他被称为“大清第一总督”。用兵也好,用钱也罢,当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清朝的统治者愈发发觉“安全第一”。
所以实掌天下兵马的人一定要来坐“直隶总督”这个位子,目的是为了“拱卫京师”,保护皇室安全。我们看《雍正王朝》的时候,京城的防卫分为三层,最里面的是皇帝的亲军营,也就千把来人,主要负责皇宫内城的戍卫安全;其次是“九门提督”的巡捕五营,有大约3万人左右,负责京城的安全工作;再有就是京外的驻防部队,如丰台大营等,也最多就是2、3万人的建制,
但是那是戏词里的。真正一旦有外敌攻入北京,这些全是摆设,让警察部队打仗,那是不现实的,虽然直隶总督负责管理河北地区的军队、民政、河道等各方面的事务,属于超级总督加巡抚。但是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那就是拱卫京师的安全,所以直隶总督有临时指挥山东、河南、河北三个省的驻军拱卫京师的权力。加之到了清末,直隶总督后来还兼任了北洋大臣的职务,不但有天津口岸的通商管辖权,
更重要的是有了练兵权。有权有钱,李鸿章就让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的,后来他做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时候,可以统辖北洋六镇,再加上其他的混成协,可以调动十余万兵马,当年慈禧因为担心京畿安全,所以曾国藩、李鸿章都先后坐过这个位子,其中李鸿章曾经坐了26年。正是有些两位坐在这里,慈禧安心了很多年,但是慈禧没想到的是,让李鸿章背锅去了广东以后,八国联军进京,荣禄拦不住啊。
5、既然山东巡抚跟其他的总督平级,为什么清政府不像在直隶那样,直接设一个山东总督?
山东在清初归直隶总督代管,雍正时期归河南总督代管,乾隆时期把山东从直隶总督辖区划出,改由朝廷直辖,山东巡抚同时兼任山东提督,事实上是从一品级别,相当于就是总督,清朝入关之初,山东归直隶总督管。那时候的直隶总督统辖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后来在顺治十五年,朝廷裁撤直隶总督,改为直隶巡抚。直隶、山东、河南均设巡抚,均由朝廷直接管理,
(都是正二品,平级高于其它从二品的巡抚)此后,直隶总督时而复立,时而裁撤。山东也跟着时而被直隶总督代管,时而由清廷中央直辖,雍正时期,雍正皇帝设河南总督,代管河南和山东两省(首任总督是田文镜)。山东在这一时期归河南总督代管,乾隆初年,河南总督被撤,山东复归直隶总督代管。当时直隶总督的全称是: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
管辖直隶、山东、河南三省。乾隆八年,由于朝廷也不希望直隶总督的权力过大,所以直隶总督不再兼管山东,山东巡抚兼提督衔,实际上是从一品,跟总督平级,是代表中央统管山东全省军政事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也就是说,山东巡抚虽然不是总督,但他实际上就是总督。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既然山东巡抚相当于总督,那么朝廷为什么不直接设立山东总督呢?首先,总督虽然管辖的省份较多,而且级别也高于巡抚,但是巡抚并不隶属于总督,他们都直接隶属于中央,
也就是说,巡抚是总督的下级,但不是下属。其次,一般而言,总督侧重于军务,巡抚侧重于政务,从实际权力来说,总督的上限比巡抚要高。第三,从乾隆时期开始,除了江苏之外,总督巡抚不再重复设立,比如说,两广总督驻地在广东,那么广东就不设巡抚了。直隶因为有总督,直隶就不设巡抚,综合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一、总督的权力上限比巡抚略高一点,但在皇帝的眼里,总督和巡抚实际上都一样,都是代皇帝管理地方的封疆大吏。
二、设立总督与否的前提,取决于皇帝直辖管理的难度,有的地方偏远,如四川,若只设巡抚不设总督,会很难管理。而像山东这样的身份,由于离京城近,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再设总督了,三、不仅是山东,河南、山西等靠近京畿的省份也一样没有总督。有清一朝的山东巡抚,不乏强人,比如打死大太监安德海的丁宝桢,以及创立北洋新军的袁世凯。
6、《雍正王朝》李绂所担任的直隶总督到底有多大权力?
