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什么什么什么的成语故事(拔苗助长成语故事简短)

拔苗助长成语故事简短

宋国有个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的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囫囵吞枣是什么成语故事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儿不教父之过的成语故事

首先我们要知道“子不教父之过”的出处和含意,《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含意是:小孩从小要教育学习,如果从小没有教养,这是做父母的过错。

话说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将军带兵前线,前线粮草告急,便派人向大王求救,使者顺便去看望了子发的母亲,老人问:“士兵生活如何”使者回答:“还有点豆子,只能发着一粒一粒吃”。老人又问:“你们将军呢?”使者答复:“将军很好,每日有肉有饭。”后来大将军打仗胜利归来,但母亲紧闭大门不见,并派人告诉大将军:你让士兵饿着肚子打仗,就算胜利了,功劳也不是你的。并给子发讲了一个和士兵同甘共苦的故事,大将军听后深受启发,向母亲认了错,母亲才让他进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第一教育责任人是父母,我们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孩子有错误时要及时指出并加以改正,才能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