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忻州原平的天涯山,原平有个天涯山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觉得原平天牙山是它的官方名称,而在去年年底,景区管理处将原平的“天芽山”牌匾更换为现在的“天涯山”牌匾。这是原平天涯山景区最具特色的“忠孝”文化纪念广场,寓意着后人们能够像介子推一样孝敬和感恩父母,介子推背母如果大家去过原平天涯山的话,肯定知道里面有一座巨大的“介子推背母”的石像。

1、原平有个天涯山,怎么样?从太原怎么去?

天涯山位于原平市南5公里左右,子干乡境内、大运高速公路出口以东5公里处,因为紧邻310省道,从太原自驾车过去十分便利。天涯山是由天涯峰和莲花峰组成,整座山山势险峻,怪石峭壁耸峙,可以说十分有特色,山体由裸露的岩石组成,登山时没有固定的路线,只需踩着岩石上山即可,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山上有一块岩石形似石鼓,也称其为石鼓山,相传这块有灵性的石鼓,每遇雨水调和的好年景,就会发出击鼓之声,说以这里也成了附近百姓祈雨的地方。

2、忻州天涯山和凤凰山景区,哪个比较好玩?

没有去过凤凰寨,但去过天涯山,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景点吧,出原平口下高速东行过滹沱河桥,约五公里就到了天牙山,奇怪的是百度搜索明明是天涯山,到景区看到牌匾上赫然写着的却是天牙山几个字。天牙山由一系列怪石嶙峋的山峰组成,山势连绵蜿蜒,山头巍然挺立,整座山脉砂岩裸露,草木极少,最西边的一座峰,峭壁耸峙,山头劈作数瓣,正面看若莲花之蕊,侧面看又如朝上收握的五指,莲花峰麓有一哑铃状石头斜搭在大而平的石头上作敲鼓状,当地人为此将一座祠堂改以石鼓命名,据说崞县志记载:元代张显之夫人延氏,娘家介休县,

延氏乐善施舍济贫,在莲花山下大路旁建舍药院,并供奉绵山介子推神灵保佑。一天夜里忽闻人语马嘶,隔窗闻问,答曰介神驻兵,翌日见院内石上留有蹄印,遂将舍药院改为介神行宫,此即石鼓神祠之前身。莲花峰向东再往南是一座宽广的扇面形石山,鱼鳞般布满凸石的峰峦就像怀抱一样把介子推背母像紧搂在身前,塑像前方是碧波荡漾的如意湖,湖旁杨柳依依,掩映着造型别致的亭阁桥廊,为景区增添了几分诱人的江南神韵。

3、忻州天牙山为什么会更名为“天涯山”?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觉得原平天牙山是它的官方名称,而在去年年底,景区管理处将原平的“天芽山”牌匾更换为现在的“天涯山”牌匾,小编也有注意到,很多官方新闻稿以前的介绍与用词也是“天牙”二字,这就令不少人质疑了,天牙山景区的“牙”到底是哪个“芽、涯”?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照片拍摄于2015年)照片拍摄于2017年秋天,已经用了两年多的“天芽山牌匾”,

照片拍摄于2017年12月底,官方再次更换牌匾成为“天涯山”。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原平天牙山石鼓寺是当地著名的景点,2015年国家旅游局官方通报的一份星级旅游景区名单当中,原平天牙山被评选为国家3A级景区。因此可以断定,以前的官方名称就是“天牙山”,但是“天牙”二字经常被人们误写为“天芽山”,因此牌匾也经历过两次的更换,有最初的“天牙”变为“天芽”,到了2017年年底,官方再次更换为“天涯山”。

4、关于忻州原平的天涯山,有什么历史典故?

天涯山是原平市附近的一处旅游景点,这里除了可以爬山玩水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自然风光,关于天涯山的历史典故我也知道两个,下面就给大家简单来介绍一下石鼓寺其实天涯山是后来才修建的一处景点,这里最初时候只有一座寺庙,那就是原平的石鼓寺。和大部分寺庙里供奉着佛祖、菩萨不同,这座寺庙里面供奉的是一座石鼓大王,关于石鼓大王也有一段历史典故,春秋时期的石鼓大王(介子推)曾在原平惩奸除恶、战胜贼寇保得一方平安,所以被后人尊称为“石鼓大王”。

因此原平石鼓寺也和历史典故有关,介子推背母如果大家去过原平天涯山的话,肯定知道里面有一座巨大的“介子推背母”的石像。这是原平天涯山景区最具特色的“忠孝”文化纪念广场,寓意着后人们能够像介子推一样孝敬和感恩父母,对历史比较了解的同学应该也知道,我国古代的寒食节就是为晋国名臣介子推所设立的,当年介子推的母亲去世之后他曾连续一个月只吃寒食,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悼念。

5、忻州原平有什么风景区?

原平惠济寺、林泉寺、朱氏牌楼是很有名气的,惠济寺在山西原平城东北方向的练家岗村,始建于唐代,宋代重建,金元明清均有修耸。寺有山门、观音殿、钟楼、伽蓝殿、东西廊庑,大佛殿历史最古,建筑结构及其塑像艺术尚保存宋代风格,殿身宽五间,深八椽,单檐歇山式屋顶,柱头施五铺作斗拱承托出檐及粱坊。殿内金柱四根,分布两侧,平面小八角,犹存唐代古制,

金柱上用大雀替承内额,上用四橡伏与前后乳伏搭交,突破唐宋结构旧规,向扩大殿内空间的方向变化。佛坛上泥塑佛、菩萨、胁侍、童子、金刚等,比例适度,线条和谐,面形圆润,衣饰流畅,胁侍菩萨下肢纱罗透体,塑工之巧,当为宋金佳作。寺中一庵,奉曹氏姥,相传唐时建寺,曹氏布施汲水,每日一缸,供营建用,工竣而坐化,后人念其功德,建庵祀之。

林泉寺古称土圣寺,在山西原平城西南水油沟村北,这里山岩耸立,豁如画屏,林木遍野,环境幽静。古塔寺其左,清流环其右,前有渡仙桥,林泉寺始建于宋代,明嘉靖时重建,隆庆、万历间重修。寺基甚高,门前台级六十余级,阶上为五间二层藏经阁,阁身围廊,上层设有平座,供人凭依远眺,寺内大殿残坏,东西配殿完好。寺前有古塔,平面八角形,高约15米,

基座高如塔身,约占总高的五分之三,其间束腰两道,雕仰覆莲瓣及人物花卉。上部塔檐四层,出檐甚短,收刹甚急,极顶安宝珠一枚,根据雕刻图案与手法,判断应为宋代建筑。形制奇特,为我国塔式建筑中所少见,寺侧东山之巅,钟楼宏敞,内悬巨钟一口,风吹飞砂走石,据传会不击自鸣。朱氏牌楼俗称阳武石坊,在山西原平城西阳武村,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道加盐运使衔武芳畴为母亲朱氏所雕造。石坊有两座,村外道旁为陪坊,雕工略简,宅前西向为主坊,即朱氏牌楼,高10米,宽9.6米,正面近方形,比例适度,形制壮观,雕造瑰丽,坊为重檐阁式,基座上雕力士四躯,四周雕勾栏望柱,柱础为石狮,柱身盘龙缠绕,额坊上满布人物、花卉、流云、行龙等图案。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