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建筑采用黄琉璃瓦加绿剪边。沈阳故宫又称盛京故宫,是女真人在东北建立政权后兴建的皇家办事机构和生活场所,这座故宫具有很强的东北特点,沈阳故宫“宫高殿低”,清宁宫建于高台之上,高于崇政殿,沈阳故宫主要建筑皆采用民间硬山式,等级比较低,沈阳故宫是清朝前身后金入关前定都沈阳而修建的皇宫,后来建立清朝并在入关后将沈阳皇宫定为行宫,名字叫盛京行宫或奉天行宫。
1、清初沈阳故宫,与现存沈阳故宫,在外观,用色,装饰上有何区别?
沈阳故宫是清朝前身后金入关前定都沈阳而修建的皇宫,后来建立清朝并在入关后将沈阳皇宫定为行宫,名字叫盛京行宫或奉天行宫。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努尔哈赤将后金的都城从辽阳迁移至沈阳中卫城,同年便在中卫城中心东南角的位置修建宫殿,现存的建筑中大政殿和十王殿就属于这一期工程中的建筑,皇太极时期的二期工程第二年皇太极继承后金的汗位,皇太极时期1631年开始又耗费了五年的时间对沈阳中卫城的“盛京城”和皇宫,1636年皇宫大致上建成,皇太极便在当年定国号为清,并升格为皇帝,沈阳宫殿很多主要的建筑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命名的,主要包含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翔凤楼、飞龙哥、崇政殿、大清门、东翼门、西翼门、笃恭殿、建文德坊、武功坊,这些是在康熙时期编纂的《盛京通志》中有记载的,在其中两座牌坊的坊心有铭文“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崇德二年正是1637年。
这是清朝入关前最后一个皇宫,也是唯一一个有确切记载修建年代的宫殿,和北京故宫相比,沈阳故宫具有满、蒙、藏的很多别样的特色,甚至其中的布局还能看到八旗行军帐殿的布局,即便是早期的建筑,也已经可以看到明显的封建等级表现,和后面北京故宫的建筑比较明显的颜色区别就是它使用了大量绿琉璃瓦,而北京故宫则是偏向于明朝时期的黄色,这可能是当时的后金还没有完全在情感上脱离他们游牧民族的特色,绿色代表的或许是他们生存的草原、森林,
至于其他的其实和那一时期的其他宫殿建筑风格没有太大的差异,当时的后金主要的人员都是来自于女真满族,也算是游牧民族,他们主要还是以大帐为居所,所以沈阳故宫很多建筑都仿照大帐的样式,房顶都会有五彩琉璃宝顶和胡人力士的雕塑,建筑上还会出现一些关于神话的兽面、如意、连珠、蜂窝枋等,除了这些游牧民族特色外,还会有汉人的福禄寿喜、龙凤图案等。
沈阳故宫的建筑还真不如北京一些清朝时期建筑更有女真的建筑风格,可能沈阳故宫的设计主要还是出自汉人之手,而后金或是说大清要在这里立足,肯定是要学习、接纳、融合汉人的各种元素,入关后的行宫时期顺治元年清军入关,沈阳故宫也退居二线成为陪都行宫,乾隆时期在修缮沈阳故宫原有建筑之余,新增了部分的建筑或装饰,其中包含戏台嘉荫堂、储存四库全书的文溯阁、太庙、日晷、嘉量。
乾隆时期的这一次修缮新建后直至清朝灭亡在没有任何大的工程,日晷是古代一种报时的工具,而嘉量是古代的一种量器,这两种分别代表的是量度标准和时间标准,也代表帝王皇权的公正和疆域的统一,可体现乾隆皇帝对皇权的控制。乾隆时期新增的建筑中,文溯阁是最有特色的,它的设计虽然仿照的是宁波的天一阁,但和同时期其他以红、黄、金色为主色调不同的是它主要以蓝、绿、白为主色调,
同时期启用的太庙原本是一座道教三官庙,它的建筑风格就已经非常接近明朝时期的风格,到处可见的龙纹图案装饰,天花板也是龙纹的,屋顶也全部采用黄色琉璃瓦覆盖,没有皇太极时期的绿色琉璃瓦镶边,这或许也是因为太庙为祭祀类建筑的原因。除了建筑色调,皇太极时期和乾隆时期的建筑装饰中,彩画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沈阳故宫早期的才华是以“宝珠吉祥草彩画”为主,而乾隆及后期新增的一些才华主要是借鉴中原宫殿的和玺、旋子、苏式,
