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应该怎么布局,怎么提高写作文的水平

老穆解析写作文该如何布局。那些伟大的作家作品,就是我们写作的指路人,光听老师的作文辅导,写作文容易流于程式化,流于平庸,《生活在树上》作者的语文老师,肯定是一般化地反对写作文滥用生僻词语的,这是普遍性地正确且有必要的,但生僻的思维,就得用生僻的词语来表达,这就在于学生个性化的把握。

1、怎么写作文,请回答?

谢邀。首先要审题,即看看、想想作文题要求你写什么内容,突出什么,写什么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怎样写(看图作文、给材料作文等),审题工作做不好,要你写这个你却写那个,要你这样写你却那样写,会不及格乃至零分的。审题工作做好了,方向明确了,你的写作才有效,能得分,而不是南辕北辙,其次是立意,即为你将写的作文确定一个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即你在这篇作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如果写议论文中心思想就是中心论点),全文围绕它来写,从选材、行文结构、详略、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多方面全力以赴去突出它,直接(议论文)、间接(记叙文)集中表达你对生活的一点看法,写得中心鲜明突出,文学作品的中心叫主题,写文学作品不能主题先行,不能先有观点后有材料,写成数学证明题那样的证明文学,而应该先有材料后有中心,主题要从材料中去提炼,后现代文学甚至价值多元、价值解构、主题模糊、无主题,但作文因为要统一考核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是先命题,再按命题确定中心,确定中心再作文。

给材料作文自由度比较大些,只要透彻理解了材料,不脱离材料,文章是从材料生发出来的,且立意深刻就行,第三是选材。这个工作可以先于立意,从材料中挖掘中心,但注意选材和立意一定要服从题目,记叙文写那些印象最深、最打动你的人和事,议论文选那些最有力的事实和道理作为论据。第四是结构安排,即预定写作的顺序和详略,有必要时可以在草稿纸上列出提纲,

如果把你将写的作文比作建筑物,那提纲就是蓝图,施工图。结构可以根据行文和突出中心的需要临时更改、完善,第五是在审题立意选材工作做好之后,尽量发挥、展示你自己的写作水平。像某地高考的满分作文就尽情展示了该考生平时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单是所用的一些词语,很多作家未必知道,这里提醒一下,展示写作水平不是一味展示生僻词语,是词语为作文服务而不是相反。

最后是写完后应该多看几遍,修改那些致命错误和牵一发动全身之处,即使考场上,如果有充裕的时间也应该这样做。另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适用于作文,平时应多观察体验,思考生活,积累素材并多读多写,而不是平时不努力却希望考试时奇迹出现,附:我已发布的两篇文章:1.帮人劳动换书读——从莫言看阅读量和写作的关系虽然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下两句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并列关系,但阅读对于写作至关重要,这是毫无疑义的。

过去我只知道莫言在部队图书馆当管理员时读了很多书,后来又到解放军艺术学院系统学习,现在从头条知道了,莫言失学在生产队劳动的时候就读了很多书,据说他走遍周围生产队,靠帮人劳动换书读,“把周围生产队的书都读完了”。真是了不起!由此我们知道,莫言的阅读量有多大,那么,阅读量和写作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是思想的丰富和深化。

思想是写作的灵魂,莫言作品在新时期文学里,对于人和世界的思考,应该说比其他作家博大。其次,是写作方法的借鉴,莫言就成功借鉴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第三,词语、句式的积累。一个作家的词汇量,是非常重要的,莫言读了那么多书,对于他的语言,应该帮助不小。反之,词汇贫乏,就会心里明白而说不出,基因强大,天才如杜甫,甚至认为“诗是吾家事”,但人家还“读书破万卷”,天资聪慧的莫言读书如此勤奋读书量如此之大,都在以有力的事实告诉我们,多读书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之一。

2.高考作文《生活在树上》为何得满分?让阅卷组看见了该考生平时的阅读写作、思考水平是高于其他所有考生的,不说见识,不说文章语言结构,单是词汇量,不仅学生,连许多作家也不如,单是能够读懂并融会贯通地运用那些生僻、书面的词语并且无一误解无一失当,就足以证明该考生的智商与阅读的勤奋严谨。这样的好苗子,不给他高分以让他继续深造,就会造成遗珠之憾,

我不是要提倡学生去搜罗生僻词语,而是主张学生和无知最大地拉开距离。摆脱书面的无知,积累词汇,唯书面阅读可成,加之读人生这本大书。致力于读这两本书的,方是可造之材,必有大出息并有益于社会,想想人类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哪一个不是这两本书的优秀读者!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人们,哪一个不是小小年纪就读了很多很多这两本书的内容!成天做考题,则收获的只是分数而已,而且不会得满分。

