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在中国诗歌史上,尤其五言诗的发展史中,地位是超然的,卓而独立的。此外,还需要明白的是,曹植的五言诗还在文句的整饬和音韵的和谐方面,特具天赋功力,再说曹植,在我看来曹植其实曹操继承人这几个选项中最差的一位,可惜曹植面对这么好的机会不是提前准备行军计划,反而是喝的酩酊大醉,连大军出发的时间都忘了。
1、曹丕与曹植的太子之争,为何曹植败得如此凄惨?
雄才大略的曹操,他的儿子有好几个却也是才华横溢呀!长子曹安民死于张绣的乱军之中,他最喜爱的非常聪明的曹冲又早亡,最后在立世子的问题上就只有在曹丕和曹植两人之间选其一!刚开始有此偏爱于曹植,因他的文章写的非常华美,这样就想让其到军中锻炼一下,以便培养他将来接班!当时汉中告急,曹操就让他随曹洪一起出征!结果此事让曹丕知道了,以请他到府喝酒送行为名将其灌醉了,到了天亮还故意不让下人叫醒他,以便延误时间,出征鼓都敲了三通还是不见其人,没法前方战事吃紧,曹操只能让曹洪先行去了,他看此子狂放不桀、喝酒无度,非立大事之主,自此对他就疏远了,不再信任!其实都是曹丕耍的一个阴谋,历来传位都是一个政治权力之争,文才很高的曹植在这方面不是曹丕的对手!最后曹操将大位传给了曹丕,之后因对曹植还不放心,想要杀他、在其母亲劝说之下,曹丕想了一法,都说曹子建文才高,他要试其一下,以兄弟为题让其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如能作出便饶其性命,如若不然便杀之!没想到他还真作出了这首传扬千古的名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在看到这首以兄弟为题的诗,曹植作的是这么感人,也是受到了感动,就饶了他的性命,将其流放到了外地!可怜一代文豪,因其不得志,最后落了个抑郁而终让人叹息呀!。
2、曹操的铜雀台,曹丕和曹植会偷偷摸摸的去玩吗?呵呵?
谢邀,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出来,应该是听信了唐代大诗人杜牧的那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及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所说“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杜牧的诗,是一种想象与意指:若是当年赤壁之战周瑜失利,二乔将会被曹操收之深宫,而罗贯中所言“揽二乔”实从《铜雀台赋》中“连二桥于东西兮”所化。
后人从这些诗词中体会到的是,曹操建铜雀台,实为收大小乔而设,或者是藏美人享乐之地,曹操建铜雀台在公元210年修建铜雀台,其时已在赤壁之战之后,“揽二乔”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这只是罗贯中为着情节需要,特意改动的。曹操建铜雀台,是在大败袁绍之后,为表战功而建,史书记载,铜雀台最高处有十丈,也就是大约高三十多米,而更是在其上修建了五层小楼,总共有二十七丈高。
换算成了米,铜雀台有93米左右,如此巍峨的建筑,尽显其北伐之赫赫战功。铜雀台落成后,曹操召集文人雅士,登台唱和,曹植、曹丕两个儿子文才出众,都分别作文赋诗,父子三人诗赋唱和,留下了佳话,曹操大张旗鼓庆贺此台落成,有激励功臣、扩大宣传的意味。那么落成之后,不可能由他一个私享,必然会形成一个供文人们游玩交流的场所,
3、曹丕和曹植谁更适合当曹操的接班人?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这道题对于曹丕来说是道送分题,对于曹植、曹彰来说是道送命题,对于曹昂、曹冲来说他俩没啥说的,谁叫他俩提前交卷来着。曹操平定天下,功莫大焉,自立为丞相,后来又称魏王,加九锡,可以代剑上朝见皇帝而不拜,至此达到人生巅峰,别说跟着曹操打天下的老臣,就算瞎子也知道汉室气数已尽,唯一的悬念就是曹操自己称帝还是他的继承人称帝了。
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长子曹昂本来是继承人的首选,可惜因为曹操的好色,宛城之败不但丢失了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全部折在了里面,要不是十岁的曹丕会骑马跑的快,差点也死在宛城,曹冲也是曹操继承人的强有力竞争者,年纪很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都听过的。可惜天妒英才,曹冲得病早逝,曹操因为曹冲一度后悔杀了华佗。
而且曹操也曾暗示过曹丕、曹植说:仓舒(曹冲字仓舒)早逝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啊,然后我们说曹彰,曹彰一度也曾曾是曹操考察的重点,但是曹彰自己说了,只喜欢当将军打仗。于是曹操同意他的想法,让他带兵作战,只可惜曹操在的时候,曹彰作为曹操深信不疑的黄须儿领军征战一方。等到曹操不在了,手握军权的曹彰成为了曹丕的心腹大患,
最后曹丕称帝后离奇死亡,大家都怀疑是曹丕下了毒手。再说曹植,在我看来曹植其实曹操继承人这几个选项中最差的一位,首先曹植文人气息太重,也可以说曹植在文学上太优秀了,在从政治理一方、与其他政治集团的妥协上差了好多。曹植麾下像杨修、丁氏兄弟都是文人,可以说他们在文学上都是高手,可以写出非常华丽的诗篇,但是政治上只会夸夸其谈,根本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对策。
曹植深得曹操满意的几次问答,都是杨修提前打好了小抄,再一个,曹植经常喝酒误事,不顾大局。关羽水淹七军之时曹操都打算迁都了,后来又打算派曹植领兵前往救援曹仁,这对于曹植来说是一次绝佳的机会,一方面可以获得军权,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曹仁的感恩。可惜曹植面对这么好的机会不是提前准备行军计划,反而是喝的酩酊大醉,连大军出发的时间都忘了,