乾隆之后虽然沈阳故宫的用途多次转换,但建筑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哪怕是伪满洲时期也没有,比较当时清朝的口袋也不富裕,想整也整不了。拓展:1、宝珠吉祥草彩画:清代时期的一种官式建筑彩画,具有满、蒙、藏的民族文化特色,只装装饰在宫殿、帝王陵墓建筑,但北京故宫也难见它的身影,只是在北京中轴线的端门上有遗存,而沈阳故宫早期建筑有大量使用,
2、历史上没有朝代在沈阳建过都,那么沈阳哪来的故宫?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后金努尔哈赤第一次在沈阳建都。1619年,努尔哈赤向明朝发起强大攻势,萨尔浒一役,歼明军四万余人,沈阳告急,两年后,又在浑河再创明军,明辽东经略使袁应泰、巡抚御使张铨先后殉国,沈阳失守。攻占沈阳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沈阳从此一跃为帝王之都,改名盛京。后金在此励精图治,开始了统一全中国的大业,清朝迁都北京后,这里仍被视为“龙兴重地”,并且一直作为陪都来派驻重兵把守。一、辽阳与盛京1、清朝第一个准都城——辽阳辽阳,历史上向为关东重镇,辽阳城作为一个都邑出现,始于战国时期燕国辽东郡的首府襄平。秦、汉以降,先后做过辽东郡、曹魏东夷校尉、南燕平州、唐安东都护府、辽金东京辽阳府、元辽阳行省辽阳路东宁府、明辽东都指挥使司的治所,
在清朝定都沈阳之前,长期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中心,直到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定陪都于盛京,辽阳的城市地位才有所下降。辽阳城在历史上没有发生大的城址转移,这归结于辽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辽阳的地理形势为:东临辽东千山山地,西襟辽海平原,南滨黄、渤二海,北依辽河;右联榆关(山海关),左通朝鲜,背靠沈阳,面向中原,交通亟便,近携远控,位处要冲。
辽阳城的选址完全符合古代建城的原则,背山面河,处于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而且具备交通便利的优势,辽阳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除了处于要冲之外,还在于它也处于农、牧业过渡带上。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战国燕、秦两代曾先后于其北疆修筑长城,皆以襄平为其最东端的首城,明代长城向北扩展,到达开原、抚顺一线,向东直抵鸭绿江口。
伴随长城的修建,辽阳城的军事职能步步上升中原政权在这里积兵屯粮,使辽阳成为前哨基地,但是,当少数民族政权在北方占据主导地位时,辽阳又因其开发最早、交通便利、农业繁盛等因素而成为反复争夺的目标。谁占据辽阳谁便可为关东之主,因此辽阳曾有过都城之设,甚至清末,竟有人批评努尔哈赤舍辽阳而都沈阳之举。2、清朝第一个都城——沈阳沈阳取代辽阳的关键也是在其具有更优越的地理位置,
当努尔哈赤准备迁都时,曾遭到诸贝勒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辽阳城刚建成即迁都沈阳,耗费过重。但是努尔哈赤所考虑的惟在图谋幽燕,入主中原,因此他认为从沈阳西征“路近且直”,而从辽阳西征则“河流间阻,地势下而行程迂回耳”。从而使沈阳作为辽河渡口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这不仅仅是从军事上的考虑,如果从宏观地理位置来看,沈阳“扼全辽中枢,西南平原沃野,东南则叠嶂重重,隆隆起伏。
