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上新了·故宫》却将重点过多地放在了“戏说”,而忽略了“历史”。如果没有《上新了故宫》的揭秘,肯定都看不到,《上新了·故宫》,它的最大卖点究竟是什么,这也是《上新了·故宫》这档节目的初衷,已经播出三期节目的《上新了·故宫》,在豆瓣得到了8.2的高分。
1、爱奇艺的新节目,《故宫上新了》怎么样?
是今年非常优秀的综艺了。原因如下:1.血统纯正:这是继《末代皇帝》之后第二次有摄制组和明星以故宫为实景进行拍摄!相比之下电视剧里的场面真是弱爆了,每期节目开头,单霁翔院长亲自发布任务;从网红的文物修复老师到故宫研究院老师亲自出镜解说。2.大量展示未开放区域:故宫有很多地方受空间大小限制或其他原因无法对公众开放,这次通过节目的镜头大家终于可以大饱眼福了,
比如第一集迷宫一样又极尽奢华的乾隆花园,第二集能上天入地的戏台等等,令人人叹为观止。3.每集主题有趣又有内涵:比如第四集讲甄嬛,第五集讲孝庄,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从影视剧出发,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可是探寻历史真相的过程又是很严谨的,科普了很多历史知识。4.明星表现优秀:固定嘉宾邓伦和周一围都很让人惊喜,节目中能看出二人做了不少功课,两个人解说的声音也好听、小剧场的演技也棒,
2、你认为《上新了,故宫》这个节目怎么样?
个人感觉非常好,通过最俏皮的方式让大家了解故宫,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点还是很值得称道。小君个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它让很多未开放的区域得以展现,这是平时去故宫根本看不到的,比如故宫乾隆花园里的倦勤斋(如下图)它屋顶上的这通景画,绘满了藤萝,有种江南的气息,而且它用的透视手法,让人有种裸眼3d的感觉。
这是乾隆归政以后的休息之所,是乾隆对于江南之爱的体现,看这些竹子,这是用金丝楠木模仿竹子而建,还有各种的花丝镶嵌,百宝镶嵌等。还有像慈宁宫,寿康宫的内部结构,布局,如果没有《上新了故宫》的揭秘,肯定都看不到。“鲜活的历史”这个节目很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将历史“还原”了出来,比如讲孝庄时,请了宁静,讲溥仪婉容时也请了当年《末代皇帝》时出演淑妃文秀的邬君梅等,
而且不仅请了明星,还让他们原样出演一遍当时的历史,这一下就让冷冰冰的故宫“活”了起来,反正小君觉得又能看故宫,又能学“真人历史”,这感觉很畅爽。“鲜活的文创”每一期节目的最后都会产生很多的文创产品,比如故宫睡衣:日晷的钟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既传播了文化,也买了个可以放在家里装点的小物件,还实用,不过对于这档节目,小君还是提点个人的小意见:好像节目播出到现在一直在讲清朝的故事,其实明朝的皇家事也很有意思,毕竟这紫禁城还是明朝皇帝建的,可以穿插讲一点明朝的事。
3、《上新了,故宫》你是因为谁去看的?
一开始确实是冲着伦伦去看的这个节目,但是看了以后,发现这真的是一个良心节目,不但很养眼,而且非常涨知识,故宫我先后也去过三四遍,但是很多地方是不让游人进入的,还有好多东西没有人讲解自己也看不懂,这次通过伦伦和周一围带领大家深入细致的游览和讲解,让大家对故宫又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多的喜爱,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无疑大大增加。
4、《上新了·故宫》被指过度商业化,你怎么看?
