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只是史料学,史学便是史料学

无论是史学还是文学,都应该先是提起兴趣。最后的个人看法,史学范围广泛,不应被局限,我认为,这是史学退化成“史料学”的主要原因,(傅斯年)(傅斯年文章《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傅斯年还忧虑中国史学,不光有“史料学”,还应“史学意识形态的内容”,不断引进新方法,新思想,让历史学科不断进步。

1、史学便是史料学(史学只是史料学)合理吗?

1、此话由历史名家傅斯年(1896年-1950年)提出,原话是“近代史学只是史料学”,我认为有些道理,如2008年清华简的出世,就是史料学的成功。2、该说法虽然悲观,但大体指出了自然科学兴起后,近代史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科班的史学家,一定有扎实的史料基本功,3、最后的个人看法,史学范围广泛,不应被局限。

不光有“史料学”,还应“史学意识形态的内容”,不断引进新方法,新思想,让历史学科不断进步,一、“史学只是史料学”——从历史名家傅斯年对历史的“落差感”谈起古人对史学的期望很高,希望“以史为镜”,治理好国家;但今人却不停挑刺,“学历史用什么用,还不是多了一个历史发明家”、“历史是胜者者写就的”、“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落差真的很大,其实历史学家本身看得更清,1928年,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提出了“近代史学只是史料学”的观点:“历史学和语言学在欧洲都是很近才发达的。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近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

君不见,2008年清华大学获得清华简,先守着发完一定数量文章,才向社会公布具体细节,(清华简的史料价值重大)这似乎更笃定了“近代史学只是史料学”的论证。二、从“借古鉴今”的宝贵经验,退化成“史料学”,“历史”学科、人文学科怎么了?近代伊始,自然学科占据主导,人文学科退居次席,不重视证据、材料的部分“文史哲\

(傅斯年)(傅斯年文章《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傅斯年还忧虑中国史学:“早期语言学和历史学中国很发达,而近几世却不大进步”,其实这样的观点还适应于当今的世界,君不见,世界名校的历史系分数总是很低,而历史学科的成果,更依靠科技考古、自然科学的加入,更关注于“双重印证”、关注“原始材料”,才能更好发文章、评职称。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