《雍正王朝》中,雍正整顿旗务时遇到旗人抵制,在思来想去之后,他决定调李绂为直隶总督,继续推行“旗务整顿”,李绂在担任直隶总督后,又有哪些权力呢?《大清会典》赋予李绂法律上的职权“总督”二字,最早出现于《汉书》。明朝嘉靖年间,始设总督大臣职位,管理蓟辽保定等地,当时,总督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管某类事务的技术性总督,比如管理河流的河道总督;另一种是管理地方的总督,为临时性派出的朝廷大员,负责地方军政,其管辖区域的大小,均由官方文书临时规定,并不按当时的行省划分。
总督上任之前,都要授命为兵部尚书或者都御史等职务,以此为其本官,而后受命差遣,清朝沿袭明朝制度,刚开始设置的总督也属于临时性的专派,后逐渐多个省份都设置,于是就形成惯例,成为管理一省或数省的封疆大吏,其所辖区域的巡抚、提督等文武官员均受其节制,为辖区最高军政长官。总督为正二品文官,加尚书头衔者为从一品,
按照清朝官制,各省总督缺出“开列具题”,凡外官不分满人或汉人,应升人员一并开列。总督按惯例应该由都察院左都御史开列,以各部侍郎以及各省巡抚升任,正常情况下,总督都有兼衔。明朝总督以部、院职位为本官,而清朝各部院的尚书、侍郎、御史等职位都有定额,因此,总督则该兼任部院衔,雍正元年,朝廷规定,凡总督授加尚书衔者,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其不加尚书衔者,俱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
总督的职权:“掌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大清会典》”由此可知,总督要负责辖区的所有军政事务,不仅要负责随时考核下属官吏,其三年大计、分年查阅营伍、考核将军都由总督办理,还要保障区域的民风建设、工程、重大案件等事务推进,此外,对外交涉也由总督办理。清朝八大总督,直隶总督为执牛耳者,全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管辖今天的河北省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区域,
直隶总督衙门的常驻地为保定,署内办事人员分为“书吏”和“承差”,加起来共五十人左右。剧中,李绂看起来像学者,但他担任直隶总督后,可以调动四营直隶督标以及五营分防官兵,兼节制一营提标、五营镇标,李绂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每年可以领取的俸银有155两,养廉银大约二万两,还有公费、役食数十两。如果他因公去世,朝廷还会发放给其家属抚恤金,祭银25两,葬银500两,建碑银350两,
处理公务或面见雍正时,李绂的吉服冠顶用珊瑚,朝带上用四块镂金衔玉方版,每具上镶饰一颗红宝石,官服补子为仙鹤。清流领袖带来的隐性权力权力并不完全由外界赋予,自身的影响力也是一种权力,影响力越大,调动的资源越多,权力也就相应增强。李绂一介文人,走的是科甲正途,经过多年努力,成功跃升为清流领袖,这是一个官职上不存在,但实际上影响力又很大的位置。
在那个时代,国家的舆论都掌握在清流们手里,他们要捧谁,只要一个人出面,其他人帮忙转发,那个人就能得到很好的风评;他们要抹黑谁,只要写张大字报,其他人跟着起哄,那个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因此,李绂可以左右舆论形势,谁想要好的官声,找他帮忙写个帖子即可。那么多人找个他提字,可真不是因为他的书法有多好,更多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其他目的,
李绂当过考官,从他那里出来的考生,都唯他马首是瞻,大家可以相互照应,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打个招呼就行。此外,李绂是三爷的门人,长期在王府工作,这期间必然结识无数文人士大夫,长年累月的友谊,到了朝堂上就是攻守同盟,所以,他被贬时,才会有一大群人为其喊冤;雍正送他上刑场时,才会有那么多人为他求情;他回乡的时候,还有一大帮人来送行。
7、清朝九位封疆大吏之首,直隶总督的权力很大,为何风险非常高?
