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篇优质的高考作文,我在高考语文作文中

我也写了一篇关于“穷境”的文章,其中我写到了关于辛弃疾的一些思考,文字是这样的。以我的经验来就是立意深远,有层次,能够触动读者心理的作文就是有深度的高考作文,依照春暖多年的高三作文辅导经验,只要阅卷老师没有发现你的作文是原文套作,那么就没有理由给你的作文判定为零分。

1、用你们本地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写一篇作文,你要怎么写?

今年陕西地区高考作文的题目是这样的:这个不仅仅包括陕西,而且还有全国其他几个省市地区。好多人见了头都非常疼,别说是18岁的这些孩子们了,看来孩子们以后高考不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平时还要注重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全国的几个达人小兄弟,非得要鼓动着我写,我说我写出来肯定被骂,他们说因为你是老大受枪子必须站在第一排,然后他们再继续,

好吧,我就站在第一排,你们谁要不写就别怪哥了。题目:经验与理论之我见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有许许多多的小细节可能平时不被我们所重视,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许多的设计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案例一:我们平时见的五孔插座就被许多人所吐槽,因为很多时候三孔插头与两孔插头不能同时插进去,他们之间会打架的哟,大家想不通的就是为什么工厂明明知道非得要设计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不把间距放的大一点呢?其实这是工厂出于对安全的考虑,为了防止电流过载他们故意设计成这样的。

目的就是为了大家尽量的每次只使用一个家用电器,防止不必要的安全隐患,案例二:为什么很多的铅笔要做成六方形?这在当年是一个专利设计,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防止铅笔在桌面上滚动。看似非常简单,但在几十年前也是非常著名的专利项目,案例三:我们做饭的锅底为什么要特别厚?对于使用明火的锅底来说这里非常容易被烧坏,所以对它进行了加强保护。

而其他部位如果做的太厚的话,一是浪费材料;二是会对重量产生影响,影响使用时的手感,综上所述:其实人们当初设计它们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么多的细节。而现在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产品,都越来越趋向于人性化设计,每一项设计的改革都会让人们感觉到舒服,并且使用方便。我们再来看看二战中战斗飞机的革命吧,也是典型的例子,

就像题目中说到的对于飞机的各个部位进行了加强,但是对哪里进行加强呢?出现了两个意见:一方面认为哪里受到的攻击多,哪里就应该受到加强保护,一般认为也非常合理;反对者认为你们看到的是飞回来的飞机,说明他们受到的伤害并不严重。而那些没有飞回来了的飞机呢?说明他们已经被击毁了,你们是看不到的,后来大家都采用了第二种意见,并且在以后的实际使用当中得到了论证!飞机与地面装备不同,地面装备哪里受到损坏是非常容易用肉眼看到的,就比如说坦克和装甲车。

坦克的前面设计都非常厚,就是因为它属于正面进攻性武器,受到侧面和后面打击的机会非常少,士兵们都知道攻击坦克要从侧后面打,但是坦克属于集团作战,很少会提供给你这种机会的。而装甲车的正面虽然设计的也比较厚,但是相对于坦克来说变化并不是非常明显,就是因为在实际当中它属于辅助性进攻武器,正面进攻的机会并不多。

减少装甲厚度一是为了增加内部空间以便于可以容纳更多的乘员;二是为了减轻重量提高行驶速度,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败都会带来不断的改进。大门无数次的撞击墙壁,人们发明了门吸;抽水马桶大量的浪费水,人们又发明了两个按钮,这些都是从实践中得到教训,从而逼迫人们一次次的改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方便,

2、如何写一篇优质的高考作文?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什么是有深度的高考作文?以我的经验来说,就是立意深远,有层次,能够触动读者心理的作文就是有深度的高考作文。那么今天我就和大家交流一下关于写作立意的问题,重点从使用作文素材开始,谈一谈什么是有高度的写作,还记得几年前,大家调侃高考作文,有这么个说法:每年只要屈原开始可劲儿跳江,李白又要玩命儿喝酒,杜甫又满世界忙碌,陶渊明又一遍一遍的赏菊花儿,那就是说高考又到了。

