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123哪卷难度高,作文题目该怎么写

今年全国卷I的作文命题受到他高度评价。(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山东卷,先来看看全国1.2.3卷以及自主命题省份的作文题目,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1、高考全国卷123哪卷难度高?

先来看看全国1.2.3卷以及自主命题省份的作文题目。个人觉得全国卷二还是蛮难的,如果不能完全理解或者说理解不全面简直无法下手呀!说多了都是眼泪,全国卷I: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邮寄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全国卷II:根据古诗句自拟文(适用地区: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海南)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全国卷III:我与高考或我看高考(适用地区:四川广西贵州云南)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

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要求: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且不少于800字,北京卷:“说纽带”和“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大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1.纽带是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世界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2.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会选择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记叙,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1.《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2.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3.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地亚哥之中选择一人,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天津卷:重读长辈这部书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上海卷:预测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刚刚权威发布了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江苏卷:车辆与时代变迁现代社会车来车往,车的种类纷繁复杂,生活中已离不开车,车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转变,车代表了社会的发展。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浙江:有字的书无字的书心灵的书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

(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山东卷:24小时共享书店材料作文:一个24小时的共享书店营业,白领、流浪汉等各种各样的人都在里面读书,有的就只是简单的翻几页书,以此为材料,进行作文。一带一路、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红楼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关键词,组成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一角,都说考生答完题盖上笔帽恰如利剑回鞘,今年940万剑客最有资格评价作文题。

浙江考生孙愈表示:“感觉很新颖,但是这种题目做起来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是也很有挑战,但是也让人有更加想做下去的感觉,”短短一句话里三个“但是”足见孙同学内心的百转千回。新高考第一年,浙江卷的作文题是“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三本“书”要怎么写见仁见智。研究作文教学近20年的浙江嘉兴教育学会副会长朱建人评价,今年作文题一改往年常见“鸡汤”文风,接地气、说实话,“思辨性,而且思辨性是开放的,最大的好处是引导当下的语文,尤其是作文教学走向理性,高中毕业生能用比较理性的思维去思考一些问题,这十分重要,

”思辨,逻辑,提到这一点的还有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今年全国卷I的作文命题受到他高度评价,题干中说,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这些关键词学生都应该比较熟悉,要挑选两三个词儿关联到一块儿,对学生要求很高。要筛选、要组合,其实是对学生的眼界、思维、认知能力甚至对我国大的形势都关联在一块儿,所以语文考试考的不光是遣词造句的能力,遣词造句后边其实是人的价值观、思维品质、表达个性,”考生家长的直观感受则是“死读书”越来越行不通。

“对我触动挺大的,这个命题需要考察学生综合素质,除了读书他要求学生了解最近几年社会上比较流行的热点词,不是纯粹的读课本,面要更广一些,”语文教学回归“大语文”之路,高考的引领不可或缺,“大的语文观实际上基本定义是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更重要、更新鲜的实际上是社会、现实和生活。”作文命题方向的悄然变化,不仅引领语文教学的思路转变,更反映社会变迁,

时代的确不同了。上海高考作文题说“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高考何尝不是能力和运气的集合。对于语文,作文多重要;对于高考,语文多重要,作文命题正努力试图告诉所有人,一场考试的最大意义在于培育一种思维、养成一种惯性。考试止于考试,思维和逻辑的力量却如同今天父母在考场外的等待,伴随终身,

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作文,作文题目该怎么写?

