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写荀彧的古风美文,荀彧到底算不算汉室的忠臣

对于汉室中的刘家人,荀彧并不在意,但汉朝的名分是曹操统一天下,更新政治的重要保障。身为谋略超群之士,荀彧深知汉朝名分的意义,这一点是后来一系列看似矛盾的事件的关窍,某种程度上,荀彧不仅仅不是曹操的谋士,而是曹操的合伙人,荀爽的侄子荀彧也用实际行动表示对汉朝的反抗,他跟何颙、袁绍、曹操一起联络四方人士,营救逃亡的士大夫,并且秘密进入洛阳,救援受难的士大夫。

1、有没有写荀彧的古风美文?

旧衣香,留他荀令新曲误,顾了周郎来跟我读荀彧(xúnyù),不知道多少人将这么一位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的名字经常读成(苟或)。荀彧,字文若,他是荀子的后人。接地气的讲,他是曹操最后一个合伙人,《三国志》列次叙传,《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将他、他侄子荀攸和刚才提到的贾诩,合传列为曹操首席三大谋士。

荀彧排第一,在曹操所有非曹姓宗族里,排名第一。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令君出身颍川荀氏,门庭高贵,仍进退有礼,有谦谦君子之风。仪表堂堂,留下荀令衣香的千古美名,洞若观火,年少便被赞“王佐之才”。这席话对荀彧来讲,简直就是完美的代名词,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荀彧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最近正在重追《三国演义》,荀彧就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人物之一。历史上对他的描述不可谓不多,咏史下·荀彧陈普乱离拣得一枝栖,得路争知却是迷。曹操若逢诸葛亮,暮年当作汉征西,曹操征定天下,有武的一手,那就是他自己能打;也有文的一手,那就是荀彧为首的士族集团。

故燕国相公挽歌二首李嘉佑文若为全德,留侯是重名,论公长不宰,因病得无生。大梦依禅定,高坟共化城,自应怜寂灭,人世但伤情。共美持衡日,皆言折槛时,蜀侯供庙略,汉主缺台司。车马行仍止,笳箫咽又悲,今年杜陵陌,殄瘁百花迟。叙伦五言二十首刘克庄文若忠于操,嘉宝谄事温,晦翁叹难嗣,坡老惜无孙。堪笑方岳堪笑山阳汉鼎移,智如文若岂难知,

定嫌佐命居人后,略一昌言死亦痴。书恨晁说之挂帆到何处,明月古扬州,百计随愁尽,一生为客休。干戈临暮境,风雨困春柔,为问荀文若,能惭诸葛不。曹操于石心非禅代荀文若,目识奸雄许子将,身苟未亡终篡汉,不知何德比文王。某种程度上,荀彧不仅仅不是曹操的谋士,而是曹操的合伙人,他能做的事情远比诸葛亮要多。他不只是日理万机处理日常工作,他还为曹操团结着一个能感召士大夫的中央,

荀彧20多岁就来到了曹操身边,一生辅佐曹操,鞠躬尽瘁,王佐之才,最后凄冷死去。荀彧之所以无怨无悔追随曹操,是为了自己的士子梦想,恢复大汉王朝,曹操是那个年代最好的选择,然而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推进,曹操野心和形势愈发违背了自己的梦想,梦想破灭,无力回天,绝望而终!一代名臣就此陨落!!!!一些相关句子❶花妒谢家妓,兰偷荀令香,

——白居易❷岩仞包武侯,波澜控文若。——刘允济❸香闻荀令宅,艳入孝王家——刘禹锡❹花香逐荀令,草色对王孙,——赵长卿❺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李商隐❻留他荀令,新曲误,顾了周郎.枉思量.金壶滴博,银箭丁当.茫茫.——夏完淳❼颍上荀文若,人称王佐才,声名齐五岳,功业震三台。孟德无终始,留侯不再来,

2、荀彧到底算不算汉室的忠臣?

《军师联盟》的新剧集里面,荀彧对汉朝的忠心耿耿,为此不惜与曹操决裂,最终服毒而死,让大家对他充满了同情。然而,荀彧是否真的忠于汉室,后人其实聚讼不已,唐之杜牧、宋之司马光、明之王夫之等都各有见解,本文试图发微这一段公案,谈一谈荀彧到底是汉室忠臣还是曹操党羽。军师联盟系列文章:从《军师联盟》看门生故吏的世界|文史宴军师联盟:崔琰及其后代有多牛|文史宴党锢与奇节1荀彧一生的轨迹与党锢之祸有极大的关联,必须了解党锢之祸,才能真正了解荀彧以及颍川荀氏的处世之道,乃至汉魏之间士风的转轨,