《上新了·故宫》,它的最大卖点究竟是什么?估计连节目策划人都没想明白!作为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演员邓伦、周一围用古今交替的第一视角,带领观众探进故宫未开放区域,从而让故宫“零距离”走进公众视野,这也是《上新了·故宫》这档节目的初衷:打破大众对故宫的刻板印象。目前已经播出三期节目的《上新了·故宫》,在豆瓣得到了8.2的高分,
然而,高分之下,却是两极化极其严重的观众反馈。一部分观众认为:可以在节目上看到故宫未开放区域就已经是物超所值了,看完这个节目之后更想去故宫看一看了,而另一部分观众则认为:说好的是开发文创产品,结果全程都是嘉宾在那里尬聊与表演,最后的周边反而成为了不重要的“结果”;传承故宫文化的外壳下,本质上更像是电视购物节目,想要了解故宫还是去看纪录片吧。
《上新了·故宫》把前三期的重点历史人物放在了康熙、乾隆两位帝王的身上,通过邓伦亲身游历两位帝王的生活环境,以及周一围研读历史记载、演绎戏说故事,从而对历史人物以及当时的宫廷文物做更进一步地展示。经过悬疑、戏说、升华主题之后,拿出文创产品作为一期节目的结束,然而,层层叠加的元素,却将“新”牢牢遮盖。未开放区域:走马观花的“最大卖点”上什么新,都比不上一层层剥开“未开放区域”的包浆,更神秘、更新鲜,
从这个角度说,这本应是这档节目的最大卖点。乾隆花园、畅音阁、浴徳堂一处处故宫“密室”在这档节目中一一亮相,这让对故宫有着浓厚兴趣的观众跃跃欲试,满心满意以为能够通过电视细细观看红墙黄瓦之中的古人风雅,然而,这一切却被浅尝辄止的旁白解说,悬疑画风的拍摄剪辑手法、不着门路的无谓赞叹全部打碎。第一期节目里,充满江南意味的乾隆花园,将乾隆皇帝的“江南梦”展露得淋漓尽致,邓伦一行人走进倦勤斋,迎面而来的是古代工艺的智慧,满目的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但是,这样常人难以接触到的场景,镜头也只是简单扫过而已。倦勤斋中,面对一屋子用金丝楠木做成的竹篱,节目仅有三两句旁白注解,再搭上一句“工匠的智慧”便再无其他,以康乾盛世的财力,钟爱江南风雅的乾隆为什么没有使用真实的竹子,反而是使用金丝楠木仿制竹篱?最终为什么会选中金丝楠木作为竹子的替代品,又是如何使木头成为现如今看到的这个样子的呢?这样层出不穷的疑问在观看的过程中不停地出现,但是节目组却只是将其一笔带过,俨然有一种给你看看就好,我们也不太清楚的即视感。
第三期节目中,邓伦一行人在寻找康熙的“实验基地”——露房的过程中,无意间找到了目前为止都没有确切消息证明在清朝是用来做什么的“浴德堂”,前一秒还算正常的BGM,在邓伦与设计师踏入浴德堂的那一刻,就变得诡异阴森了起来,与之配合的,是镜头对于浴德堂各个角落片段式的闪现。故意营造的悬疑画风,碎片式的拍摄手法让观众顿时有一种进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的错乱感,不仅让人一秒出戏,更使得观众对浴德堂无法细致地了解,以至于大大降低了公开未开放区域的意义,
镜头粗略地记录,没有更为专业的故宫相关人员作为陪同解说,未能了解更多历史文化的嘉宾们一连串的“因”,造就了最终文化底蕴呈现不足的“果”;这样难以掩盖的缺陷,即使公开更多的未开放区域,最终也只得走马观花的结果。用演绎与古人对话,戏说成分过大除却邓伦这个带领观众参观故宫的支线,基本上手不释卷的周一围则是借助演员身份,戏说古人心境的另一条重要线索,
截止到现在,周一围饰演了康熙、乾隆、溥仪三位清朝皇帝,用戏说的方式演绎古人的所思所想。倦勤斋里梦江南的乾隆,戏台子下自我伤怀的末代皇帝溥仪,书房内热爱学习西洋文化的康熙,周一围饰演溥仪这样“借戏抒情”的开端是好的,用戏说填充的方式让一个个现如今再也不能接触到的帝王逐渐丰满,让帝王生活的地方显得更为真实与亲近。
可惜,《上新了·故宫》却将重点过多地放在了“戏说”,而忽略了“历史”,想象故宫代代相传的听戏场景中,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与皇后郭布罗·婉容共赏《游园惊梦》,身着西装的溥仪愁容满面,穿戴满清服饰的婉容优雅温柔地坐在一旁,两人之间的你来我往将清朝史上最后的帝、后塑造得鹣鲽情深。然而,且不论这个戏说发生的真实年代,只从我们看到历史记载中,就能轻易地发现无数的BUG,