第三,曹植政治情商很低,曹丕称帝后曹植不知道听谁说曹丕杀了汉献帝。曹植竟然替汉献帝披麻戴孝,痛哭流涕,这事儿传到曹丕耳朵里后可想而知曹丕的心情了。最后来看看曹丕,曹昂死后作为顺序第一的继承人,曹丕文武双全:文能写典论,武可以空手入白刃,甚至十岁时期能逃离宛城之败的现场,靠的就是从小学会的骑射。而且曹丕具有极强的政治意识,在感觉到曹操对自己的不满后并未做出其他出格的举动,而是交好陈群、贾诩这样的大臣,又结交司马懿、吴质等豪族或者军中健将,
不断扩大支持自己的队伍,并暗中组建了自己的班底。在面对曹植被曹操信任,自己面临劣势的时候,既能堂堂正正的以准继承人的身份,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又能施展阴谋诡计,暗中算计曹植。懂得组建自己的班底,而且可以结交外部大臣,既能实施堂堂正正的阳谋,也不拒绝私底下施以阴谋诡计。曹丕可以说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但是曹丕这种懂得张扬的时候张扬,隐忍的时候隐忍,
4、为什么说曹植是才高八斗?
汉末三国初期,曹植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当时已誉满天下。后世南朝宋谢灵运更美誉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算是对曹植最高评价了。虽有自我吹捧之嫌,但也是历代一直对曹植美誉的由来,曹植在诗歌艺术上,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应该明确,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
后来《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逐渐占有重要地位。是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赠白马王彪》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例。其次,曹植在诗歌语言的提炼和修饰上,功夫超凡,远胜于汉乐府古辞及《古诗》的。例如他的《美女篇》,其描写手法远远超脱古人,比古诗十九首中的《陌上桑》更加工细,辞藻也格外华丽。
曹植诗中有不少精采的警句,不知是刻意提炼,还是灵性使然,虽流传千古,然魅力弥新,如“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常被后人频繁引用。如曹植真有灵运,不知作何感慨?曹植尤其善于运用民歌中的比兴手法,继而又推陈出新,往往在诗歌开篇时,以比兴手法引发某种特定情绪,以高屋建瓴之势,统领全诗,达到一气贯注的惊人效果。
沈德潜所谓“陈思最工起调”(《古诗源》卷五),正是指此而言,盛誉曹植诗开篇的特殊魅力,此外,还需要明白的是,曹植的五言诗还在文句的整饬和音韵的和谐方面,特具天赋功力。我们可以拿他《公宴》诗中“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等句为例,从中不难看出,已逾越前人,萌发出了对偶句形式了。而且,有些诗句在音韵上,也初步出现平仄相对,
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也明显是对前人古诗辞的突破和发展。总之,对曹植是才高八斗的评价,我觉得完全符合其人其诗!正如钟嵘所说,其人恰如其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一上),这是很中肯很全面的评价,曹植在中国诗歌史上,尤其五言诗的发展史中,地位是超然的,卓而独立的。这是我们诗歌爱好者心目中一座难以跨越的丰碑,
5、曹植真的能七步成诗?曹丕是否相煎太急?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四句经典诗文其实并不是曹植所作,而是罗贯中所作,七步诗的故事来源于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里面提到了曹丕打算杀掉曹植,于是命他七步之内作出诗文一篇要是做不出,那就死定了,于是曹植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步一句做出了六句诗,原文见下:“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罗贯中在改变三国演义的时候,觉得这六句有点复杂,老百姓不一定能听得懂,于是将其再继续精简,之后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句版七步诗,
后世有人评价,以曹丕的城府,是不大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通过这种比较愚蠢的方式来谋害曹植,除了给曹植增加一点名声,给自己留下骂名之外,七步诗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失败的阴谋。但是虽然场合可能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但这种兄弟相残的悲凉气氛,的确很有可能是曹植所写,而且按照曹植的才华,别说是区区六句诗文,就算是更加华丽复杂的赋,也都可以立等可待。
据三国志记载: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沦,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曹操看了曹植写的文章竟然以为是曹植找人代笔,曹植跪着说:“言出为沦,下笔成章,这种事情您随便考我,代笔这种事情是做不出来的。”有一次,曹操修建的铜爵台刚刚修好,曹操领着几个儿子等新台,看美景,然后让几个儿子每人写一篇作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