我相信在全国卷II语文作文公布之后,“幸存者偏差”这个词的搜索指数一定蹭蹭地往上涨,尽管这是一个在网络上已经流传很久,接近家喻户晓的概念了。考生们不用紧张,你们考的是语文,不是社会学,也不是逻辑学,这个词出不来绝不影响你们作文分数的高低,当然,如果你能准确地说对这个概念,会在无形中抬高你作文的起评分。

所谓幸存者偏差的意思是指,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此规律未必是从军事领域总结出来的,但因其也适用于金融、商业、医学等多个领域,因而被广泛地使用。(摘自百度百科)实际上,考场上的考生纵使知道这一概念也未必能解释地很到位,因此阅卷时绝不会在这方面为难学生,

但是,对材料所述故事进行概括,并指出生活中对应的、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且应该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考生应先抓住材料给出的“多数人认为应防护中弹多的地方”和“专家认为应防护弹痕少的地方”这一组矛盾,以及“专家是正确的”这一言之凿凿的结论,然后将其与生活中的现象一一对应起来,明确指出“中弹多的地方”就是“能被观察到的事物”,“弹痕少的地方”就是“未被观察到的事物”。

这则材料所对应的生活现象就是:在生活中,我们能观察到的事物很可能带给我们部分正确的、偏颇的或完全错误的印象或结论,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我亲戚吃这个药好了”、“我一个朋友去找了这个老中医病就看好了”、“冷门作品佳作多”、“美剧都很好看”、“唐代人都擅长写诗”、“八九十年代港台流行歌曲都是经典”、“读书无用论”,

事实上,找了某个老中医、吃了某个药后没有治好的人根本没机会告诉你事实,你能接触到的都是被“治好”的幸存者。某个老中医和某个药可能有用,可能没用,只听信“治好”的幸存者的话只能获得部分正确的结论,我们之所以觉得唐代人都擅长写诗、八九十年代港台流行歌曲都是经典、冷门作品佳作多、美剧都很好看,只是因为当年的大量烂诗、烂歌没有流传下来,不好看的冷门作品和美剧不会被你知道。

能够被你知道的都是好诗、好歌、好片,如果你由个例推断整体,就会得到偏颇的结论,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社会,中低学历人群一定多于高学历人群。人们会下意识地关注低学历却高收入的人和高学历却低收入的人,如果你没能发现我们的关注恰恰说明学历水平和收入水平是成正比的这一普遍规律,就会产生“读书无用”的错误结论,

提炼出生活现象,并举出生活中对应的例子,那么“是什么”部分就很完整了。接下来要重点论述“为什么”,“为什么”部分要分成两大块。其一是论述“为什么会产生幸存者偏差现象”,即现象发生的根源,其二是论述“为什么要避免发生幸存者偏差”,即现象带来的后果。发掘“根源”通常有三种思路:主观原因、客观原因;表面原因、深层原因;历史原因、现实原因,

三种思路没有好坏之分,要根据不同材料和不同的知识储备灵活选择。我试以主客观原因的思路解读本题,在客观上,人获取信息和辨别信息是有难度的。例如要反驳“读书无用论其实是幸存者偏差”,你就要获得学历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关系的数据,数据越大、覆盖范围越广可信度越高,现在有网络这种数据并不难找,但没有网络的时候怎么办?即使有网络,你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呢?同样,如果要反驳“八九十年代港台流行歌曲都是经典”,你可能要搜集并听过绝大多数八九十年代港台流行歌曲,然后再计算其中的经典作品的占比。

接下来你还要听过绝大多数当代流行歌曲,然后再计算其中的经典作品的占比,最后将两个时代做对比。这背后的工作量无可想象,所以客观上获取信息和辨别信息的难度是造成“幸存者偏差”的原因之一。在主观上,每个人都受到思维、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知识和经验会使人进步,也会使人受限,人类在分析未知事物时必然会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据,用习惯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而思维、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是人很难主动意识到的,这就会造成“幸存者偏差”,如果人们没意识到或不重视“幸存者偏差”的现象,很可能会带来“得到错误的结论”,“使自己的思维受误导”,“强化了固有的偏见”等不良后果。

那么该“怎么做”呢?要避免发生“幸存者偏差”,或者要想及时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幸存者偏差”,就要尽可能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同时要积极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元认知能力,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结构组织文章,重点写清楚现象发生的根源和带来的后果。这样的文章至少二类卷中上起评,即55-60分。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