根据婉容与溥仪留存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婉容在穿着王丽坤于戏中相同服饰时,溥仪穿着的也是相应的晚清男子服饰,其发型也应是清朝时期男子的发型。而节目中,二人却是一人穿着满清服饰,另一人穿着西装,留有短发,宛若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两人在屏幕前相遇了,据记载,1911年,中国的帝制结束,当时的民国政府给予清室“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那个时候的溥仪年仅六岁,1922年,婉容在瑾皇贵妃的坚持才得以入宫成为皇后。然而,溥仪却一心中意文绣,这段往事的记载里,婉容与溥仪没有多么亲厚的感情,反而是愈演愈烈的两相生厌。这样经不起推敲的戏说比比皆是,严谨的服装考究却有着不严谨的穿着时间,再加上忽略历史记载,故意而为之的情感升华让这一出出大戏显得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
如此没有考究的戏说不仅未能替故宫增添历史长河中人来人往的唏嘘,反而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与节目最初想要传承故宫文化底蕴的本意背道而驰。“挂羊头卖狗肉”,节目焦点模糊周边,是这个节目开启的源头,然而它的身影在整个节目中却难以捕捉,未有一丝丝线索出现,没有前因后果的铺垫,它仿佛仅仅是为了扣题而匆匆作出的答卷。
走过精美绝伦的倦勤斋,品过美轮美奂的“故宫江南”之后,文创设计阶段,节目组只有一段看似深沉的语言解说搭配几个空境作为过程呈现,然后时间快进到一周后,拿出来的只是一组早已经在市面上售卖过的美什件以充数,看过畅音阁的精巧设计,感知古代工匠的智慧之后,虽节目组稍有改进,走入央美与学生们交谈,却几乎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东西展现,仿佛是先拿出了设计,然后再追根溯源地拍摄它的起源,最终呈现的畅心睡眠系列睡衣采用的也只是蝙蝠、仙鹤等纹样罢了。
创新着实很难,仅靠一期节目就产出让人十分惊艳的作品属实有些强人所难,但是《上新了·故宫》的节目卖点就在于结合故宫文化,做出相关周边,让这座古建筑走进现代生活,然而,三期节目下来,《上新了·故宫》给出的答卷实在让人难免会有被敷衍的感觉。有观众说文化类的节目很难,《上新了·故宫》能让年轻人关注文化就已经足够了,
但是,回顾过往,我们能够轻易发现,成功的文化类节目不是没有,年轻人对文化底蕴并不是没有探索欲望。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播出期间就引发了众多好评,没有明星流量的加持,没有故作深沉的情感升华,只是将重点放置在文物与修复上,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实打实地了解到故宫是什么样子的,文物修复是什么样子的,古代工匠的技术到底有多厉害。
俘获了众多观众的心,其中,钟表修复师王津更是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男神,央视出品的另一档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融合纪录片和综艺的两种创作手法,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借助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用比较合理的戏说方式展现文物相应时代的风貌人情,以旁观者的身份表述自己对于历史人物的看法,邀请专业人士进一步解析文物的种种,一切顺理成章,一切有迹可循,让人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界定戏说与真实的界限,与此同时能够更为真切地感知文化。
一档成功的节目并不是要包罗万千,也不仅仅是炫耀自己的服装有多么的考究,而是要时刻明晰自己的重点到底是什么?以点涉及到面从而进一步展开,才能够有基本的逻辑,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才会有顺畅的感官,并且货真价实地得到东西,《上新了·故宫》结合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文物展示、《国家宝藏》的戏说演绎以及原创的周边创新部分,三个部分在节目中呈现出严重的分层,有一种各自存在的感觉,娱乐的地方显得有些无趣,展现文化底蕴的部分又显得不够厚重。
5、电视剧里清朝皇家孩子叫皇上都称作皇阿玛,为什么《上新了·故宫》里叫罕阿玛?