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但直到东汉才深度覆盖到社会之中,并且逐渐神学化。东汉的许多士大夫、地方豪族都遵行儒学的教诲,而且是当成宗教教条来遵守,所以在压力面前不会轻易放弃,但东汉的体制太集权于皇帝,而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多数年纪幼小,由皇权代理人外戚、宦官执政,他们比皇帝缺乏责任感(江山不是他们家的),执政比皇帝还要恶劣,弄得天下鼎沸、民不聊生,招致士大夫的群起反对。

士大夫秉持儒学的价值观和对汉王朝的忠诚,为了纠正汉朝的弊政,与黑恶势力针锋相对,有不少士大夫被迫害至死,但他们仍然毫不退让,并且获得了天下人的同情和尊敬,最终,皇帝与宦官发动了两次党锢之祸,对士大夫进行屠杀,死者六七百人,朝廷还称他们为党人,永远禁止其亲友、门人做官。党锢之祸对汉魏士风的转变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儒学价值观从此动摇,士大夫群体出现了两种新的价值观:一种是与世沉浮,保全自己,一种是消灭汉朝,拯救天下,

无论是哪一种,都已经放弃了儒学中的“忠君”观念,这样的人,当时称为“奇士”、“有奇节”。奇是与正相对的,“奇节”就意味着放弃了“正道”,故而后世苏轼说:“东汉之末,士大夫多奇节而不循正道,”这两种风尚,颍川荀氏可谓兼而有之,并且不矛盾,放弃正道是为了保全自己,保全自己是为了拯救天下。东汉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是中原地区,颍川、汝南是士大夫最集中的地方,两地士大夫以奇节著称,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大宦官张让丧父,吊丧的人虽多,名士却一个都没有。颍川陈氏的始祖陈寔(shí,陈群祖父)身为大名士,却去为张让之父吊丧,颍川钟氏的始祖钟皓(钟繇曾祖父),与士大夫领袖李膺是亲戚。却觉得钟家的“保身全家”之道比李膺要高明,体现出与儒学士大夫不一样的价值取向,颍川荀氏的始祖荀淑(荀彧祖父),其侄荀昱、荀昙都是党人,荀昱还是“八俊”之一,与李膺、杜密齐名,被宦官迫害至死。

荀淑之子荀绲害怕宦官迫害,竟然为其子荀彧娶了大宦官唐衡的养女,以保全荀氏,灭汉朝与济天下2同时,荀家又有人在从事颠覆汉朝的活动,这个人就是荀彧的六叔荀爽。应该说西汉时代,秉持孟子“民贵君轻”的观念,皇帝的地位不是那么天然合理的,就算董仲舒将皇帝神化为“代天受命”,也还在天子的头上安了个可以管他的“天”,天子要是乱来,天可以降罪。

所以汉武帝把汉朝折腾得民穷财尽以后,汉朝的合法性严重动摇,民间不断有人上书,说汉朝不行仁政,气数已尽,理应退位让贤,汉昭帝时有眭弘,汉宣帝时有盖宽饶,汉哀帝时有方士甘忠可、夏贺良,最终天下拥戴王莽取代了汉朝。可惜王莽也没能解决西汉的弊政,而且其改革过于理性化,带来了新的弊政,最终被推翻,汉光武帝刘秀遂将被合法推举的王莽污名化,又扶持谶纬之学,由皇家垄断天意的解释权,禅让的事不许再提了,

但现在这个东汉王朝已经天怒人怨。汤武革命,顺天应人,汉朝既然不肯退位让贤,为什么不革了它的命?于是荀爽著《易传》,从学术上寻找革命的合理性,如注释《明夷》卦的“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日以喻君,不食者,不得君禄食也。阳未居五,阴暗在上,初有明德,耻食其禄。”这是说不食昏君乱朝之禄,《谦》卦的第五爻是阴爻,象征邪恶的人居君位,第三爻是本卦唯一的阳爻,象征有德的人屈居下位,荀爽注释时说:“阳当居五,自卑下众,降居下体,有下国之意也。

众阴皆欲撝阳,上居五位,群阴顺阳,故万民服也,”意思已经很明白,是要发动革命,推翻昏君。荀爽的学术影响很大,兖州、豫州都传荀氏学,可见兖豫士大夫多有与荀爽同心者,如党人“八厨”之一的冀州刺史王芬,就曾经打算废掉汉灵帝。汝南的士大夫首领袁绍,后来又试图废掉汉献帝,立幽州牧刘虞为帝,荀爽的侄子荀彧也用实际行动表示对汉朝的反抗,他跟何颙、袁绍、曹操一起联络四方人士,营救逃亡的士大夫,并且秘密进入洛阳,救援受难的士大夫。

荀彧与叔父荀爽的想法高度一致,有拯救天下之心,对汉朝却不见得有什么感情,不过身为谋略超群之士,荀彧深知汉朝名分的意义,这一点是后来一系列看似矛盾的事件的关窍。天下之志与家门之私3荀彧的拯救天下之志优先于士大夫的阶级认同,所以他舍弃了士大夫领袖袁绍,投奔了有志澄清天下,手段又较袁绍为高的曹操,有“王佐之才”的荀彧,选中了“有命世之才”的曹操,遂组成了一对黄金组合。

