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急转而下,命运的各不相同,三观的渐行渐远,这些足以让张爱玲放弃这段友谊。童年的记忆难以忘怀,童年的记忆永远抹不去,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玩的很好的朋友,长大后却渐行渐远,关系越来越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生活鲜有交集,也不再爱聊从前的事,于是渐行渐远。
1、为什么小时候玩的很好的朋友,长大后却渐行渐远?
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玩的很好的朋友,长大后却渐行渐远,关系越来越淡,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微妙,也很不好回答。本来关系很亲密的朋友,却渐渐疏远,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粗略地谈一下。上高中的时候,我有一个很要好的同学,我们住在同一个寝室,平时几乎形影不离,生活上相互照应,学习上相互帮助,像兄弟一样,
后来,我参军入伍。起初,我们还频繁地通信,渐渐的书信往来也越来越少,后来失去了联系,一直以来,我都很想念他,也想联系上他。去年,有高中同学建了一个微信群,多年没有联系的同学,终于联系上了,当然其中也有他,我很兴奋,急匆匆地给他打了电话,在电话里相互问候几句,便觉得无话可说,匆匆地挂断了电话。到现在,我们也是在过节的时候,偶尔在微信上相互问候一下,已经没有继续沟通下去的欲望,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之间的友情,是被时光的流逝冲淡了,还是被千山万水阻隔了。我知道,我们之间的友情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了,这样想着,心中便有种莫名的惆怅,为什么岁月悠长,绵延不断,而感情却会慢慢地淡漠。这让我想起张爱玲和炎樱之间的友情,年少时,张爱玲和炎樱亲密无间。炎樱多次出现在张爱玲的笔下,她在文字中处处透露了,对炎樱的认可。
后来,两个人去了美国,一开始还常来常往,后来两人各忙各的,相处平淡,不怎么沟通,因为生活鲜有交集,也不再爱聊从前的事,于是渐行渐远。在晚年期间,炎樱写了数封信给张爱玲,但张爱玲只回了一句话:“我不喜欢和我老是聊几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一个死人一样,”生活的急转而下,命运的各不相同,三观的渐行渐远,这些足以让张爱玲放弃这段友谊。
对于友谊来说,距离不再是美,而成了产生隔阂的主因,人都在成长,如果你的成长,跟不上朋友成长的脚步,就会不合拍。因为你们已经不在一个层面上,自然也就无话可说,而有些人,原本是对手或是敌人,后来却成了好朋友。比如说高晓松和韩寒,2006年,韩寒与高晓松曾有过博客大战,那时他们都互为敌人。但后来,他们却不打不成交,因为相互欣赏,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
这是因为他们同处一个层面,处于同一个圈子的顶端。龙应台说: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这样,成人的友谊,走着走着就散了。当两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都已经不再相同,阅历和观念,就会成为彼此情谊间的一道墙,
2、每个年代的人的童年记忆都不同,谈谈你所经历的童年有什么特别难以忘记的经历?
童年的记忆难以忘怀,童年的记忆永远抹不去。人在一生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品德教育靠父母,渊博的学识靠老师,从自己成长的记事起,一件不经意的很平常的小事,点燃了我纯洁而亮丽的思绪,并照亮一生前进的道路。生于饥不择食的六十年代,刚好错过死骨露于野的困难年代,成长在改革开放的盛世时期,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一并迎来璀璨亮丽的曙光,
生活的节履步步维艰,走过的岁月坎坎坷坷,唯有记事时的一件小事,在记忆的长河里永远抹不去,仍耳熟能详,境况如昨,伴我成长伴我壮。在揭批“四人帮”犯下滔天罪行的哪个时代,读书无用论,上学无课本,多日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这样的环境还对懵懂的小孩来说是非常快乐惬意无比的,但对当牛做马,吃尽了苦头,受够了累的父辈们来说,深谙不读书有很大的危害。
且淳淳告慰我们:“孩子们要读书,科学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技不压身,学了知识不愁到时没用场,”父母的一番话是多么的可亲可敬呀!父亲识字不多,当时掌管着生产队的什么权?在家对我做人还是学习,要求都特别的严格,并时不时的拿来报刊让我读写。读的不怎么检查,写的每日必查,读的我根本不会,写的照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那么一两小页,父亲检查完之后只是说:“认真写”。
这样写很费时,现在想可能是幼时坚持性不强,无意产生了作弊的思想,0----10个阿拉伯数字既会读又会写,重复几遍,一两小页的任务就完成了。没想到拿去检查时,父亲给予了严厉的惩戒,不是我灵活躲闪,巴掌差点落在了我的肩上,不知是父亲有意的还是吓唬,使我虚惊了一场。从此,这样的思想行为在父亲手势的示意下,再也没有滋生,并伴随我一生成长,永生难忘!,
3、同学聚会渐行渐远了吗?
是的变味儿了。我以我的同学聚会的实际经历来告诉大家,我2001年高中毕业,然后2016年搞了个15周年的聚会。没去之前非常的期待,也非常想念以前的同学和老师们,但去了以后感觉到很失望,15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有一点就是同学之间已经形成了明显的阶层。在聚餐之前,搞了一个见面会,类似于联合国圆桌会议那样,这时候还不是那么太明显,
等中场休息的私下交流的时候才发现人群之间的不知不觉变得泾渭分明。几个创业成功变身老板的同学聚在一起,几个在北上广深打拼成功的在一起,剩下的在国企,事业单位和在学校当老师拿死工资的在一起,剩下还有几个因为家庭原因落魄的同学在一起,回首10多年以前一起求学的经历,那个时候我们班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来自农村的,一种是城镇上的,那个时候同学们之间就有差距,比如平时下课,镇上的同学自然而然围在一起聊足球,流行音乐啥的,而农村的孩子多半窝在教室里发呆。
那个时候听老师的忽悠觉得考上大学一切都好了,只要考上大学,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以后也就是一类人了,就算现在家里有些困难,以后也会逐渐好的。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人到中年才发现考上大学仅仅能给你带来一些成功的可能性,但是出身早已决定你不可能有任何翻身的机会,在见面会的时候,成为老板的人聊着这些年成功的经验。
嫁的好的女生不时秀老公有多么宠她,有多么恩爱,他们也是全场的焦点,而其他一些混的很普通的同学,更像是给领导汇报,而其他落魄的同学就像祥林嫂一样诉说生活的不幸,最后大家只是感叹莫测变化的人生。这一切一切感觉多么的像作秀,晚上大家在一起聚餐,由于之前的见面会大家对彼此的情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这时候大家自然而然的选择跟自己同类的人坐同一桌。
时间一晃而过,吃饭时的喧嚣犹如流星一样从天空中划过,晚上躺在宾馆回溯往前的时光,感觉一切就像一场梦。尽管在最后分别的时候,有的人提议再过5年或者10年咱们再相聚,许多的同学都默默无语,就像他们跟我一样也在想这样的聚会,还会再来吗,还值得再来吗?我想如果我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选择不来也罢,让那些美好停留在记忆中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