首先,电视剧里的称呼,。,非常的不靠谱,小君总感觉他们叫“皇阿玛”是因为顺口和好听,但在历史的真实中,情况不太一样。在《上新了故宫》中,很多皇子都叫皇帝为“罕阿玛”,这是符合历史记载的,倒是影视剧中的“皇阿玛”叫法有点少见,不能说没有,但极其少。一般来说,在清朝皇族中,皇子称呼父亲有“书面语”和“日常语”两种,其中又有“满语叫法”和“汉语叫法”,
“书面语叫法”在书面语中,皇子称皇帝一般为“HanAma”(满语正式叫法),汉语音译过来就是罕阿玛、汗阿玛;而汉语则叫做“皇父”,如果皇帝已经去世,则称其为“皇考”。比如乾隆当年写了自己和弟弟弘昼一起年少学习时就有过这样的句子:“予与王幼同学同课,习为诗古文词,当是时侍奉皇考膝下,优游书府”。这里的“皇考”就是已故的雍正皇帝,
“日常用语叫法”在日常用语中,一般就称其为“阿玛”,而不太用“皇父”这样的称呼。那有没有“皇阿玛”这样的称呼呢?暂时文献里还有找到过多记载,它是怎么出现在影视剧中的呢?也许是导演和编剧为了好听,将汉语的“皇”和满语的“阿玛”拼接在了一起,造成了这样的假象,不过这样的称呼也有特殊情况,在晚清时,慈禧太后曾让光绪和皇后隆裕称呼他为“亲爸爸”,有时也叫“皇爸爸”,学者考证可能是由于“姑爸”这个亲属词汇引申而来,是晚清“女以男论”的影响,同时,也是慈禧彰显自己权威的一种体现。
6、在北京卫视热播剧《上新了·故宫》中,有哪些惊艳让你久久无法忘怀?
最近的《上新了故宫》可是小君的心头最爱,因为它将故宫很多未开放的区域全都展现了出来,太饱眼福了,这其中,倦勤斋的“竹子”是我最最最最最喜欢的,“倦勤斋”倦勤斋位于乾隆花园之中,“倦勤”体现了乾隆皇帝想要退休归政好好颐养天年之意,可事实上,他虽退位但依然居住在养心殿把持朝政,根本没有“倦勤”。“倦勤斋的竹子”倦勤斋,外表看起来很普通,可一进里面,哇塞!那个惊艳,小君顿时觉得乾隆就是一个双鱼座梦幻Boy!乾隆六下江南,他爱江南的山,江南的水,于是乎,回到北京后就将这份感情寄托在倦勤斋中,各位看看这斋的装饰:其顶棚及西、北墙上满绘图画,蓝色为底下的植物藤架,粗粗一看,还以为真是藤蔓伸出,顿时有种3D的视觉感,仿佛让人有置身于田园乡间的错觉,
简直就是古代版的3D立体电影!不过要数最惊艳的还是这个小戏台(如下图)略微一瞥,还以为是竹子做的,可。,,这真不是竹子,而是将最名贵的金丝楠木做成竹子样!乾隆爱竹,但南方的斑竹到了北方可能容易开裂,所以他采用了金丝楠来仿斑竹,丝丝纹理,几乎以假乱真,一点也没有违和感,更牛的是室内所使用的竹簧工艺:倦勤斋里有30多幅竹簧装嵌的裙板画,还有大量竹簧装嵌的图案;“竹簧”,简单来说就是将毛竹去节去青,留下一层竹簧,多道工艺后镶嵌在木胎、竹片上,再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纹样,即将竹子经过特殊处理变成像纸一样薄,然后进行创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