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学院的教授,张新中先生对于遗体捐赠要比普通人熟悉的多,但他依然无法想象自己的老友会进行遗体捐赠。张教授的反应,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上不少人对于遗体捐赠的态度,很多人都很难想象自己身边的人会进行遗体捐赠,作为一名检察官,62岁的陈善琳是一个遗体捐赠的支持者。
1、捐赠遗体器官你们怎么看?
遗体捐赠和器官捐赠,在国内发展的时间都不算长,很多人不熟悉不了解是正常的,要想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遗体捐赠和我们慎终追远、敬重祖先的传统也有所不同,这就更为它的普及增加了困难,作为一名检察官,62岁的陈善琳是一个遗体捐赠的支持者。退休后一闲下来,他就向好友、新乡中医院的张新中教授打听遗体捐赠的相关事宜,张教授却以为他身体出了啥问题,
张教授的反应,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上不少人对于遗体捐赠的态度,很多人都很难想象自己身边的人会进行遗体捐赠。而且,作为医学院的教授,张新中先生对于遗体捐赠要比普通人熟悉的多,但他依然无法想象自己的老友会进行遗体捐赠,而陈善琳女儿和女婿的反应,和很多子女给出的反应一样,他们坚决反对。不过,陈善琳老人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在对女儿女婿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后,一家人达成了共识,陈善琳老人成为了一个遗体捐赠志愿者,
2、遗体捐赠之后尸体会怎么处理?
据我所知,被捐献的遗体通常有三个去处。1.移植给有需要的人,捐献者身上完整的器官大多会移植给有需要的病人。如器官移植,眼角膜移植,骨髓移植等,2.用于科学研究。某些捐献的遗体会用于科学研究,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造福人类,3.作为解剖学实验“特殊”课本其余遗体会送入学校的医学院供医学生上课学习。我是一名医学生,初次接触医学时,老师让我们在解剖楼大厅穿着白大褂宣誓,
3、捐献遗体的危害是什么?
人的生命停止,意味着这个人从人类社会的消失。不是土埋就是火化这是后人通常的安葬方式,捐献遗体不仅没有危害,还有积极意义。用作教学与科研,可以说是继续为人类社会作贡献,尤其是一些医科大学,为了向学生传授人体构造的知识,必须用人的遗体所制成的标本让学生们亲临其境,才能使学生们的学习达到目的,纸上谈兵,终究没有对照实物那样直观、生动和形象。
人活着的时候为社会作贡献,百年之后继续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是一种何等的风格,本博曾在此平台上看到一篇报导,介绍的是某医学院校的两位夫妇大学教授,生前立下遗嘱,死后捐献遗体用作教学科研的标本。现在该校的某座大楼的门厅内,由Te们夫妻二人的骨骼制作的标本就立在大堂中间,民间百姓常说:人死如灯灭。人一旦停止呼吸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后人所举行的所有仪式其表演形式大于实际意义,那都是做给活人看的,
倒不如象那两位一生从事医学专业教书育人的老教授那样,以个人的遗体让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对遗体进行解剖,发现致人要命的问题究竟出在哪个部位,对以后病人出现同类疾病也对对症治疗。不明白题主所提问题的初衷是什么?现在的医科大学和科研机构,对遗体的捐献与使用有着十分严肃认真的工作流程,以尊重逝者的态度来开展各项工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