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明朝的火器到了清朝依旧是明朝的火器,在这个基础上压根没有怎么进步。明朝火器从始至终,都是非常落后的,明朝自立国时起,就开始意识到火器的作用,并开始在军队中广泛应用火器,明朝前期,火器水平领先世界同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到明朝中期,明军火器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
1、明朝已有火器,为什么清朝不继续发扬火器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萨沙的第8422条问答,萨沙面前恰好有一本分析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火炮的技术资料。这是专业著作,火炮学研究的著作,详细分析了火炮各方面的技术,著作得出的结论是,清末的满清火炮,相比明末铸造的红夷大炮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在很多方面退化了。也就是说,满清在长达200年时间内,并没有任何进步可言,
奇怪的是,如果满清是类似于太平洋岛国那种,无法和外国接触的国家,这种情况还有情可原。但满清其实和西洋接触还是比较多的,有大批洋人和满清进行了上百年的各种贸易,即便到了鸦片战争爆发前,洋人每年和满清的贸易数字也是巨大。而洋人分为很多国家,不存在军事技术保密一说,只要满清愿意,完全可以同当年的大明一样,购买火炮的技术甚至雇佣洋人技师。
洋人来中国大部分只是为了捞几个钱,只要给钱,他们什么都会做,甚至帮满清打自己的国家,事实上,满清是没有这么做。清末沙俄总督去黑龙龙侦察满清的军事实力,发现清军的火炮竟然还是当年雅克萨战役时使用的,这些火炮在沙俄都已经进入博物馆了。随后,沙俄大举入侵东北,抢走了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而相比起来,明朝末期,大明曾经和葡萄牙人、荷兰人在海上交手过,开始根本没有占据上风。
这是因为,洋人装备了当时世界上很先进的前装滑膛火炮,红夷炮,这种舰炮是一个流线型的设计,远比当时明军使用的,前后一般粗的大将军炮等火炮要先进。当时明军由于火炮落后,军舰上舰炮通常都是几百公斤,甚至几十公斤,超过1吨的舰炮极其罕见,而洋人的红夷炮则轻松超过1吨,甚至有二三吨的,射程、威力、精度、射速都大大强于明军。
这种情况下,大明毫不犹豫的屈尊学习,花费巨资从红毛人手中获得了红夷炮的技术,并且具有自己制造的能力,到了随后大明和荷兰一系列海上激战中,明军已经大量装备了红夷炮,在火力上只是略处于下风,能够和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正面对抗,将后者打的一败涂地。就轻型火器来说,最初大明使用的只是火铳,射程三四十米,发射霰弹,不能精确射击,
同洋人尤其是日本鬼子交手以后,大明立即开始大面积仿造鸟枪,也就是火绳枪,达到很高的水平。大明的汉人学习能力很强,不排斥先进的夕阳技术,相反,满清的草包们对于武器装备,尤其是火器的更新换代存在恐惧感,毫无意识。这是因为,满清从开始到最后,都有严重的畏惧政权垮台心理,他很清楚,满清之所以捡便宜占领中国关内,主要依靠的是骑兵和弓箭的能力。
而骑兵和弓箭在古代都是国家垄断的职业军队,训练需要多年的时间,满清通过法律不允许民间出现骑兵和弓箭手,从而保证了军事上镇压老百姓的绝对优势。但是,火器的出现就改变了一切,无论是火铳、火绳枪还是火铳,农民都只需要随便用上一二个月就可以掌握。而一旦汉族农民掌握了火器,大量装备起来,就对满清政权构成极大的威胁,
满清自身八旗兵已经腐败,绿营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汉族农民火器再抵消了骑兵和弓箭手的优势,满清政权就要垮台。所以,满清用尽全力禁止民间装备火器,自己也不做开发和研究,甚至连汉族人为主的绿营也可以不让他们大量装备火器,其实,在清代康熙时代,清军在雅克萨被沙俄的燧发枪胖揍,已经知道了火器的厉害。乾隆时代,清军在和缅甸作战时,也见识到西洋燧发枪和轻型火炮的厉害,
甚至英国大使拜见乾隆时,就送上先进的燧发火枪实物,和军舰的模型。但满清仍然熟视无睹,最终到鸦片战争给人打成了渣渣,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清军的军舰同洋人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类似于奥特曼打赵本山,根本无法抗衡。而即便是固定炮台和洋人军舰的对射中,满清平平也有几十门火炮,稀里哗啦打了上百炮,命中率竟然是0,或者只能打中1炮,
2、清朝的火器为什么还不如明朝?