从《生活在树上》得满分,可以看出高考作文要得高分,应该在作文里展示自己的阅读面,展示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先进性,让阅卷老师了解你的学习和为人,所谓阅读面,不是做书橱,不是掉书袋,而是“活学活用”,多掌握知识(包括词汇)并加上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运用。最好的读书就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最好的作文就是对世界和人生独到、深刻的认识,

这是不广泛阅读,不借鉴他人所办不到的。诗圣杜甫尚且要“读书破万卷”,鲁迅写出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从篇名到写作,都对外国同名小说有所借鉴。(果戈里)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曾这样写道: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一八八三年顷,尼采也早借了苏鲁支(查拉图斯特拉)的嘴,说过“你们已经走了从虫豸到人的路,在你们里面还有许多份是虫豸,

你们做过猴子,到了现在,人还尤其猴子,无论比那一个猴子”的。鲁迅尚且借鉴,何况高考考生们!引起阅卷老师注意,让他(她)眼前一亮,显然是需要个性、创造性而排斥平庸和简单的模仿的,而个性和创造性的坚实基础,只能来自于广泛的阅读借鉴,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三个字:多读书。好学生的阅读,从来不会局限于课本,伟人们,那些人中龙凤们,在高考考生们那个年龄,阅读量都要比考生们大很多。

并且,大量的阅读不止对语文有好处,大量阅读能够增强我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而文学读物可以让我们建立想象力,培养形象思维,这是所有学科的学习和发明创造都需要的能力。没有想象力的人是废物,在一部有名的南斯拉夫电影《桥》里面,连没人性的人渣——法西斯军官都在嘲笑没有想象力的人,朦朦胧胧记得他得意洋洋地说:“他们没有想象力,他们是屁股!”说回一个最简单最直观的问题,没有足够的词汇,那些复杂微妙的思维,那些只可意会的意趣,那些光怪陆离的印象,是无法表达的。

心里明白写不出,是由于词汇太贫乏,“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笔下有者为王。《生活在树上》很大程度上是从词汇胜出,第一句就来个“嚆矢”,给阅卷老师一个下马威,带给阅卷老师一份好奇心,并且还以权威“海德格尔”打头阵,阅卷老师心说:“这考生得有多聪明!”有的人会说,“懂了,下次高考作文,开篇就名人权威生僻词语”,

但是很遗憾地告诉你,下次高考你这样做,肯定得低分。为什么?因为写作最反对套路,最反对简单模仿,而提倡独创,“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会抄”就是融会贯通而不是生搬硬套。模仿借鉴,还要出之自我,如杜甫和鲁迅那样,杜甫除了说过“读书破万卷”,还说过“诗是吾家事”,他有他自己的主张。独创多么寂寞,可是有阅读可以为伴,

契诃夫说过,“创新像猎狗一样追踪着作家”,其实,也追踪着高考学生。现在学校提倡素质教育,其中要培养的最重要素质之一,就是创新能力,我们抓紧点滴时间,大量广泛地阅读,最要防止成为“两脚书橱”——即不要只是把读过的书装进去,而是要消化,通过批判性的阅读,结合自我的观察思考,把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而养成独立思考、批判能力也需要见多识广、集思广益,

总之,读吧读吧,阅读一定会提高你的写作能力的。书面语和口语是两个系统,有的人由于不喜欢阅读,一辈子未能进入书面语系统,有的人一说到作文,总是强调多读多写。其实,有了多读,写起来才容易,不多读成天死练,犹如在暗夜里摸索,那些伟大的作家作品,就是我们写作的指路人,光听老师的作文辅导,写作文容易流于程式化,流于平庸。

《生活在树上》作者的语文老师,肯定是一般化地反对写作文滥用生僻词语的,这是普遍性地正确且有必要的,但生僻的思维,就得用生僻的词语来表达,这就在于学生个性化的把握,个性化来自广泛的大量的阅读,伟人们让我们浑身是胆,站在更高的层次看问题。过去有作文独步天下,尽管其它各科很差,却被北大破格录取的传说,希望这个传说继续,

2、写作文应该怎么布局?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老穆解析写作文该如何布局?布局,即谋篇布局,通常指的是文章结构。如果说内容是文章的血肉,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结构就相当于文章的骨骼,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它主要包括:开头与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线索脉络,

那么,作文结构有什么要求呢?〖1〗依据主题、服务主题〖2〗结构完整、思路严谨〖3〗层次清晰、详略得当记叙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一、常规式〖1〗平列展开式〖2〗层层深入式〖3〗时间发展式〖4〗欲扬先抑式〖5〗睹物思人式〖6〗以情想景式〖7〗点面结合式✨二、创新式〖1〗小标题式〖2〗书信式〖3〗日记式穆老师为大家整理了记叙文结构框架图,如下:议论文结构形式有:并列式、递进式和对比式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段落设置一定要有层次感。

3、怎么提高写作文的水平?

