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具红衣大炮,红衣大炮还是红夷大炮

当时洋人认为,这些大炮不能和英国先进火炮相比,甚至还不如明末明军使用的红衣大炮。这些火炮基本都是按照红衣大炮制造的,明末时期,大明从荷兰引进了一种厉害的火炮——红衣大炮,淘汰了红衣大炮,满清就得用抬枪去打洋人的军舰,大明的红衣大炮也不是明自己生产的,而是从国外进口,应该至少与荷兰人的大炮保持同步吧。

1、红衣大炮还是红夷大炮?

确切来说是红夷因为这批大炮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600左右)进来的,起源一说是与葡萄牙的弗朗机一起引进,另一说则是从英国搁浅船只中找到,但最多的还是从荷兰人手里买的。但不管是荷兰人还是英国人,他们都有一定红发人群,所以明清那会都把这群人称之为红夷,而他们的炮也自然叫红夷大炮而等到努尔哈赤带着辫子军打天下的时候也吃过红夷大炮不少苦头,因此也开始仿制,

2、明末清初的红衣大炮和同时期西方大炮差异有多大?

可以把时间定格在1600-1700这一百年之内吧到了明代,火器有了长足的发展,式样也多了起来。大明使用的火器中,除了三眼鸟铳和火铳以外,还出现了一种令人明寒的远程武器——火炮,明末时期,大明从荷兰引进了一种厉害的火炮——红衣大炮。红衣,就是“红夷”的谐音,指的就是指荷兰人。17世纪,欧洲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了工业革命和文化复兴,无论是工业还是科技都得到飞速发展,造出这样的大炮武器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说,大明的红衣大炮也不是明自己生产的,而是从国外进口,应该至少与荷兰人的大炮保持同步吧。在此之前,中国人自己也能制造火炮,其原理与红衣大炮没有什么区别,但因为我们用的材质不同,中国的火炮多是用质地比较软的铜金属制作的,炮管相对薄,一旦用的时间一长,炮管很容易在发射炮弹时遇热变形、炸膛。红衣大炮则不太一样,炮管厚度是旧炮的几倍,而且从炮口到炮尾,炮管逐渐加粗,炮管管身也更加长,而且每门炮还配备了可以用来调整射击角度的炮耳,瞄准的大炮准星和和照门,在设计工艺上都领先大明自己制造的火炮,

3、明朝具红衣大炮,满清是如何打进中原的?

那玩意毕竟只是打实心弹的火炮,不是原子弹,凭啥有了别人就打不进来啊?再说清兵出关的时候也有火炮的,而且数量和质量上并不比明军差。不要被电视剧骗了,清军在还是后金的时候也许比较依赖骑射,武器和甲具上和明朝有差距,他们叫满洲以后实际上是有长足进步的,武器的良品率更高,士兵的披甲率也更高,孔有德投降后更是带去了火炮铸造工匠和船匠。

在吴三桂献山海关之前,清军利用海船运输屡屡掠夺山东,在江阴之战中最后就是靠上百门火炮齐射才炸开的城门,他们在军事物资配备上只比明军强,不比明军弱,在战争中唯武器论本身就是邪路,毫无士气的士兵你给他原子弹都可能引爆在自己境内,何况明军那时候连武器都不如人家了。清军可以出关打进中原细考起来是一个必然事情,和五胡乱华有些相似的地方,

大体上不是清军强大到不可战胜,而是关内实在不像样子,中央政权已经对疆土的控制力降到极限,割据政权又不成气候。我们无需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腐败、天灾、党争什么的都可以,结果都是王朝控制力下降,明末农民起义和西晋八王一样的不成器,没有一个胸怀天下的雄主,都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货色。也同样是自己打不过就拉外人来当帮手,就是不考虑人家帮完忙还走不走的问题,

4、红衣大炮射程近,威力弱,为什么没有被清朝逐渐淘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淘汰了红衣大炮,满清就得用抬枪去打洋人的军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满清火炮数量相当多,全国至少有5500门,从数百斤到3万多斤,有铁炮也有铜炮。但是,这些火炮基本都是按照红衣大炮制造的,当时洋人认为,这些大炮不能和英国先进火炮相比,甚至还不如明末明军使用的红衣大炮。除了林则徐从洋人哪里购买了200多门洋炮以外,也就是浙江、江苏地方官员仿制洋人一小批铜炮,