你一定听过这个笑话吧,这不是一个好笑的笑话,尤其是从我这个语文老师嘴里说出来,说实话,心里的难受远远多于调侃带来的幽默感。从某种角度说起来,学生们能运用,不是坏事儿,只是运用的水平令人发指。那么这种低水准的写作状态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文章,希望学生谈一谈对人生“穷境”的理解,这个“穷”,就是山穷水尽的意思。

这个题目出来之后,我都想到了,司马迁必定是大热门,更何况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刚刚给孩子们讲过《报任安书》。用司马迁来表现“穷境”,实在是太合适了,一个伟大的人,陷入了绝望,却从绝望中拔地而起,这么典范的例子,怎么舍得不用呢。比如下面这一段:年轻时的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伟大的史书,就在他着手著述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

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受刑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感觉怎样?嗯,太无聊。是不是没有表现对“穷境”思考呢?加上一句惯常的议论,搞出一句掷地有声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话吧:此可见,穷境不是绝境,如果没有“穷境”,司马迁怎么能最终创造出成功的人生呢?我的评价是:我的天呐!如果说只是写了前面一小段,虽然无聊,但也就只限于无聊,

可是加上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话,将司马迁定义为“成功人士”,我就彻底地出离愤怒了。借鲁迅先生的话来讲:我只觉所处非人间,四周洋溢的都是司马迁的血,如果司马迁走向成功人生的逻辑可以成立,那我们大概可以得到以下推论:为了成功的人生,你就都得砍胳膊砍腿,最好跳楼弄个半身不遂,然后你就能收到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那时你仰天长啸——看我成功的人生!像这样的成功人生有很多啊!比如霍金的成功人生,比如杜甫的成功人生,总之,我们要崇敬这些人,就是因为只有这样能拥有成功的人生嘛。

调侃的话说得太多了,我总结一下:关于司马迁这些人,我们不是用得多,而是用得滥,尤其是当我们把所有的思考都指向拥有成功的人生时,我们能够达到的高度,也就只有可怜的离地三寸。原因太简单:我们实在是太缺乏对于司马迁的认真研究了,几乎我们所有常用的关于司马迁的材料,都源于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比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可是,当你仅仅只是反反复复的引用这些材料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司马迁自己会不会犹豫过?有没有脆弱过?难道他就没有任何对苦难的呻吟和抱怨吗?《报任安书》中还有这么几句话: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段话大意是说司马迁自从遭此大难,忍受着来自周围人们的耻笑,他自己认为有如先祖,甚至无颜前去祭奠已经亡故的父母。这样的耻辱,就算是经过百年时光的冲洗,也无法消除司马迁内心的羞辱,为此司马迁每天恍恍惚惚,魂不守舍,每当想起自己所受的伤残,都会一身冷汗,汗透重衣。你看,这是司马迁的自述,你从这里面读到了什么?读到了一个成功人生?读到了一个成功人士对自己很满意的生命状态?换句话说,如果让你拥有这样的成功人生,然后必须付出与司马迁同样的代价,你愿意吗?反正我不愿意,至少不愿意主动选择这种人生状态,

我并不渴望庸俗,但我知道苦难虽然造就了伟大,但苦难本身却完全没有任何值得去拥抱去歌颂的价值。如果我不得不面对苦难,那我会尽可能的对抗,因为活着本身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决不至于这样告诉自己:多好啊,这苦难,把你折磨成这样,这就说明,你离成功人士不远了,赶紧加油!我深信一点,一个人仅仅为了得到一个所谓成功的人生,仅仅为了对鲜花和掌声的期待,那么他绝不可能战胜真正意义上的苦难,他半途而废,甚至起步就熄火的可能性几乎是百分之百的,

我很想说,这个时代已经被商业社会定义的成功折磨得太久了。人们容易忘记一个基本事实,价格不等于价值,如果仅仅从鲜花和掌声,金钱与房产来计算,司马迁、屈原、杜甫们就实在太可怜了。我也写了一篇关于“穷境”的文章,其中我写到了关于辛弃疾的一些思考,文字是这样的:前几日,读辛弃疾,一开始真是越读越是啼笑皆非了,

明明是金戈铁马的汉子,铁骨铮铮,热血奔涌,可就是要以“可怜白发生”“廉颇老矣”来痛断钢肠。何必呢?我真想问问:南宋本不是个圣朝,你干吗要精忠体国?走吧,走吧,以你的文字,未必就走不出又一个陶潜。“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样的清新,难道是偷来吗?我在这里提出的疑问,并非空穴来风,生活中不乏这种自以为是的理性的观点,