这问题问的,简直是太好回答了。因为明朝的火器到了清朝依旧是明朝的火器,在这个基础上压根没有怎么进步,大家想想,不进则退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你在原地,虽然没有进步但是更没有退步,但其实已经是退步了。因为别人在这段时间已经进步了,所以这么一对比,你就是退步了,像清朝在入关大致统一中国以后,为了统治稳固,避免火器这种杀伤力大的武器最后成为成为统治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就不再发展火器了。
这才是根本原因,像今天好多人说起清朝落后就推明朝身上,其实宋安之就纳闷了,难不成西方国家是一下子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然后暴打清朝的?肯定不是。而是清朝从入关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间的差不多二百年时间,自己不作为,所以西方国家才在清朝原地踏步的时间中发展到工业革命的,所以现在大家明白了吧?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3、明朝都有哪些华而不实的火器?
说句明粉不爱听的话,明朝的火器,绝大多数都是华而不实!真正实用的,只有鸟铳、大小佛郎机、虎蹲炮、红夷大炮、三眼铳、火箭、石炮等寥寥数种,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说的,他对明军各类兵器研究极为深入,他的话自然最有说服力。当然了,他是不知道红衣大炮的,因为他那个年代明朝还没有引进红夷大炮。戚继光是怎么说的呢?在他的著作《练兵实纪.杂集·军器制解》中,他对明军装备的各类火器进行点评,
着重讲解了鸟铳、无敌大将军炮(大佛朗机炮)、佛朗机炮、虎蹲炮、快抢、石炮。戚继光最推崇的是鸟铳和无敌大将军炮,鸟铳是一种火绳枪,因为精准无比,可以射中飞鸟,所以被称为“鸟铳”。此与各色火器不同,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弓矢弗及也,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戚继光)无敌大将军炮,是一种大型佛朗机炮,
临时只大将军母体安照高下,限以木枕,入子铳发之,发毕,随用一人之力,可以取出,又入一子铳云。一发五百子,击宽二十余丈,可以动众,罔有不惧而退者。虎蹲炮是戚继光自己发明的,是一种原始迫击炮,可以伴随步兵骑兵快速前进,威力极大。石炮,其实并不是石头炮,而是一种石头炸弹!就是把在石头中掏出孔洞,装上火药。
放到城头之上,等敌人攻城的时候,点燃石炮,推到城下。此炮一落,即有百人莫知中谁,莫不畏惧,人人奔遁,此所以为利也,戚继光说,除了以上这些非常实用和比较实用的火器,明军装备的其他火器,基本都是华而不实。以上之外,有火砖,一窝锋,地雷,千里炮,神枪等,百十名色,皆不切于守战,故不备,今皆一切禁之,以节靡费,惟有子母炮,尚属可用,未当终弃,亦一奇品也。
综上所述,明军最好的火炮是红夷大炮、无敌大将军炮、佛朗机炮、虎蹲炮,除了虎蹲炮,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明军最好的火枪是鸟铳,比较好用的是三眼铳。其他的什么快抢、掣电铳、迅雷铳都是搞笑用的,还有被传的神乎其神的“一窝蜂”,就是所谓多管火箭。点燃之后,火箭四处乱飞,难以命中目标,纯粹是浪费物资,明朝的很多文人,凭着想象,写出了很多耸人听闻的火器,甚至有“一炮糜烂十余里”这样的神话!更有水战利器神火飞鸦,犹如反舰导弹一样飞行十几里,击沉敌舰。
4、明朝在军备鼎盛时期,火器水平处于什么档次?自主开发的火器多吗?