有沙河、小辽河两流域以护其前,懿路、塞坡岭诸要区以卫其后,东通抚顺,天柱峙其左,西接新民,老边控其冲。前清于此建都,民国仍以省治,诚以本邑建中立极要塞四达,据天然之形胜也”,正是在这种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沈阳自渤海国建立的沈州起,上升到清朝文为陪都盛京。清盛京城的规模也日益恢宏,盛京城沿袭了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闵忠所筑的四门城;天聪五年(1631)增拓其制,城垣内外包以砖石,改旧四门为八门,旧十字街改为井字街,官城居中。
其后不断重修,崇德八年(1643)又在城外四面修建塔寺,康熙年间建关墙,至乾隆朝“叠经修筑,留都京阙规制益宏”,最终完成了盛京城的建设,使该城具备了内城方,外郭圆,四方有塔寺的形制,从内城到外郭有八条放射状大道相通,缪东霖《陪京杂述》言其城之深意:城内中心庙为太极,钟鼓楼为两仪,四塔为四象,八门为八卦、郭圆象天,方城似地。
此虽文人附会,不足为凭,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京城营造时受中原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从此以后,盛京城便一直是东北地区首要的中心城市。二、奉天府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创建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崛起于辽东,二十七年灭哈达。三十五年灭辉发,四十一年灭乌拉。四十四年,努尔哈赤被尊为英明汗,都赫图阿拉,改元天命元年(1616),
三年发兵征明。四年灭叶赫,六年移都辽阳。十年三月,迁都沈阳,天聪八年(1634)四月,尊沈阳为盛京,顺治元年(1644)六月,迁都北京,即以盛京为“留都”:“世祖章皇帝统一寰宇,定鼎京师,尊盛京为留都,监往代两都之制,设官分职,管辖八旗驻防禁旅,规模宏确定。”后亦称“陪都”,顺治元年,朝廷以昂邦章京镇守盛京,至顺治十年开始设立府州县。
“奉、锦二郡,旗、民杂处,编户则守令治之,八旗则城守辖之,其大较也,”顺治十年十一月,设辽阳府,领辽阳、海城二县。顺治十四年四月,省辽阳府,置奉天府,驻盛京城,即今辽宁沈阳市老城区,为京府,设府尹,领辽阳、海城二县。康熙元年(1662)六月,置锦县,因规制为京府,但无附郭县,奉天府尹于康熙三年四月奏请:“盛京为发祥重地,请升辽阳为京县,与宛(平)、大(兴)一律。
”部议以辽阳县不与奉天府同城,且为外县,与京县品级不合,不便改为京县,上谕在奉天府内设立一县,在山海关以外、开原以内,应添设府州县。康熙三年六月,添设奉天府府丞、治中、通判、推官等官缺;置附郭承德县及开原、铁岭、盖平县,升辽阳县为州,并原有的海城县,由奉天府直辖;置广宁府,属奉天府尹,以锦县为附郭县,置宁远州及广宁县来属;同年十二月,改广宁府为锦州府,
由此,奉天府在官制和行政区划设置上,均具备了京府规制。奉天府尹除领有府级政区外,还直接领有厅州县,奉天府尹直属厅州县区域被称之为“奉天府尹本属府”,康熙六年七月,裁推官。康熙末,奉天府尹本属府领承德、海城、开原、铁岭、盖平5县及辽阳州,锦州府领锦县、广宁2县和宁远州,雍正四年(1726)十二月,于吉林置永吉州,于宁古塔设泰宁县,于伯都讷设长宁县。
