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什么要写论文呢,写作文的水平又怎么样呢

不注意搜集作文素材写作文要有素材,可你的脑子里空空如也,拿什么去写作文。总之,要使小学生写作文不吃力,必须抓住“读”和“写”这两条线,读的多了,词汇量达到了,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写作文了,针对以上几点,我觉得小学生要会写作文应做到以下几点。

1、你怎么评价当代在校大学生的(文学)创作水平?写作文的水平又怎么样呢?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无论是思想还是身体都是相当活跃的,但是我认为这并未在他们的文学创作方面体现出来。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刚刚从应试创作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忽然地面对复杂开放的思维,从而使得他们无从下笔,另一方面,是受社会文学创作风气的影响。由于经济高度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双面夹击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我们的校园创作(不包括高质量的论文)已经走向了两个极端——虚无主义和实用主义,

虚无主义(这是笔者为赋此文杜撰的一词,贴切与否还有商榷),在校园文化中的表现不是佛教或道教中的虚无,而是与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浮躁的、空洞的、无病呻吟的文风。我一直惊叹于学生创作中的这种惊人的一致性:华丽的辞藻、看似曼妙的的话语,实际上,细细解剖,里面什么也没有,从中折射出的是空虚的内心和浮躁的心态,不是绮迷的的散文就是滥情的情感故事。

散文美则美矣,泛滥了,空虚了,就显得单调乏味,甚至令人厌恶,而情感故事,说实在的,已经成“灾”了。哪本杂志里没有这些故事?我几乎是看到开头就已经猜到结局,千篇一律,实在不值得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写,在煽情,在哗众取宠?因为很多的人在看。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看?因为空虚——心灵的空虚,让他们鬼使神差似地跑去如饥似渴地阅读,欲望在阅读中得到了暂时的满足,

偶有“多情的”遇见“情多的”就产生了眼泪,眼泪多了,情便滥了。当然也有更多的冷漠者的诞生,然而这一切都是他们一手造成的骗局,往往在他们打着“饱嗝”的时候,更大的空虚阴影向他们袭来,于是便陷入了恶性循环,越陷越深我认为,这与毒瘾区别不大。回头再看创作者,大部分是迎合大众读者的胃口而贬低了自己的创作思想水平,更是助长了这种畸形的阅读现象,我对这样的年轻作者表示不屑、嗤之以鼻,

散文是抒情类的文章,这毋庸置疑,但我不认为那些滥情故事就属于小说类了。从形式上,它们是小说,但从内容实质上,却是不折不扣的抒情,而且是无病呻吟式的抒情,暧昧的抒情,虚无的抒情中国人都写了几千年的抒情文了,怎么怎么改革都改不了这种传统的的单一模式?到了现在的校园,情况更是恶劣了,越来越多的抒情文失去了本身应有的内容价值,

我真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叹了。别忘了,我们不只是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还要发展,新一代的青年有这气魄和责任心吗?校园文学的另一个极端便是实用主义,这仍然是与我们的传统有关,中国的文学,自古一来,独立性就几乎丧失了。王国维就曾在其《静庵文集》里指出过:“美术(文学艺术)之无独立之价值历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以自解免,而纯粹美术之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

”古人之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并非全都失去文学的独立性(或称独立立场),其“以自解免”者,大多假惺惺、做作,因为他们表达的不是他们真正想表达的,当为了这些目的拿起笔时他们也不需要任何灵感,生搬硬套堆砌而成即可,只要文笔好,还能不留痕迹。这样违心的创作,用陶潜的话说即“心为形役”!现在的文学创作环境,应该说是相当地自由,但青年文学还是一个劲地往实用主义上挤,其目的,说得裸露些,彻底些,还是为了世俗利益,

这种实用主义进入校园,受校园的特殊文化影响,就变得十分畸形。一方面是学生没有这种隐蔽的协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没有太多的精力花在忠君、爱国、劝善、惩恶这些尚属高远的话题上,结果是学生把眼光放“低”了,语气变得谄媚了。但这在文学创作中不及虚无主义泛滥,不过校园新闻报道却是得到充分的暴露,虚无主义是需要修正,实用主义不见得就多好。

我在《新报人》文学博客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写作不能仅仅依靠感觉,这是个不错的观点,但我担心这样的观点有误导作用。不能靠感觉,实际上是呼吁加工灵感,加入理性思维成分,这对于现在学生文章空洞无物的改良有积极作用,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创作要为某一话题某一材料挖空心思自圆其说,堆砌成文,这就容易把年轻的创作者逼上急功近利的独木桥,从而产上新一批的文艺实用主义者,把文学拖离得越来越遥远,