明朝军备鼎盛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是洪武—永乐时期,另一个是隆庆—万历时期,然后我们分别讨论这两个时期的军火水平。洪武——永乐这个时期,明代的火器基本是自主研发的本土产品,在元末纷杂的农民战争和王朝争夺战中,明朝的火器技术得到了飞快的提升,首先是根据元代盏口铳改进出了威力更强的碗口铳,在重型火炮方面,也出现了当时在世界上火力还可以的洪武大炮。
单兵火器方面,有一窝蜂集束火箭,还有火箭战车,火铳有当时世界上枪管最长的洪武铳,长度在50CM ,口径最大5CM,弹丸7钱重,五十米内可以击穿蒙古的重札甲,可以说在朱元璋建立大一统王朝的过程中,明代的火器在当世界上处于高度领先的水平,而且所有火器都是在继承元朝火器的基础上自主研发的。不过这个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当朱元璋命蓝玉击破北元之后,明朝的周围环境就变得空前的安全,
再加上明代火器的研制与使用统一由国家严格监控,所以明初的火药配方,火铳的制造技术与工艺规程,一概藏于密室,当时的其他人及时至的后人都全然不知。火器由国家统拨银制造,不计成本,没有竞争能力,私人也不得擅自制造,制品更新甚缓,明政府对匠籍工匠的压迫,使得明代的工匠经常逃籍和没有生产积极性,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明代的火器发展陷入停滞,火铳因为敌人甲胄的范轻化开始变得又短又小。
因此在永乐年间,虽然明朝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火器拥有量,但是在质量上,已经开始有了落后于欧洲的迹象,尤其是重型火炮,是明初火器的一打短板。隆庆——万历可以说,这个时候,明军的火器虽然是东亚最高水平,但是相比于欧洲,已经有了一定的差距了,首先,虽然明代已经引进火绳枪并开始大批的仿制,但是在幅员辽阔的帝国领土上,火绳枪的分布并不均匀,南方军队对火绳枪处于高度依赖的状况,但是北方的明军却对这种新式武器并不感兴趣,因而在帝国的北方边境,仍然有大量落后的火门枪被装备着。
比如被明吹门吹上天的“大明冲锋枪”三眼铳,这种多管火门枪,在欧洲15世纪中叶曾被广泛的装备,但是进入16世纪之后,火门枪这种武器就已经在欧洲销声匿迹了,而多管火门枪一直到嘉靖五六年的时候,才在中国出现,不得不说这是军事技术上的一大落后表现。火炮方面,明军大量装备改进自欧洲的佛郎机火炮和自主研发的虎蹲炮,但是就重量级来讲,这些都属于轻型火炮的范畴,因此每当明军攻坚时,就会出现火力不足的情况,比如宁夏之役,李如松就是因为明军火炮无法攻坚才使用的水攻法,
虽然后来明政府改进了大将军炮、二将军炮和灭虏炮的重量级,但是不符合力学的设计以及铸炮钢材的高硫化使得火炮的炸膛率极高,而且射程也远不及同时期欧洲相同数量级的6磅、9磅、12磅加农炮。所以在火炮方面,明朝是明显落后欧洲的,当然,明军的军火也不全是黑历史,而且自主研发的东西也不都是落后货。比如明军在世界军事史上首创地雷和水雷,这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
5、明朝的火器在同时代是什么水平?
明朝的火器,在世界同时代的水平,得分两部分来讲!明朝前期,火器水平领先世界同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明朝自立国时起,就开始意识到火器的作用,并开始在军队中广泛应用火器,比如沐英就率先发明三段式射击,使得明军火器部队有了对付骑兵的高效战术。这种三段式射击的应用,足足领先欧洲百年有余,此后,永乐皇帝又进一步组建神机营,开世界火器部队之先河。
神机营也是当时世界上火器率程度最高的部队,史料记载,神机营全营兵力5000人,其中步兵3600人(全部配火器);骑兵1000人;野战炮兵400人(管理野战重炮以及大连珠炮)。全营火器配备如下:霹雳炮3600杆(步兵火铳),合用药9000斤;重八钱铅子90万个;大连珠炮200杆(多管火铳);合用药675斤;手把口400杆(炮兵防身用手铳);盏口将军160位(野战重炮),
然而,到明朝中期,明军火器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明朝在与葡萄牙人的海战中,认识到西方火器的厉害,并在西草湾之战中,明朝缴获了20门葡萄牙人的弗朗机火炮,随后开始借鉴和吸收葡萄牙人的铸炮技术,将之大量仿制,这就是著名的佛郎机炮。从此以后,这类大炮便成为了明朝军队中的制胜利器,除了佛郎机炮,明军还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学习和改进自己火器的短板,又先后给部队配备鸟铳、红衣大炮等武器。
6、明朝的佛朗机炮是什么样的火器?