但我必须对这样的观点予以回击。接下来我写到:可是再读下去,接二连三的读下去,那种啼笑皆非消失了,敬意渐渐深沉。是的,怕再难找出写词这么矛盾,这么纠缠的人,我误解了他的“身前生后名”,我以为那只是名声、名气,我以为那只是位列忠臣传光宗耀祖的一纸证明。但我忽略了他在北固亭望向江北的眼光中闪动的挚情,那是渴望恢复江山,民族再兴的挚情,

我常想,大多数学生缺乏的,不是记忆具体语句的能力,也不缺乏记忆基本事实的能力,我们缺乏的是对伟人之所以伟大的追问和思考,更缺乏的是对这些伟大灵魂的敬畏。因此,我用下面这段话,为上面两个段落做了收束:我总是以为辛弃疾这些人做事的动机就该和最终的结果保持一致,这样他们的生命才有价值,有意义,却忘记了,有一些人恰恰不是这样。

他们全不以一时的得失为念,心中对于崇高的坚守,才最终将他们一生的落寞,奏成了千秋的辉煌,是啊,我们仔细想一想,那些经受了绝大苦难的伟人们,怎么就知道自己必然名垂青史?就算他们笃定自己所做的事业是正确的,但他们怎么就能在比绝望还要绝望的黑暗中,就那么走过来了?让我们再来看看真正的有心人,是怎么去面对司马迁的,一名学生曾这样写到:我注意到史书中对司马迁死亡的记载寥寥无几,语焉不详。

这个记述了无数人物事迹的太史公却没能让自己的死被任何人记述下来,令人感到悲哀,他作《史记》停笔于匈奴列传之时,在绵延的历史上可算一个永恒的瞬间,但在这位当事人眼中,那个瞬间根本没有宏大的配乐或是特写的镜头,只是苦难岁月中的又一个不幸的时间点。司马迁以及很多伟人在死时都是无声无息的,他们死后的所谓不朽只是属于后人的,很难说对他们本身有什么补偿的意义,

因此,伟人的伟大就在于明明看不到自己的所为有什么突破平庸的希望,却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继续着自己伟大的存在方式,最终缔造出了伟大。阅读学生作文时,我特别渴望看到这样高尚的灵魂,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很好;渴望拥有美好而幸福的生活,没错;希望竭尽全力享有世俗的快乐,正确!但真实与真诚并不代表高尚。高尚不应该,也不能被湮没滚滚红尘之中,

素材就在那里,但你是否能运用好,取决于你是否愿意认真的钻研、思考,真正把握那些历史故事、文化名人背后的精神,所以,写作的高度最终决定于你思想的深度。今天我讲这些,很大程度上并不一定仅仅指向对你的写作指导,更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述,让你让我去探寻一下写作的高度在哪里,结论很简单:高贵的精神铸造高贵的写作。向那些灵魂高贵的书写者致敬!希望这些人中会有你在那里,

3、你那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你怎么写的?

北京高考作文题今年北京卷的高考大作文仍然是二选一,要求考生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1、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考生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微作文题目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2、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即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

3、读过《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上海高考作文题还记得你那一年的高考作文写了些什么吗?市教育考试院刚刚发布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详见附图。如果是你今年考试,会怎么写呢?广东高考作文题南方 记者刚刚从省教育考试院权威了解到,今年广东高考作文为:,

4、我在高考语文作文中,将自己的成名文章重写了一遍,会被判零分吗?

首先,在高考作文中将自己的成名文章重写一遍会不会被判零分,首先要看你的成名作与高考命题要求是不是一致。如果你的成名作凑巧和高考作文的命题思想是一致的,那么你重写成名作被判零分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现在的高考作文大部分都是情景类任务驱动作文,在内容驱动、形式驱动、身份驱动的前提下,写作时需要弄清楚命题者预先设定的各项任务才能够一项一项地完成任务,高考作文宿构的可能性很小。

