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世界文化知识,各个学科的知识,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等。知识与文化有很深的渊源、交叉、包容,知识,那只是文化的一小部分,只是文化的基础,知识和文化是两个不同概念,明白了二者的区别,也就通晓“有知识没文化”的意义,在我们原来的观念中,知识与文化基本那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
1、经常听人说有知识没文化,知识和文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知识和文化是两个不同概念,明白了二者的区别,也就通晓“有知识没文化”的意义。知识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二者最明显的区别: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就像天地玄黄、寒来暑往等,知识是客观的,没有主观色彩;而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就必渗透了人类的情感、思想。
所以文化有民族、国家之别,而知识则不因地域、政治、历史而变,文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略作说明。构成某地文化的因素一般有:一、自然环境,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自然条件对人们的生存质量与心理状况的影响,并因此而形成特定的区域文化。比如南方水乡的节日龙舟比赛,在多旱少雨的晋西北就绝无可能,而苍茫、恢宏又凄然、悲壮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连绵起伏地貌相契合的信天游又只能是黄土高原的“特产”!二、地理条件,
“唱山歌喽,”,神秘、幽深的大山便是山歌不竭的源泉;而古代山西便利的交通及境内丰富的食盐资源则孕育了不胜枚举的成功晋商。三、典范人物潜移默化可以带动特定区域的文化特色,比如有清时安徽桐城的方苞、姚鼐等人的“桐城派”极大地影响了桐城文化。而知识因是人们客观认识,并不受主观影响,历史、政治、地域对其影响也微乎其微,
如圆周率,无论是祖冲之发现时的南北朝还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不管是在华夏大地还是南非的好望角,它总是3.1415926。无论时间、空间,历史、地缘,它总是兀,又如我们做发面食物一样,无论哪方人士,要想吃不酸不碱的馒头大饼,总要运用酸碱中和原理。总之,知识不受外力影响,而文化既带有人类情感,又深受地域、自然、族群的影响,
2、为什么有人会说“有知识没文化”,知识和文化的有什么异同?
这个问题很好玩。两者确实容易混淆,但把它们区别开来,实则很有必要,知识可以量化,可以符号化,甚至可以标准化,它属于哲学里的“物质”范畴。比如读了多少本书,看了多少部电影,去了多少家博物馆,上大学还是研究生,甚至是上北大还是清华,都可以代表掌握知识的对少,水平的高低,在看似简单的数字和名称背后,都可以和知识挂上勾。
而文化却是一种感觉,一个气场,一种氛围,是一种内在东西的外露。属于哲学里的“意识”或“精神”范畴,任何对文化高低水准进行量化的行为,都会被认为是不科学的,会有歧义。而对知识的判定,则可以通过考试和问答来进行,大家认可分数是最客观的评判标准。所以老郭常说,相声艺人拼到最后是比文化,就是这个道理。你可能会背好几十段,但不会临场发挥,那就不是合格的艺人,
3、文化与知识,两样中哪样比较好?
谢邀回答相对来说有文化更好。因为知识是经验,文化是现象。文化包含知识,知识组成文化。知识与文化有很深的渊源、交叉、包容,文化是对知识的一种提升,升华。知识是对文化的一种支撑,知识重在知识本身。文化包含知识还包含历史,由来,发展,关联,文化是一种更为广阔的知识。一种社会现象,有起源,有历史、有传承,有借鉴、有发展,不局限于知识,人们也把它叫做文化,
比如食文化。知识就像词典定义的那样,就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从时间的先后上讲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前人给后是留下的对事物的常识和经验。从个人角度,知识是经过人脑加工并可通过主观意识指导行为的信息;从社会角度,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具备可供个人学习的信息载体形式,拓展资料:文化知识,是文化和知识的总称。
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世界文化知识,各个学科的知识,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等,在我们原来的观念中,知识与文化基本那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一些受过高等教育,对一些能写会说的等等人,我们都统称是文化人,如今,这样的观念正在瓦解,两者不应该是一回事。知识概念知识和文化是不能画等号的,知识,那只是文化的一小部分,只是文化的基础。
也就是说,文化是知识的更高一个层次,有知识的人未必就是有文化的人。知识,只要你肯学习,一般多少都可以获得的,知识,那是我们在当今社会赖以生存和谋生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本领,而文化,那是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那是要靠自身修炼,更是我们生存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不应该缺少的品质了。中华文化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4、明事理和知识文化水平成正比吗?为什么?
有一定联系,不肯定成正比!文化水平高可以让人眼界开阔,技能专业,物质生活水平高,会影响人对世界的看法。但是明事理除了跟个人的文化水平有关外,还受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周围人和事物等因素影响,“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是明代诗人曹学佺的著名对联,意思是说,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而有知识的人却往往做出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事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