佛郎机炮简易说明其实佛朗机炮现在看一点都不出奇,就是一种后装滑膛炮,所谓滑膛就是炮管里没有膛线,打出去的炮弹鬼都不晓得去哪,学术点的称呼叫“马格纳斯运动”,大抵上可以参考印度发射的导弹(似乎又黑了什么),但是滑膛对炮管的磨损很小,比较适合冶金工艺不过硬的国家,也比较适合量产,所以欧洲在14世纪就有使用。
佛郎机真正先进的地方在于后装,它在炮管后端有一个大开口,弹药是通过预先装填好的子炮(晓得子弹的来历了吧)直接放进去的,然后将炮管填弹的开口用活板封闭,最后点火发射,这玩意的优势在于装填速度较快,清理炮管方便,前膛炮打一发它能打三发。但劣势在于炮管空间密闭不严,火药爆炸的威力没法有效发挥,造成动能不足,炮弹打不远,精度也很差,所以通常用来打散弹(之后还是得用前装红夷大炮),
明朝怎么弄到佛郎机炮的?佛郎机炮本身没啥值得扯淡的,但明朝获得这东西的过程满好玩。大约实在明朝正德年间,葡萄牙人通过印度和东南亚晃荡到了中国广东沿海,过来的除了正经商人还有殖民军和海盗,这帮孙子就总想在中国捞一块殖民地,明武宗是个挺逗逼的皇帝,丫对这帮长相奇葩的洋鬼子很感兴趣,还跟着身边的人学起了葡萄牙语。
一来二去的这帮葡萄牙海盗就浪的没边,把广东沿海的屯门(就是大家知道的那个屯门)给占了,修炮台立界碑,拿中国当印度殖民。广东的老百姓受不了这群孙子的骚扰,纷纷跑去官府告状,正好那阵子正德挂了,嘉靖皇帝上台,就派出一个叫汪鋐的家伙去广东当海道副使,驱逐赖着不走的佛郎机人,其实明朝人也搞错了,他们说的佛郎机其实是Frangos,也就是法兰克人,在他们眼里大抵西夷长得都差不多。
然而卡脸的是第一次屯门海战明朝输了,汪鋐抓破脑袋也没想明白对面的炮为啥那么快,对面那长得像蜈蚣的船(排桨帆船)为啥就是追不上,这时他手下一个叫何儒的人说以前上过蜈蚣船,船上有两个哥们是华夏人,懂这玩意,不如我去把他俩忽悠回来,咱们仿造一下。汪鋐很愉快的把何儒给派了出去,何儒又很轻松的把杨三和戴明给忽悠了回来,华夏人自古爱国确实不是闹的,华夏人自古逆向工程牛X也确实不是吹的,
没过几天,明军就仿造了一堆后膛炮加若干条更大的蜈蚣船,一路把葡萄牙人平A出屯门。后来葡萄人依然不服,印度总督麦罗·哥丁霍过来援助,悲催的是这哥们开了6条中国帆船过来,对面明军使用大量蜈蚣船,于是这可怜孩子在近海被摩擦再摩擦,连哥丁霍本人都被抓了俘虏。写轮眼的高级应用有了新玩意自然有人就爱研究,一个叫赵士桢的神人出现了,这家伙是温州乐清人,自幼饱受倭患之苦,
而且这老兄还是个氪金流大佬,他觉得打不过倭寇就是因为武器不行,倭刀是蓝色武器,明军的白板大刀明显抗不住。于是他在请教了戚继光和俞大猷等抗倭名将之后,又找来了汪鋐等人的笔记,狠狠改良了一番佛朗机炮,这个神人先是把炮小型化成了步枪,命名为掣电铳,其造型和使用方法和后来的单发步枪很相似,换弹也满快。到了这种地步赵士桢还是患有严重的火力不足恐惧症,他又制造了一种轮盘火铳,可以连续发射5次再换弹,在当时犀利的不要不要的,
7、明朝的火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吗?
