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复的阅读经典好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原来如此,书读百遍,真的会其义自见。只不过是告诉我们读书要读透,再难懂的书多读几遍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含义,不同的阶段会读不同的书,读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吸收过程,读的过程就是最好的跟作者用心交流过程,读的过程也是最好的理解消化过程,我知道,这是读书的力量的体现和呼唤。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何反复的阅读经典好书?

读书有很多方法,因人而异。读本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也会不同,我读书的时候,一般一本书要读上三遍。第一遍囫囵吞枣地看一遍,甚至是有一目十行的感觉,这主要是对整本书有个大概的了解,对主题、重点难点、经典段落、词语有个初步认识。第二遍要仔细认真地读,如果是自己的书,就在书上用直线、曲线、圆点、圆圈等符号做上标记。

在空白处标明主题、重点、经典、抄录等字样,并写上评语,等读第三遍的时候,认认真真地抄在笔记本上。等你再看笔记本的时候,实际就是那本已经“浓缩”了的经典好书,如果是借来的书,就不能在人家的书上乱写乱画了。在读第二遍的时候,一边读一边做笔记,不但要写出每章每段的主题思想,还要把重点句子、经典语录抄下来。同时,还要把心得以及弄不懂的词句记录下来,留做以后查询或请教,

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你读了一百遍的书有哪些?

读过书过百遍,其义自现,只不过是告诉我们读书要读透,再难懂的书多读几遍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含义,不同的阶段会读不同的书。年少时喜欢读战斗英雄故事的书,青年时期喜欢名著、散文、诗歌等,中年时期喜欢读一些专业书籍,总之还没有一本书被读百遍。可能我的读书有些功利性,一切为了生活和工作,目前我还在热衷于工作,书就是我的工具。

3、有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对吗?读书百遍只是为了见义吗?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作为一种读书方法,是对的,看到这个问题,脑子里马上出现电影电视里常见的镜头:古时候私塾学堂里,一位穿长衫的老先生,手里拿着戒尺,领着一几个小儿郎,摇头幌脑,全神贯注,朗朗大声读书的可爱可亲模样儿。去年暑假期间,小区里开办了一个国学课补习班,招录的都是10岁左右的儿童,主要就是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古代文化入门知识,

这个补习班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大声读书,原文背诵,原文抄写等传统的方法。我每次路过哪里,听到悦耳的童声齐整整朗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忍不住浮想联翩,产生时空穿越般的幻觉,从熟悉又陌生的朗朗童声中,一下子好像听到了古代传统文化召唤,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回归,心情竟然莫名的激动不已。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知道,这是读书的力量的体现和呼唤。书只有“读”才能懂,读的目的就是“见义”,读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吸收过程,读的过程就是最好的跟作者用心交流过程,读的过程也是最好的理解消化过程。中央电视台一套也有个节目,就叫《阅读》,每期一篇好文章,收视率居高不下。原来如此,书读百遍,真的会其义自见,我小时候的读书时,小学不用说了,没有什么印象了。

到了初中高中时代读书,记忆里也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半生不熟,吃夹生饭的多,根本不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很少下功夫朗读课文。我曾经当过几年中学语文老师,那时候也不懂读书“读”的重要性,生搬硬套,无病呻吟,人云亦云的多,没有给学生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读书方法。是不是有误人子弟之嫌?多少年过去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随着社会阅历丰富,理解能力提高,越来越体会到“读书百遍”的读,其实是一种很好、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古人有很多有关读书、朗读重要性的经典经验,留给我们。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还有很多勤奋读书的故事,“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牛角挂书”,我们耳熟能详吧?古人学富五车,出口成章,七步成诗,博闻强记,包括历代科举考试,背熟八股文,实际上,从读书效果角度看,都有可取之处。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