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秦暮楚这一成语对你有什么启示(纵横捭阖的来历)

带有朝和暮的成语

朝思暮想、

朝三暮四、

朝朝暮暮、

朝秦暮楚、

朝云暮雨、

朝生暮死、

暮翠朝红、

暮暮朝朝、

朝梁暮陈、

朝梁暮晋、

暮虢朝虞、

朝歌暮弦、

云朝雨暮、

朝钟暮鼓、

暮爨朝舂、

朝齑暮盐、

朝经暮史、

暮去朝来、

暮雨朝云、

朝升暮合、

朝梁暮周、

朝欢暮乐、

朝令暮改、

暮楚朝秦、

朝益暮习、

朝东暮西、

朝西暮东、

暮乐朝欢、

朝来暮去、

朝朝暮夕

结合课文说出退避三舍,远交近攻,朝秦暮楚,纵横捭阖的来历

成语出处

重耳逃亡在楚

春秋时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远交近攻

最初作为外交和军事的策略,是和远方的国家结盟,而与相邻的国家为敌。这样做既可以防止邻国肘腋之变,又使敌国两面受敌,无法与我方抗衡。范睢一计,灭六国,兴秦朝,足见这一计谋的神通。

【引证解释】

结交远邦,进攻近国。本是战国时范雎为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秦国用它达到了并吞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的目的。后亦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范雎曰:‘远交莫如齐、楚,近攻莫如韩、魏,既得韩、魏,齐、楚能独存乎?’”张恨水《金粉世家》第二四回回目:“远交近攻一家连竹阵,上和下睦三婢闹书斋。”[1]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出自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至于是否真的有具体国家根本无从考证,只有一个叫“关垭”的地方可能符合此说法。

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朝秦暮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亦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纵横”即竖和横;“捭阖”是开和合,字面上解成自如地横竖开合(达《达到操纵控制对方的目的》。不过,“纵横”有其特殊含义,是指战国时的“合纵”与“连横”的谋毠。战国时有七国争霸,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采取了联合对抗强秦的作法谓之“合纵”;秦国则执行分化六国,使其服从秦国而个个击破谓“连横”。因此,这成语用“纵横”(合纵和连横)两大策略指称国际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外交斗争。

战国时期,秦国通过改革实力空前强大,并通过连绵不断的战争攻打吞并其他国家。各诸侯国对秦是又惧又怒。纵横捭阖应时代需求应运而生,张仪、苏秦通过对世态的分析,以及权衡利益心理战术的运用,凭高超的言语辞令或“连横”或“合纵”支持秦国统一六国或联合六国起来对付秦国。华夏大地时而风平浪静时而风起云涌,最终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

朝秦暮楚和朝三暮四有什么区别

“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的区别点

一、成语意思

朝三暮四:zhāosānmùsì,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朝秦暮楚:zhāoqínmùchǔ,本义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一会儿依附秦国,一会儿依附楚国。比喻反复无常。

二、区别点,来历不同,本义不同

朝三暮四:本义是虚晃花招忽悠人,欺骗人。

朝秦暮楚:本义是墙头草两边倒。

朝三暮四,来自于《庄子·齐物论》,《列御寇·黄帝篇》扩展了这个故事:一个老头养了一群猴子。有一天宣布说早晨给他们三个橡子吃,晚上四个。猴们很不高兴。老头改口说,那就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吧。众猴听后很满意。

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是两大强国,其他小国为了自保,便做了墙头草,在秦楚之间两边倒。时而依附秦国,时而依附楚国。

三、区别点,本义和比喻义

现在用比喻意思,形容反复无常,多为贬义。用法基本相同。如果用本义,用法区别很大。

四、例句

1、他总是朝三暮四,没有定力。

2、慨叹啊,有的人时而跟着张科长走,时而跟着王局长跑,对这种朝秦暮楚的人,大家要当心呀。

??

?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