我不知道那样的文学是不是还叫文学!其实,退一步想问题,在用心写作的前提下,文学创作凭感觉又有什么关系呢?感觉不一定是粗俗的、简陋的,思想成熟者的感觉就充满了理性。如此说来,到底还是创作者本身内涵的关系,要想提高文学作品的质量还得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创作者,就该有拯救民族文学的胸襟和责任,一方面通过文学满足文学自身欲望(理想、情感等精神),另一方面尽量减少经济、政治等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左右,摆脱中国传统的功利主义文学观,抛弃形而上学的创作观,追求文学的独立性,使其更接近于文学的本质。

很庆幸还有人写作是为了表达真实感想以娱乐心灵,我想这值得鼓励,但又不能太自由放纵,否则失了方向和控制,造成两个极端的更加极端化,到时谁来负这个责?这不是逻辑上的矛盾,总而言之,思想内容的表达是觉得自由(不包括读者接受与否与政策应允与否这两个环节),而表达的方式则是相对自由。但愿文学青年的激情和思想重驻我们的校园、长驻我们的心灵,

2、大学生为什么要写论文呢?

大学毕业论文目前来讲是大学生毕业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曾经也有很多人质疑大学,特别是本科毕业生,为什么需要写论文,而且有一些学校也曾经尝试过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不需要学生写论文,后来发现这样对学生的培养质量有很大的下降,所以还是坚持了下来。大学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对于自己4年学习下来知识的一个总结,也是大学生对于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的范式的培养。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比较大的好处,大学毕业论文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部分。第1部分是绪论部分,也就是对于你所研究的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同时也要进行文献检索,也就是说要看相关的一些文献,别人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目前是个什么状况,还存在哪些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研究尝试着去解决一些问题。

第2部分这是论文的主体,经过上面提出问题之后,就要在该部分对于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个现状分析以及产生问题的根源分析,第3部分则是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的解决途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学毕业论文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结论部分。通过这样一个过程的撰写,对于学生来讲,可以学会如何做简单的研究,同时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梳理总结,

3、为什么现在有的学生写作文那么吃力?

谢谢邀请!现在的小学生写作文吃力,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是一个共性问题。作文课上,一提到写作文,同学们不是皱眉头,就是咬笔杆,不知如何去开头,去组织材料,我觉得主要是以下几点造成的:1、书读得少,词汇量达不到。大部分小学生就是只读语文书,书上要求背的篇章背会,没有要求背的课文读两遍就翻过去了,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要知道,语文书上的每篇文章,都是专家们筛选出的名家名篇,每一篇都是写作的范文,关键是学生们不注意学习写作方法,不注意琢磨用词遣句。再不就是课外书读的也不少,就是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下,没有汲取其中的“营养”,没有记住几个词语,词汇量达不到,写作文时就会词穷,以至于不会用语言来描写,2、不会观察周围的事物。

每天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人或事物很多,可那个小学生真正地去观察过身边的人或物?如果,你就没有观察过一个人的外貌、神态、动作等,你怎能写出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你就没有观察过一种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你怎样能写出憨态可掬的动物?3、不注意搜集作文素材写作文要有素材,可你的脑子里空空如也,拿什么去写作文?对每天身边发生的事,你都没有留心,或者说你每天看到的就不知道把它记录下来,要知道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积累写作素材,写作文时就好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针对以上几点,我觉得小学生要会写作文应做到以下几点:1、多读书。不管是语文书还是课外书,都得多读,能背的篇章或段落,最好背会,另外,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摘抄优美词语,比如一些叠词、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等;摘抄修辞手法的句子读记会;摘抄精彩片段,熟读成诵等。另外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语言和词汇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2、多观察人和物平时对身边的人或物要多观察,只有观察到位,写出的作文才真实可信,比如观察人,要仔细观察他的外貌,衣着,说话以及一举一动的神态、动作等;观察植物,不但要观察植物的整体形状怎样,还要观察植物的各个部位,比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是什么样的,

只有观察到位,写出的作文才会显得栩栩如生。3、多搜集素材从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搜集素材,比如体育课上各种活动;课间十分钟的游戏;课堂上的朗读比赛;节日里的歌咏比赛等,还可从家庭中获取作文素材,比如爸爸妈妈每天在家里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你都看在眼里,都是你写作文的生活素材。或者你帮助父母亲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都是素材,

有素材了,写作文时就会妙笔生花,文思如泉涌,写出的作文就会具体生动。4、多写小练笔,平时,养成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日记可长可短,少则三两句也行,多则一篇完整的文章更好,看过的动画片,电视剧等,把自己的感受写成观后感;读了一篇好文章,可以写篇读后感等,坚持下去,作文能力一定会提高。总之,要使小学生写作文不吃力,必须抓住“读”和“写”这两条线,读的多了,词汇量达到了,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写作文了。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