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恩负义成语的典型人物是谁,背后有着怎么样的故事
忘恩负义的意思是: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背弃了情义,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该成语出自:《魏书·萧宝夤传》:“背恩忘义,枭獍其心。”
目光短浅的人总是“忘恩负义”,危机时到处求助,事成之后再不露面。求人时信誓旦旦,得逞后胡作非为。这种人最被人鄙视。“忘恩负义”让朋友伤心,“忘恩负义”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忘恩负义”只得益于一时,却会永远失信于人。切忌过河拆桥过河拆桥,会断了自己的后路。
历史是典型的忘恩负义的人物: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忘恩负义的人,当数春秋时的晋惠公夷吾。
晋惠公夷吾,就是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重耳的弟弟。先是,晋献公宠爱骊姬,逼死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逃亡他国。
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秦穆公便帮助夷吾回国即位,而夷吾则许以事成后割河外五城为谢。后来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为晋惠公,即刻就反悔了,竟不打算割城给秦国。而秦穆公也没拿他如何。
后来晋国又闹饥荒,仓廪空虚,民间绝食,晋惠公居然还厚着脸皮向秦国求救。而秦穆公因为考虑到晋国人民,便不计前嫌,送了几万斗粮食给晋国,帮助其挨过了饥荒。可第二年轮到秦国闹饥荒了,便向晋国求救,这次晋惠公堆着粮食,却拒绝救济秦国。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回终于惹火了秦穆公,便率领大军攻打晋国,在龙门山大败晋军,还俘虏了晋惠公,不过只是囚禁了他两个月,又把他放回了。
虽说春秋无义战,可是当时诸侯之间的基本信用还是有的。而晋惠公真真算得上一个十足的无赖了,丝毫没有良心过去,“我就不给你,我就不救你,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忘恩负义的事例一:
文种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国后,狡兔死走狗烹,勾践亲自来到文种家里假意探望他。勾践说:“老兄曾教导我用七种方法打败吴国,我只用了其中的三种,剩下的四种你打算干啥呢?”文种说:“我看不出它还有什么用处。”勾践说:“哼,那你就带着四种方法去阎王那里辅佐他吧!”说完给文种留下了一把宝剑。文种自刎而死。
忘恩负义的事例二:
农夫和蛇
冬日的一天,农夫发现一条冻僵了的蛇。他很可怜它,就把它放在怀里。当他身上的热气把蛇温暖以后,蛇很快苏醒了,露出了残忍的本性,给了农夫致命的伤害。农夫临死之前说:“我竟然去可怜毒蛇,就应该受到这种报应啊。”
形容好心没好报的成语有哪些
恩将仇报、卸磨杀驴、得鱼忘筌、过河拆桥、上树拔梯
一、恩将仇报[ēnjiāngchóubào]
【解释】:拿仇恨回报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负义。二、卸磨杀驴[xièmòshālǘ]
【解释】:磨完东西后,把拉磨的驴卸下来杀掉。比喻把曾经为自己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三、得鱼忘筌[déyúwàngquán]
【解释】: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四、过河拆桥[guòhéchāiqiáo]
【解释】: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五、上树拔梯[shàngshùbátī]
【解释】:拔:抽掉。诱人上树,抽掉梯子。比喻引诱人上前而断绝他的退路。
忘恩负义\
恩将仇报拿仇恨回报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负义。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回:“我若一口说出,他就把公主杀了,此却不是恩将仇报?”
辜恩负义忘恩负义。
出处:元·柯丹邱《荆钗记·觅真》:“畜生反面目,太心毒;辜恩负义难容恕,真堪恶。”
忘恩负义恩:恩惠;负:违背;义:情谊,恩谊。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出处:《魏书·萧宝夤传》:“背恩忘义,枭獍其心。”
鸮鸟生翼旧传鸮鸟不孝,母哺翼成,啄母睛而去。比喻忘恩负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