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境内浑河的源头在哪,沈阳浑河水很清为什么叫浑河

(*/ω\*)说到浑河,应该可以算上是沈阳的母亲河了。该桥是沈阳浑河上最早的一座桥,建设之初对浑河两岸交通起了重要作用,2003年12月19日凌晨4时左右,有着61年历史的浑河老桥爆破拆除,只有第17、18孔之间的桥墩保留下来留做纪念,”辽代已经称此河为浑河,可见,浑河因努尔哈赤搅浑河水而得名,这个传说并不成立。

1、沈阳浑河水很清为什么叫浑河?

首先泻药!(*/ω\*)说到浑河,应该可以算上是沈阳的母亲河了。这条河纵向贯穿了辽宁省的东部和中部,长368公里,古代的时候又叫沈水,又有小辽河的称号,小时候,我也曾经疑惑,为什么浑河一点都不浑?但是对这个问题,我也没太在意。作为本地人,叫习惯了,也就渐渐把浑河为什么不浑这个问题忘在脑后了,直到看到这个问题,我才突然意识到,小时候的问题一直都没有解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还特意查了有关资料,其实关于浑河名字来历是有一个民间传说的。如果有宝宝去过位于清原县滚马岭的浑河源,可能对那里的一块石碑有印象,那块石碑上刻着“探源浑河”,上面记录着一段关于浑河名称由来的传说,想当年,努尔哈赤自立为王,明朝的朝廷一看,这还得了?!于是派遣大将李成梁带着20万大军前来讨伐。

努尔哈赤心中有数,知道自己的军力和明朝相比相差甚远,正在犯愁的时候,他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妙招,努尔哈赤让自己的士兵和沿着河流的老百姓把马粪运到河里,原本清澈的大河变得浑浊起来。当明朝大将李成梁带着大军前来时,看到河中又是马粪又是马尿的,以为努尔哈赤的兵力十分强盛,也不敢贸然进攻,只能撤军,努尔哈赤知道后,仰天长啸:“我们把河水搅浑,也能把明军吓跑,此功归‘浑河’也。

”从此,“浑河”的名字流传沿用至今,但是这仅仅是个传说,曾经有媒体针对浑河命名的问题讨教过原清原县档案局局长、清原文史专家康喜鹏。据他介绍,据有关文献记载,至少在明代初年,这条河就叫浑河了,所以在明末的努尔哈赤传说并不成立。据有关专家介绍,公元1344年编撰成书的《辽史》记载:“辽河出东北山口为范河,西南流为大口,入于海;东梁河自东山西流,与浑河合为小口,会辽河入于海,又名大梁水;浑河在东梁、范河之间,

”辽代已经称此河为浑河,可见,浑河因努尔哈赤搅浑河水而得名,这个传说并不成立。那么,浑河之名究竟从何而来?康喜鹏认为,这主要和浑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湍急有关系,据了解浑河源头海拔700多米,而当浑河流到抚顺时,海拔只有100来米了。两者之间的落差高达600多米,特别是丰水季节,河水会携带大量泥沙,导致河水变浑,浑河之名也因此而来,

2、沈阳浑河上为何保留着一段断桥?

说起沈阳浑河的断桥,估计家住在浑南的市民应该不陌生,具体这段桥就在浑河大桥旁边,每当有车经过这座大桥的时候,一定都会看到这一段残桥。有不了解情况的人经常会好奇,这是哪个拆桥工程没做完吗?可是看着这断桥周围没有任何遮挡,根本不像是在施工的样子,离远处看,这段断桥孤零零的立在宽阔的浑河桥旁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具体这段桥长这么样子,大家感受一下,看看你是否见过,再来个近照。那么,这段桥究竟有什么来历?为何浑河上会有一段如此奇怪的桥?这个问题就要从这个桥的前世开始说起了,其实这个断桥是旁边那座浑河桥的前世——浑河老桥,浑河老桥建于1942年,全长664米,宽9米,该桥整体结构为双悬臂式,桥墩为3柱式结构(桥墩由3根柱子并排支撑),桥身共有30个孔,其中中间28个孔跨度为22米,两侧各15米。

桥基础深9米,承载力为10吨,该桥是沈阳浑河上最早的一座桥,建设之初对浑河两岸交通起了重要作用,2003年12月19日凌晨4时左右,有着61年历史的浑河老桥爆破拆除,只有第17、18孔之间的桥墩保留下来留做纪念。这就是这段断桥的来历,因此,这段桥并不是烂尾施工,而是了纪念老浑河桥,爆破的时候特意留下来的。

3、辽宁境内浑河的源头在哪?

辽宁省境的浑河,古称沈水、辽水、小辽水,在辽宁省东部;为辽宁第三大河流,辽沈母亲河,《辽史•地理志》:“浑河在东梁、范河之间。”浑河源出于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湾甸子镇东滚马岭,西南流经抚顺、沈阳、辽中等市区,到海城市三岔河附近纳入太子河,顺大辽河南流,经大洼县田庄台于营口市附近入辽东湾,(滚马岭浑河源头)浑河因水势湍激,泥水混流而得名;今河水澄澈,但遇到大涨则水浑。

浑河全长415公里,流域面积2.54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87.9立方米/秒,浑河支流有苏子河等。浑河上游河床陡峻,中、下游地势低洼,在抚顺市建有大伙房水库,以拦蓄洪水,(大伙房水库)浑河原为辽河最大支流,1958年将外辽河堵截,使辽河与浑河分成两个独立入海的水系。辽河干流汇入双台子河,从盘锦市入渤海;浑河则流入辽东湾,汇入渤海。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