依照春暖多年的高三作文辅导经验,只要阅卷老师没有发现你的作文是原文套作,那么就没有理由给你的作文判定为零分,春暖有个学生,2000年写高考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几乎照搬了1997年《读者》上的一篇原文《位置》,当年不仅没有被判零分,而且作文分数达到了58分!这孩子当年的语文成绩是市第四名,后来读了北大。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靠一篇移植套作文章获得了高考作文高分的孩子,平时在校学习各方面堪称优秀,能够在高考考场中机智地用三年前《读者》中的文章去改造,说明这孩子读书是读到心里、融化在血液中了的。如果是那些根本不读书、或者读书走马观花不思考的孩子,考场上除了咬笔杆之外,是不会有这份拿阅读积淀来移植改造的机智的,

其次,在高考作文中将自己的成名文章重写一遍会不会被判零分,还要看你的成名作影响力有多大。如果你的成名作是报章杂志或网络的“爆文”,阅卷老师刚好读过你的文章,那么在阅卷场上看到你用已经发表的文章去写作高考作文时,他大概很难想到是发表者本人的高考作文,那么,极大可能会被看做是抄袭,一旦被判定为抄袭,那么得零分的可能性就很大,

参考一下前不久引起广泛关注的的上海考生的中考0分事件。2020上海中考成绩公布之后,绮文(化名)和她父母惊讶地发现,她的语文只考了81分(满分150),可是在一模、二模中,她的语文成绩是分别是130、134分,可以说相当优秀,担心中考成绩漏算分数,绮文的家长向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提出复核申请,得到了“维持原分数”的答复——绮文的家长按常理推测,孩子的作文被判了0分。

7月21日,绮文家长再次向教育考试院提出查分申请,考试院成立专家组后与绮文连线,了解她的作文构思和选材思考,7月23日,考试院作出了“评卷中心将该考生作文答卷评定为雷同卷,程序符合评卷流程,结果无误”的答复。绮文家长无法接受这个答复,是因为他们发现,这篇被判“雷同”作文正是改写自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纂的《201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和《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上两篇一模一样的真题作文,

绮文家长说,中考复习时,绮文在老师的建议下购买了《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为了学习更多中考语文作文经验,又购买了《201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经过认真阅读钻研和比较,绮文发现2018年作文《真的不容易》和2019年作文《这事,真带劲》,除了作者和标题不同以外,内容几乎完全一致,连文中错字都一模一样,

绮文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仿写作文的方式,在二模考试中改写了这篇例文,并获得了50. 的高分。这次改写作文成功,让绮文相信,中考用同样的方式写作,也一定能得高分,但让绮文和家长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改写自2018年、2019年中考例文的作文,却被判定为抄袭。为什么州官可以放火,百姓不能点灯?绮文和她的父母非常不解,

可是不解有什么用呢?认定的事实已经不能改变。你瞧,被判雷同的套作是不是等同于抄袭?而抄袭的文章就是要被判0分,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申诉成功,说自己就是原作者,那也逃不脱宿构的嫌疑,作文分数即使不判零分,也会很低。所以,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不要心存侥幸套作别人的文章,最后,春暖有必要说说“抄袭”和“仿写”。

现在的“模仿”“仿写”是很多中学老师或者课外机构在辅导中小学生作文时用的“套路”,春暖认为:教孩子写作从模仿开始,没有什么不对;但教孩子写作终于“模仿”就是误人子弟,至于中高考考场作文套作和宿构的认定,春暖认为需要慎之又慎。试问:哪个优秀的作家不是从学习、仿写开始写作,然后才有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呢?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学生,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

”模仿是创新的前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七律精品《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表达的思想情感如出一辙;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在思想上也有借鉴和相承关系;现代小说大师钱钟书《围城》的创作思想就是借鉴法国谚语中的一句话:“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名扬中外的文学大师尚且敢于借鉴别人的思想创作,为什么一个无论阅历还是生活都相对简单的中学生,就不能借鉴他人思想来确定自己文章的主旨呢?我们对文学大师的创作评价标准难道比童稚小儿的考场写作还要宽松吗?当然,单纯的照搬照抄是绝对不能提倡和鼓励的。可是引导孩子模仿名家作品的思想和结构,根据自己的经历,倾注自己的感情进行改编,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写到最后,突然发现我在回答一个“伪命题”,因为成名作在没有任务驱动的情况下,写作会相对自由;而高考作文的诸多限制不可能拿成名作去套作,除非你就是拿高考来玩。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