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镜清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敢问路在何方》作词是闫肃

虽然,从登录2019年贺岁档的消息算起,《敢问路在何方》至今仍没有明确的档期,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敢问路在何方》的上映,将不可避免的引发新一轮热议。《敢问路在何方》的曲子是有想表达的东西在内的,言之无物又怎么可以大行其道呢,原版的《敢问路在何方》,像是师徒四人从西天取经归来而唱。

1、你怎么评论中秋节晚会的《敢问路在何方》?

今年中秋晚会真恶心人!鬼哭狼嚎的,邪蹦乱跳的,光背露胸的,唱歌无调的,胡吹八吹的,在舞台上卖骚的,一句话,要多恶心有多恶心!这个节日是纯民族的节日,不要洋玩意,宣传爱国爱祖国文化爱祖国风土人情,应穿戴民族的,传统的,教育孩子们全家团圆的函意,让我们的传统节日代代相传,在这一天,不仅是现代人,现在人,哪些各朝各代为祖国作出贡献的文化人,影响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的传播者,为保卫国家民族的历代英雄也要团聚,要用最美的民族的歌声去宣传,让广大群众在美的享受中传播正能量。

2、六小龄童的电影《敢问路在何方》还能如期上映吗?

上映不了了,六小龄童最近心情很不美丽,被大批黑他的网友黑的遍体鳞伤,哪里还会有心情拍《敢问路在何方》,他现在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路在何方?说到敢问路在何方,我就想到今年下半年中美合拍的西游记,我们六老师继续扮演美猴王,文体两开花,欢迎大家给六老师捧场。美猴王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演的,他是六老师的,西游记也是六老师的,

3、你觉得六小龄童主演的《敢问路在何方》票房能达到多少?

估计很多人都因“两开花”的梗,才关注了章金莱、马德华主演的电影《敢问路在何方》。虽然,从登录2019年贺岁档的消息算起,《敢问路在何方》至今仍没有明确的档期,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敢问路在何方》的上映,将不可避免的引发新一轮热议,毕竟,这部据称是“史诗魔幻”的电影,已经被各路网友玩得不亦乐乎,所谓“群众基础”是有的,就看电影的成色了。

这里,我不想为谁洗地或者翻案,但我始终有一个朴素的念头:好看的电影,就应该值得尊重,不好看的电影,就应该被口诛笔伐,毕竟,电影是大众的艺术,主要是拍给广大的普通观众看的,曲高和寡也好,下里巴人也罢,都不是一部电影成败的关键,关键是:有没有人看,好不好看。所以,在这部电影为上映之前,不管是恶意捧杀的,还是故意挑高的,我个人都不赞同,

带着强烈的预期看电影并不可取,到底好不好,上映才知道。最后,无论对章金莱老师往日的言论和做法有没有偏见,无论这部影片是不是烂片,我个人依然旗帜鲜明的支持国产电影,支持将孙和《西游记》搬上银幕,如果,因为“怕挨骂”、“没热度”,谁都不愿意碰这样一个“敏感题材”、“烫手山芋”,那么,还指望谁去理解、尊重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4、刀郎和谭维维都改编了《敢问路在何方》,许镜清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

谢邀。特意去听了一下谭维维的改编,然后怀着无语的心情来写这篇问答,刀郎的改编版本是继许镜清原版之后最好听的一个版本,谭维维这个不叫改编,可以叫恶搞。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首歌,《敢问路在何方》是为电视剧《西游记》量身打造的一首歌,是西天取经整个故事的高度浓缩。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采访,许镜清老师是如何创作这首歌的,他一天坐在公交车上看到车窗外雪花纷纷扬扬、行人匆匆赶路,脑子里突然冒出了旋律,于是立即下车用借的铅笔把“一番番春秋冬夏”这句旋律记在了烟卷盒上;回去之后他伏在办公桌用大约两个小时起补全了整首歌,

这首歌某种程度上不仅仅是在唱取经之路,更像是在唱人生之路。所以这首歌曲特别打动人,伴随着经典的荧幕形象,成了我们不可磨灭的记忆,再说三个版本。原版的《敢问路在何方》,像是师徒四人从西天取经归来而唱,先是回忆一路上的艰辛与苦难,唱出取经之路的不容易,但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得到了回报,他们终于到达了灵山,取得了真经,成功回归大唐。

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坚毅的精神,一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没有路,就走出一条路,这和那个时代的精神是非常相似的,八十年代我们都在做尝试,乐观向上,勇往直前。所以“路在脚下”四个字唱的豪迈,唱的壮阔,唱的荡气回肠,这是那个年代的精神,是那个年代理解的西游记的精神,是86版西游记的核心精神。刀郎版的《敢问路在何方》,在歌曲开头加入了一段男声吟唱,似乎是古兰经,非常有西域风情,将这场异国旅途一下子展现了出来,

刀郎的声音本来就很沧桑,给人一种风沙扑面的感觉。所以这个版本像是取经途中所唱,百转千回,有振奋,有失落,有时候觉得路途冗长而感到厌倦和无奈,有时候因为无尽的旅途而麻木和惆怅,而路就在他们脚下,只能一步接着一步,一步一步,步步朝西,永无休止。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感觉,在年年月月的重复之中,我们的心态是始终变化着的,我们都是西行路上的旅人,像极了苏轼所说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而谭维维这个版本,我为什么说是恶搞呢,因为她唱的这个,除了词没怎么变,几乎和西游记,和取经,和人生经历没有任何关系。她的编曲是没有任何感情在内的,不是原版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也不是刀郎的“我亦是行人”,你不知道她要表达什么,似乎是在卖弄唱功,一首歌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可以引起人的共鸣,而引起共鸣的当然是一种感情一种感觉,没有感情怎么引起共鸣?这首歌的旋律也不让人觉得舒服,像是进了地涌夫人的无底洞,九曲十八弯,你不知道要绕到哪里去。

这和西游记若是还能扯上点关系,就只能说是妖魔鬼怪对取经人的嘲讽和调侃,她在鬼雾之中婆娑起舞,狐鸣枭舞,画皮献媚。酸甜苦辣和两肩霜花轻飘飘恍若不存在,路在何方?妖雾弥漫,根本没有路,那还唱什么路在脚下?《敢问路在何方》的曲子是有想表达的东西在内的,言之无物又怎么可以大行其道呢?许镜清老师用曲子写出他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刀郎的改编有他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谭维维的体验和感悟在哪里?又凭什么让许镜清老师接受?---------丸---------文:祁门小谢,

5、《世间始终你好》作词是黄霑,《敢问路在何方》作词是闫肃,为什么作词家往往更闻名?

听纯音乐确实可以调解情绪,而且一首非常动听的旋律可以让人心情愉悦。但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旋律引起来的共鸣确不如歌词可比,歌词将音乐具象化,让人和歌而发,如果没有歌词,只是纯音乐,不可能在普罗大众之间流传久远,那些古代名曲,像《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我们没法去哼唱出来完整的曲调,就是因为它们只是纯音乐,而不是一个被具象化,被广泛认知的歌曲。

谱上词,赋予具体意义的旋律更能被认可,所以点睛的作词人会更让人关注。打个更贴切的比方,那首耳熟能详的《遇见》,如果没有经典的歌词,我们或者可以非常欢快、愉悦的去哼唱它的旋律,但是加上了经典的歌词,整首旋律再去哼唱,我们都会不自觉的带有一种淡淡的小惆怅,词作者让它有了一种立体的、吸引人的特质,这就是点睛之笔,点睛之人。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