但满清主力火炮仍然是红衣大炮。开战以后,满清官兵发现火炮性能很差,火炮因“弹不圆正,口不直顺”,连明末的水准均达不到,当时英军火炮的枪弹,不仅仅是火炮这一种武器,而是整个军工体系甚至工业体系大大强于满清。不要小瞧一门普通的火炮,首先需要有好的铁,这就是涉及到炼铁工艺和材料选择的重大问题,是一个国家基础工业的体现,

到1840年前后,满清年产铁约2万吨,仅是英国的1/40,而且铁的质量很低劣。其次,铸造技术也很关键,当时英国已经大量使用新式铸造技术和机床加工,满清没有这些技术,导致火炮虽然重量是英国火炮的一二倍甚至几倍,但各方面性能都不如。如果是同样重量的炮,性能相差就更大了,还有,炮弹的制造上。满清搞了200多年,还是只有明末的实心弹和链弹(打桅杆用的),

而英国人则有比较先进的开花弹(定时爆炸的榴弹)、燃烧弹、穿甲弹、霰弹等等。其中英法海军的舰炮大约有40%~60%属于爆炸弹,一炸就是一片,另外,火药制作上。双方相差加大,英国人缴获了满清火药都是直接倒掉或者烧掉,因为没用,满清的火药配比有问题,很容易受潮导致部分失效,一些甚至还有泥沙等杂物。满清火炮即便装满火药,发射的威力也远远小于英国火炮,

英国火药生产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以先进的工业设备进行化学生产。英国火药严格控制为硝、硫、炭的比率为75%、10%、15%的枪用发射火药,以及组配比率为78%、8%、14%的炮用发射火药,火药的差距使得即便双方使用同等水平的火炮,装同样的药,仍然存在射程、威力和精度的差距。以上种种差距,导致双方火炮性能相差很大,

其实,在当年英国的火炮射程还是有限的,并不比满清的火炮高多少。加上为了精确击中目标,英军火炮也不会距离敌人太远发射,射程虽差距大不大,但双方的炮击精度、速度、威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在定海战役中,满清火炮发射数百发炮弹,仅有1发击中英军军舰,造成轻伤,英军军舰则从容将满清的炮台摧毁,炮击命中率很高。

更夸张的是,之前满清水师也曾迎战,双方在海上炮战仅对抗了短暂的九分钟满清水师就全军覆没,被火炮击沉,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战死,麾下5800名守军不是被打死打伤,就是溃逃。而英军仅仅死2人,伤27人,其实,满清根本不是不能去学习。大家看看,在鸦片战争期间,我方就学习了一些新式火炮制造技术,尤其是火药的制造技术,还紧急用于实战,

5、明代的红衣大炮是何来历,它的威力如何?

红衣大炮,正规明代命名是“红夷大炮”,最早来自于明朝渔民,他们从沉没的欧洲军舰上打捞出来,其中铁质的多锈蚀,而铜质的依然可以使用;明嘉靖年间,随着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他们在传教之外,也将火器技术原理教授明朝人;万历年间,来自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和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之后,带徐光启去澳门,参观了由葡萄牙铸炮专家伯多禄·卜加劳(PedroBocarro)在西望洋山,创建的卜加劳铸炮厂;该铸炮厂所需铜材大半购自日本,铁矿,硫磺之类则从邻近澳门的地区就地取材。

生产的大炮分铁炮及铜炮两种,铜炮射程远而且耐用。到17世纪20年代,该厂已发展成为远东最大规模的铸炮厂,不仅生产大炮,还生产炮弹,火药;徐光启等看过打靶演示后,大为惊叹;在徐光启和李之藻等官员的建议下,明朝政府放弃从海边捞炮的梦想,并多次派人到澳门购买大炮,开过发票的就有2次:1624年(天启四年)购买4门新炮,1629年(崇祯二年)购买10门新炮,其他零散购买或者转让2手的,不计其数;崇祯皇帝还给安置在北京城楼上的澳门大炮赐名为“神威大将军”,在北京保卫战中,用之轰击过皇太极的清军。

明代的“红夷大炮”,均为前装滑膛舰载加农炮,使用实心弹或霰弹;弹丸介于12-18磅之间,炮身重心两侧有圆炮耳,可调射角,火药量变射程;有准星和照门,抛物线计算弹道,精度较高,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长可达3米,口径13厘米,重2吨以上,威力不及钢炮,但打内战已足够,天启六年(1626年)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首战立功,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满清骑兵和步兵血肉横飞,伤亡极大,是努尔哈赤造反以来受到的首次重挫。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