本人常年从事语文和作文教学,深知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必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而写作看上去难,其实教学得法,训练有素的话,最多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写出较高水平的作文了,提高写作水平的常用方法有:一、仿写法仿写法,大家并不陌生,但却不知道仿写仿什么,必须在阅读名作名篇或者是中考、高考满分作文上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去理解名作名篇和满分作文的亮点在哪里,哪些技巧可以借鉴并运用到写作中来。

仿写一要学习写作的技艺,例如,文章开头结尾的方法,文中起承转合的过渡等,二要学习好词好句,提高谴词造句的意识,无论是写人的记叙文、写事的记叙文,还是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离不开具体细致、生动形象的描述,要学习名作名篇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三要学习作者是怎样立意,并怎样突出文章中心的,常见立意法如下:文章开头结尾的技巧,不下几十种,但最应该学会的是首尾照应法,倒叙法、抒情式开关,引用式开头、设问式开头、升华式结尾,引申式结尾等方法,而这些方法理解起来不难,但运用起来却不易,要结合名作名篇或满分作文来感悟并仿写运用。

文章首尾照应法:文中的起承转合是使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的最重要的技法,涉及选入文章的所有素材的安排,谁先谁后,谁详谁略,哪里该描写、哪里该抒情,哪里该伏笔,哪里该照应,哪里该放哪里该收,这些都靠文中的起承转合来巧妙安排剪裁出来,要边读边感悟,并在写作训练中运用进去,例如,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法:文中黑字部分都是特写式详写,一详一略文章更有层次感,不再是平铺直叙。

俗话说“千古文章意为先”,一篇深远独到的立意,且能在文中恰到好处的突出中心的文章一般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就可以瞬间俘获人心,例如很好高考满分作文就胜在立意深远。例如,多角度联想立意法训练:另外,仿写不是抄写,是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思考后的再加工再创造,类似于旧瓶装新酒,而就现下很多小学生写作文,老师先让积累好词好句而做的抄写背诵工作,我认为实用性并不大,我们学习谴词造句的能力,在于再加工创造、在于激发和表达,而不在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谴词造句离开自己思想上的共鸣,没有内化为自己想要表达的语言,是无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谴词造句的方法:一学会运用修辞,二学会运用描写,三学会结合自己的情感,例如:二、大量阅读法众所周知,阅读是提高写作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阅读可以拓宽学生视野,间接体验生活,提升学生的阅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和情感感悟能力。

但是阅读要读什么样的书才能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得到提升,阅读到什么程度才能转化为写作能力,或者怎样把阅读向写作能力快速转化?本人有自己的一套教法,现分享一二:阅读要想转化为写作能力,其一要看读的是什么书,基一要看读书的数量。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一定量的阅读基础上,而这个“量”决不是少量,而是“大量”,

很多家长反应:“我的孩子课下也喜欢读书,但作文还是不会写,怎么办?”,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因为读得书远离生活,不适合提高写作能力,二来读的书还没达到一定的量。学生写不好作文,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生活体验,思想情感都没有达到相对成熟的高度,因此,给孩子选书,要选择贴近孩子的生活,对学生思想有启发作用,对学生的情感有共鸣作用的好作品,比如适合小学生的曹文轩的作品、沈石溪的作品、鬼马系列等,外国著名青少年或儿童读物,但部分童话除外,适合中学生读的路遥的作品,三毛的作品,古今中外的名著等,

这些作品不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读来易产生共鸣,而且有较高的趣味性,可以培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只有产生共鸣的作品才能使读者的内心思想和情感真正得到启发和升华,另外,一年看上三五本书,或者一两本满分作文,就以为可以提高写作水平,那简直是意想天开,要想提高写作水平,一年至少要读上二十本书左右的量,而真正热爱阅读的孩子,阅读一定是享受,读得越多越享受,而见缝插针,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所读的书的数量一定远超过此数量。

而那些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督促才去阅读的孩子,估计很难实现大量阅读的目标,三、大量练笔法写作能力的提高,最终离不开大量练笔,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作能力的提高靠的也是大量练笔,特别是作文入门期的孩子,不要打击他,只要是认真创作出来的文字都要鼓励,培养并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先从谴词造句开始,再到片断细节描写的训练、最后再到整篇文章的组材立意,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4、写作文时,怎么写出一篇好文章?对选材有何要求?

而写议论文时,\

谢邀!要写出一篇好作文,以我个人体会,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立意要新要高。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需要有一个立意,既不要落入平庸的旧套路,又要有一定的认识高度,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做到通篇逻辑严密,结构紧凑,避免假话、大话和空话,二是文贵在曲,尤其是写记叙文,要通过写景抒情,层层递进。写记叙文时作者的写作意图掩饰得越严密越好,要让读者在阅读中自已去领悟。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