不论是主张拥戴汉献帝,还是推荐大批名士为曹操所用,又或者官渡之战与曹操同心协力,以弱胜强,击败最大的敌人袁绍,都是为了“拯救天下”的目的,这过程中,曹操与荀彧也相处融洽,曹操给汉献帝的奏表中,对荀彧的赞美之词连篇累牍,细读其文,可以看出不完全是应付公事,其中颇有真心的欣赏。二人关系的转折点出现在赤壁之战,

曹操以垂暮之年,操全胜之局,而惨败于孙刘联军之手,数十年积聚的战船,一部分被孙刘联军烧毁,一部分害怕被敌人所得自己烧毁,没有了水军,可以说在有生之年没有了吞并江东的希望。如果赤壁之战战胜,曹操可以顺势统一南方,此时汉朝分裂的时间尚不算长,完全可以复兴,有汉朝的名分,有曹操的更新政治,天下可以归于安平。

但如此大败以及年老志衰,让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从此开始致力于“做家门”,想要布局取代汉朝,军事上没多少作为,仅仅从马超、韩遂手上夺取了关中,而孙刘却在拼命拓地,统治基础日以稳固,天下三分,战乱不休,这严重违背了荀彧的志向。对于汉室中的刘家人,荀彧并不在意,但汉朝的名分是曹操统一天下,更新政治的重要保障,

而曹操试图篡汉,说明他不再以统一天下、拯救乱世为己任,他违背了年轻时的初衷,也违背了与荀彧共事的基础。所以荀彧要反对曹操即魏公之位,而曹操也知道荀彧不可能屈服,决定逼迫荀彧自尽,曹操即魏公、魏王之位前后,陷入极大的被动。刘备、孙权大举进攻,刘备从曹操手上夺取汉中,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孙权亦曾以十万大军围攻合肥,若非张辽军略超群,后果将十分严重,

曹操在西、中、东三条战线上全面吃紧,曾经考虑过迁都邺城,直到曹丕、曹睿时代,曹魏依然以防守为主,无力大举进攻吴蜀,可见篡汉使曹操的大义名分缺失,带来的震荡是何等严重,这种局面,是荀彧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荀彧既不是汉室忠臣,也不是曹操党羽,他的志向是拯救天下,汉室的名分有助于拯救天下,所以他扶持汉室;曹操的能力有助于拯救天下,所以他辅佐曹操。

汉室要杀曹操,他不能同意;曹操要篡汉朝,他也不能同意,所以他的悲剧结局几乎是注定的。他虽然不能算纯粹的汉朝忠臣,却不愧为志存天下的仁人君子,所以死后数十年,仍被后人怀念,司马懿就曾说:“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聚讼纷纷后人对荀彧的为人处世颇多议论,有时各执一端,唐代大诗人杜牧评价:“荀文若为操画策取兖州,比之高、光不弃关中、河内;官渡不令还许,比之楚、汉成皋。

及事就功毕,欲邀名于汉代,委身之道,可以为忠乎?”因为荀彧的目的是拯救天下,对汉朝并不怎么真心尊敬,所以在私人场合说一些僭越的话,比如把曹操比作汉高祖、汉光武帝,跟他的处事逻辑并不矛盾,并不能证明他支持曹操篡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反驳杜牧:“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

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这是把荀彧拯救天下的志向等同于忠心汉室了,实际上两者可以分开,荀彧在拯救天下的同时不一定要忠于汉室。

相比之下,还是我湘中王船山先生持论折中:“荀彧拒董昭九锡之议,为曹操所恨,饮药而卒,司马温公许之以忠,过矣,乃论者讥其为操谋篡,而以正论自诡,又岂持平之论哉?夫九锡之议兴,而刘氏之宗社已沦。当斯时也,苟非良心之牿亡已尽者,未有不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发之不禁耳,故虽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

3、你知道三国中的谋士,荀彧吗?

谢谢邀请!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颖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的功臣,荀彧原被袁绍敬为上宾,后投了曹操,曹操称他为,我的子房(张良)。荀彧在官渡之战时在许昌为曹操筹集粮草,曹操有心退兵,写信给荀彧,荀彧回信鼓励,劝曹操一定坚持下去,荀彧一生为曹操出了不少的计谋。

被封尚书令,万岁亭侯,后来曹操统一了北方,想自己称王加九锡。荀彧极力反对,荀彧是汉名门之后,汉朝天下,异性称王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荀彧很明显是忠于汉室天下的他反对曹操称王,曹操就找机会让他去谯郡慰劳军兵,后来病逝与寿春!也有说是,曹操送他一个锦盒,他打开一看什么也没有,于是他明白了曹操的意思,就服毒自尽了!。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