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见仁后面,是智者见智还是知者见知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作“见仁见智”,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针对人类整体中某一或某些个体而言.所以,,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人们从同一事物不同的方面去观察,得出不同的结论。

1、如何用唯物主义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针对人类整体中某一或某些个体而言.所以,:“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不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人的意识具有差异性。1.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是,人的意识是有差异性的,例如观花,植物学家以植物学的理论审视它,把它归入植物的某一类别之中去;而画家则以审美观点去欣赏它,获取美的灵感。

虽然植物学家与画家的知识构成有所差别,对花的反映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反映又都是正确的,2.正是由于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以及其它的多种原因,形成了人们的不同意识。这些不同的意识,有些可能都是正确的,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些或正确或错误,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人们从同一事物不同的方面去观察,得出不同的结论。

由于事物具有复杂多面性,这就决定了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求教:仁者见仁后面,是“智者见智”还是“知者见知”?知智二字寓意的差别太大?

“智者见智”?“知者见知”?荅: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作“见仁见智”,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很多人都知道这一成语语出《周易.系辞》,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因为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对这一成语作这种写法、解法、用法是正确的,无须疑虑,我查阅了较早的《周易》版本,“系辞”中的原文写法是:“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这样看来,“仁者见仁”后面就该用“知者见知”吗?不是这样,在古代汉语中,“知”通“智”。古代汉语用“知”,现代汉语用“智”,字形不同但音同义同,都没有错,但用现代汉语解释:“知”为知道、知识;“智”为聪明、智慧,所以我们现在在使用上述成语时,应规范为“智者见智”才是恰当的,在古代汉语中,通用字不少,都应以现代汉语加以规范。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