雍正五年,置复州厅,雍正七年四月,裁泰宁县。雍正十年,设九关台同知,雍正十一年七月,改复州厅为复州,置宁海县;设义州,隶锦州府。雍正末,奉天府尹本属府领承德、海城、开原、铁岭、盖平、宁海、长宁7县及辽阳、复州、永吉3州,锦州府领锦县、广宁2县和宁远州、义州,乾隆元年(1736)七月,裁长宁县,地属永吉州。
乾隆二年八月,设吉林(船厂)理事通判、黑龙江理事通判,乾隆三年二月,裁黑龙江理事通判。乾隆十二年十月,裁永吉州,吉林(船厂)理事通判改属宁古塔将军,乾隆二十八年四月,设兴京理事通判,是为兴京厅。乾隆三十七年三月,设岫岩厅,乾隆末,奉天府尹本属府领承德、海城、开原、铁岭、盖平、宁海5县及辽阳、复州2州和兴京、岫岩2厅,锦州府领锦县、广宁2县和宁远、义州2州。
乾隆年间开始,《清实录》中有“奉天省”记载,光绪元年(1875),崇实等奏请变通奉天吏治章程,奉天府尹加二品衔,以右副都御史行巡抚事,旗民词讼命盗案件悉归府尹管理。裁奉天府治中,设奉天驿巡道;改奉天府理事通判为军粮同知,所属各厅州县缺,照热河之例满汉兼用,均加理事同知、通判衔。光绪三年,升兴京理事通判为兴京抚民同知,是为兴京直隶厅,领通化、怀仁县;设凤凰直隶厅,领岫岩州及安东、宽甸县;改岫岩厅为岫岩州,隶凤凰厅,
同年,奏在凤凰城设边关兵备道,又升昌图厅为昌图府,领奉化、怀德县。光绪四年,凤凰城边关道称分巡东边兵备道,光绪六年,设海龙厅,属奉天府;设康平县,属昌图府。光绪二十八年,析承德县地置兴仁县;兴京直隶厅增领临江、辑安县;升海龙厅为海龙府,领东平、西丰、西安、柳河4县;置辽源州,属昌图府;升新民厅为新民府,领镇安、彰武县;置绥中县,隶锦州府,
3、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各有什么特点?
区别一: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组合来源于满族传统,建筑形式来源于汉族民间传统。北京故宫主要建筑形式,以及组合皆来源于中原传统宫殿建筑,正殿没有八角攒尖亭式建筑,区别二:沈阳故宫“宫高殿低”,清宁宫建于高台之上,高于崇政殿。北京故宫三大殿都建于高台上,高于寝宫,区别三:沈阳故宫主要建筑皆采用民间硬山式,等级比较低。
北京故宫主要建筑则采用传统宫殿建筑的庑殿顶,属于最高等级,区别四:沈阳故宫建筑采用黄琉璃瓦加绿剪边。北京故宫都是黄琉璃瓦,区别五:沈阳故宫建筑受喇嘛教影响明显,比如方柱柱头兽面,檐下装饰,藻井彩色绘画等。北京故宫建筑装饰都属于传统特色,区别六:沈阳故宫受山西建筑影响,主要宫殿以五彩琉璃装饰为主。北京故宫的建筑装饰全为黄琉璃瓦,
区别七:沈阳故宫的清宁宫,主要体现满族的建筑习惯,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建在地面上。北京故宫只有坤宁宫仿清宁宫,其他寝宫皆为中原传统形式,区别八: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崇政殿都是“彻上明造”,在梁架上彩画。北京故宫的三大殿都加装了天花板不覆顶,区别九:沈阳故宫门额上的字,都是满文在左,汉文在右。北京故宫的正好相反,
4、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有什么区别?
故宫是指过去的皇宫,故者过也。北京故宫是在明皇宫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旧称紫禁城,规模和建制都是最高的,沈阳故宫又称盛京故宫,是女真人在东北建立政权后兴建的皇家办事机构和生活场所,这座故宫具有很强的东北特点:因为东北冷,沈阳故宫宫殿内有盘绕一圈的烟道,房间一头做饭,另一头可以取暖,他最出名的十王亭就是类似游猎民族议会的样式,一群部落首领围坐一起开会吃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