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会议的重要性,如何召开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有两种,一是大家族会议,一是老百姓小家庭会议。家庭主要成员一定要到场,以示会议的重要性,不能变成单个家长对孩子的说教,在谈到家庭教育难的问题时,她开了一条“方子”,每周或隔周定期开家庭会议,所有家庭主要成员均参加,主要针对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大家坐下来畅所欲言,孩子也尽可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1、家庭会议的重要性?

家长们凑在一起,十有八九会说现在的孩子难教,你让他东,他偏往西;你希望他这样做,他偏有自己的一套;你苦口婆心,他置若罔闻;你跟他急,他不跟你急。那么有什么法子可以让家庭教育“顺顺当当”呢?最近一位资深老师及一位家长献了一条“宝计”,以她们的自身实践来说还是非常有效的,不信家长们可以试一试,开会,营造民主氛围个案一:钱小华老师是南海区桂江一中的校长,从事教育工作多年。

在谈到家庭教育难的问题时,她开了一条“方子”,每周或隔周定期开家庭会议,所有家庭主要成员均参加,主要针对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大家坐下来畅所欲言,孩子也尽可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你一言我一言当中,统一思想,解决问题。钱老师说,她在女儿读一年级开始,家里就养成这种习惯,不仅她夫妇两人,同住的外婆、小姨也一起参加,当然开会前大人事先会交流一下看法,

小学时期主要针对孩子一些良好习惯的培养进行“开会讨论”,中学后则多数是一些青春期困惑、学习压力等。如今她女儿已经上高中住校,“开会”的习惯仍在延续,只是间隔长了一些,记得读小学时,有一次因大人工作变动女儿需要转学,女儿开始一段时间很不开心,开会时她谈到她的对陌生环境不适应的感受,钱老师等家长则从心理分析方面给她打开心结,鼓励她克服陌生感。

家长评议:钱老师说,她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创造一个家庭民主的氛围,培养小孩从小讲道理,明白事理,由于长期坚持这种沟通方式,她女儿没有一些孩子那种“有话藏在心里生闷气”、“跟大人较劲”的毛病。开会,改变沟通难个案二:伍女士夫妇双方工作都很忙,而且作息时间不定时,甚至家中三人一起相聚的时候都很少,各人忙各人的事,

她的儿子上中学了,生活和学习都很自立,本来她感到很欣慰。但是渐渐地她发现跟孩子的沟通有困难了,作家长的有时提醒他一些事,他却总是爱理不理的,着急之下,伍女士求助于老师,后来也用了“开家庭会议”这一招,她说还挺灵的。现在,伍女士夫妇无论再怎么忙,也会定期抽出时间三个人坐下来,各自谈一谈最近的状况以及有什么想法,

大人会很坦诚地介绍一下最近工作大概都忙些什么,如果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则请他原谅;大人对小孩最近的表现进行评点;小孩则谈谈最近学校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自己对大人有些什么意见,有些什么问题需要大人帮助等等。家长评议:伍女士说,通过这种“会议”,她与孩子的沟通好多了,比如知道他哪一科目学习吃力,则一起商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总比事后知道他考试成绩不好而干生气好;比如孩子提出周末需要父母在家陪一陪,那么大人再忙也尽量抽出时间满足他的愿望,

孩子不理睬家长,其实就是觉得家长不关心他,没有共同语言。开会,不能变成“批斗会”钱老师和伍女士均表示,这种家庭会议万万不能变成对孩子的批斗会,应该是在很民主的气氛中各抒己见,就像大人开会议事一样,虽然家长是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开会的议题不仅是纠错,也可以就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而且家庭主要成员一定要到场,以示会议的重要性,不能变成单个家长对孩子的说教,

钱老师说,不少大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难教,其实是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的问题。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民主意识都比大人小时候要强得多,他们是不盲从的一代,如果按过去的观念去教孩子,孩子当然不听你的,家住禅城的陈女士听了钱老师和伍女士的议论也很受启发。因为她的孩子读五年级了,也开始不爱听她的管教,甚至嘲笑“老妈唠唠叨叨”,

2、如何召开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有两种,一是大家族会议,一是老百姓小家庭会议。大家族会议比较正式,由族长主持,研讨家族生意如何发展,分配工作,各种资源管理等等,小家庭会议就简单多了,主要是比较大点的事情在一起研究,各舒己见,形成共识,聊聊家常,因为平时都为了填饱肚子而奋斗,在一起聊聊天的时间不多,遇到小一点问题都不用开会的,现在通讯发达了,用电话勾通一下统一共识就解决了,所以小家庭会议的形式多样化,没有兄弟姐妹之间利益冲突,家庭会议都比较和谐。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