明朝火器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吗?甚至比当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欧洲起码领先100多年?其实,明朝火器从始至终,都是非常落后的。明朝在1410年建立了只有火铳的神机营,但是在1419年出现在欧洲胡斯战争当中的捷克战车部队,拥有更多的火炮和火铳武器,一次出战就出动600多火炮,这还不算早期火绳枪,而且还装备了850毫米超大口径臼炮,明朝从始至终都没有这样的巨炮,
同时期的法国查理公爵的军队在火器技术上更是远远超过明朝,其三分之一的士兵都是使用火绳枪和火门枪,比明朝的火铳先进起码1代。到16世纪,火绳枪和佛狼机才从欧洲传到中国,火绳枪真正普及都是在清朝了,在15世纪,欧洲军队就已经有专门铁轮炮车的400斤以上大炮,甚至最大的大炮可以达到7吨以上,也就是14000斤大炮。
明朝在17世纪才从欧洲引进了红夷大炮技术,到最后也没学会造炮车,一直到明末那些火器部队大部分人还都是使用火铳、三眼铳这些武器为主,鸟枪数量其实不大。至于明朝兵书那些奇奇怪怪的各种先进火器,实际上在实战当中什么用处都没有,哪怕200万明军有5万人具备了同时期西班牙或者法国的火器军战斗力,那几万八旗军也打不进来了,
8、拥有先进火器的宋朝和明朝军队为什么不能降维打击金国和满清?
哪里存在降维打击了?现在,降维打击这词已经被用烂掉了。啥叫降维打击啊?就是两个文明不处在一个发展层次上,高层次文明对低层次文明施加打击,低层次文明不仅毫无还手之力,甚至会感到困惑和绝望,就比如科幻小说里外星人对地球人的打击。工业文明打击农业文明,这叫降维打击,因为二者从生产方式上存在根本差别,但从世界历史上看,即便是工业文明打击农业文明,也极少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降维打击,比如鸦片战争中的清军与英军,虽说英军把清军揍的够呛,但清军还远没有怂到毫无招架之力。
而无论是宋金之间,还是明清之间,充其量就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渔猎文明的对抗,从生产方式上看,二者从本质上其实是在一个发展层次上的,都是靠天吃饭的前现代生产方式,既然都是前现代的生产方式,在我们通常的印象里,游牧渔猎文明看起来似乎还要比农业文明落后一些,那为什么金和清还能把宋和明撵得到处逃命呢?很简单,游牧渔猎文明要与大自然搏斗,才能获取生存的机会,所以他们比农耕文明拥有更强的生存能力,比如骑马、射箭、搏斗,这些不仅是战争所必须,更是生存所必须。
而农耕文明呢,显然是越发达越抽抽,上层社会吃喝玩乐收租子,底层社会就只能靠一亩三分地活着,除了职业军人之外,像骑马打猎射箭这些战争技能,普通人是不需要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爆发战争,游牧渔猎文明所能动员起来的兵员不一定比农业文明多,但一定比农业文明更加骁勇善战,足以以一当百,再有就是动员能力。生活在游牧渔猎文明之下的人,从属于部落和家庭,以放牧和狩猎为生,这就导致他们其实很难形成凝聚性更强的组织,以便征收赋税,动员更多兵源,
可一旦他们获得了更强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战斗力就会大幅提高,打农耕文明可不就跟玩儿似的?而从历史上,走向兵农合一的制度是游牧渔猎文明提高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金国的猛安谋克制以及大清的八旗制度,就是典型的例子。另外,游牧渔猎文明组织一次战争,其成本要远低于农耕文明,可收益却远高于农耕文明,
从历史上看,即便农耕文明占据了游牧渔猎地区的土地,也很难向该地推广农业,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甚至是弃之不顾。所以前者更好战,而后者跟更厌战,最后再提一下火器。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火器真正能发挥实战能力的只有清朝,其余朝代充其量不过是放挂鞭炮的水平,基本上不具备实战能力,而且装备率低,真正决定胜负的,还是冷兵器出鞘时的刺刀见红,
宋朝自不必说,什么震天雷、突火枪,基本没啥用,北宋王朝为了能提高自身战力,还是得发展骑兵。明朝就更扯了,最引以为豪的神器三眼铳,好几分钟才打出去一发,有这工夫,骑兵早就冲过来了,也只能当个烧火棍子使,关键这三眼铳,要威力没威力,要准星没准星,家里红白喜事听个响还行,打仗就扯淡了,真正给后金最大震撼的还是红夷大炮,只可惜该技术转手就被后金掌握了,直接把大明轰个稀烂,导致直到康熙年间,清军还习惯于以火炮打头阵进行攻坚战,而忽略了火枪的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