首先,我们看一下清朝的总督分布,清朝中前期总计有8位总督,分布是:直隶总督、两广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四川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在清朝统治的末期,又出现了东三省总督,这些总督虽然看上去情况差不多,其中总督和总督之间也是有差别的。这就牵扯到了总督和巡抚的分工,请注意,总督和巡抚并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同事关系,
巡抚是一个省的最高长官,负责各方面的工作,属于全省的一把手。总督则是负责两三个省的军队管理工作,类似于战区司令,总督和巡抚的工作分工不同,巡抚不一定怕总督。例如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巡抚的实权更多一些,不过,有两个省除外,这就是直隶省和四川省。由于这两个省的总督仅仅管理一个省的事务,为了防止出现总督和巡抚的矛盾,在这两个省没有巡抚,
总督负责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属于超级总督。直隶省紧邻着京城,直隶总督需要经常前往京城汇报工作,历任直隶总督都是皇帝的心腹重臣,因为直隶地区太重要。从表面上看,直隶总督仅仅能够管理直隶一个省,但是在战争时期,情况则完全不同。在清朝统治的后期,捻军曾经攻入直隶境内,影响很大,曾国藩被任命为直隶总督,此时的曾国藩能够指挥直隶、河南、山东等省份的驻军,毕竟河南和山东都没有总督。
当然,这仅仅是战争时期的特殊情况,对于直隶总督来说,虽然自己高高在上,属于封疆大吏之首。但这个官职的风险也非常大,因为直隶地区比较特殊,牵扯了各个贵族和高官的利益,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模式下,拥有大量的耕地是最大的资本。其他地区太远,管理上存在难度,很多清朝贵族和六部九卿等高级官员,都选择在直隶境内购置大量的田产。
一般来说,这些人都不肯缴纳赋税,此时的直隶总督非常尴尬,如果任由这种情况蔓延下去,上缴朝廷的赋税会越来越少,朝廷肯定不会同意。但如果积极遏制,肯定会得罪朝中的显贵们,自己很有可能官位不保,皇帝也明白直隶总督的难处,因此,历任直隶总督都是皇帝宠信的官员。即使遭遇了其他官员的弹劾,皇帝也可以庇护,例如雍正皇帝的心腹重臣李卫,李卫曾经担任直隶总督,积极推行摊丁入亩政策。
弹劾李卫的奏折堆积如山,但李卫一点事都没有,如果直隶总督的水平不行,皇帝会迅速撤换,绝对不会让无能之辈担任这个官职。对于历任直隶总督来说,自己绝不甘心在这个岗位上止步,既然已经成了封疆大吏之首,自己就应该更进一步,向军机大臣的目标前进。在历史上,确实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到了清朝统治的后期,由于清朝的国门已经被迫开放。
在这一阶段,直隶总督还肩负了一个新任务,那就是和洋人打交道,清朝末期的几任直隶总督都兼任北洋大臣,负责和各国打交道。清朝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已经战斗力低迷,直隶总督还负责训练新军,拱卫京城的安全,慈禧太后掌权时期,曾经任命荣禄担任直隶总督,负责管理京城周围的各种武装力量。在清朝前期,直隶总督的权力还比较一般,
8、两广总督是多大的官?
在清朝,两广总督是非常大的官。两广总督兼管广东、广西两省军政、民政、财政和司法,还兼任都察院右都御史,授兵部尚书衔,官品为从一品,从这个意义上看,说两广总督是割据一方的诸侯王,虽不准确,但也绝不为过。而且到清末为止,全国一共只有九个这样的总督,除两广总督之外,还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和东三省总督,
你说两广总督官大不大?而且,两广总督辖下的广东省,长期是清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省的首府广州也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对外开放城市。而广州十三行自乾隆年间成为清朝唯一对外通商口岸,每年都为清政府输送大量外汇,在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前,广州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对外开放第一都。所以,两广总督在当时不仅是封疆大吏,更是肥差美差,
如果说在清朝,两广总督能自立为王,那么两广这片区域放在世界范围内,都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大国和强国。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两广总督,因为两广地区虽然经济发达,但广东广西两省省情极为复杂,广西地处偏僻,有大量土匪存在,剿匪颇费心力,而广东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洋人涌进广州,处理与洋人的关系很困难。而且广东海盗横行,内陆区域又广泛存在宗族械斗和土客矛盾,还有各种黑势力横行,社会问题频发,管理难度极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