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诸葛亮,如果你是诸葛亮

我如果是诸葛亮,不会自立为皇帝。刘备这句话是非常奸诈的,这样一说弄的诸葛亮那是左右为难,必定诸葛亮还算是忠义之人,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承认的是我们不如诸葛亮,诸葛亮当年办不成的事,换了我肯定更不行,这里只作闲聊调侃一回,谁处在诸葛亮的位置上,都是这样。

1、假如你是诸葛亮,你会自立为王吗?

不会。但也有其他方面的蛛丝马迹表明诸葛亮是有称帝欲望的,根据史书记载刘备死之前诸葛亮就夺取了法正的权利,刘备死后诸葛亮又把李严打垮,《三国演义》也是这样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确定诸葛亮打击法正李严确有此事,不但如此诸葛亮对魏延更是防之又防并最终将其害死,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权利称帝是有欲望的。

但是他要是自立为王,首先这三个人他是搞不定的,他们就是李严,魏延和赵云这三人。刘备留了一手刘备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不可能看不出诸葛亮的野心,否则在刘备生前也不会大力培植李严,魏延和赵云等人来制衡诸葛亮,刘备夷陵战败后蜀汉的元气大伤,因此要托孤给诸葛亮,他此时深知只有诸葛亮才能维持大局,对于诸葛亮刘备是想用不想用都必须得用。

不过刘备还是留了一手,他让自己的儿子称诸葛亮为相父,并且允许诸葛亮可以自立为王,其实刘备这句话是非常奸诈的,这样一说弄的诸葛亮那是左右为难,必定诸葛亮还算是忠义之人。事实也证明诸葛亮确是个仁义忠臣,关于诸葛亮有一句话广为流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说的就是诸葛亮的忠,也许是为了感念刘备的“三顾茅庐”,他一定是忠心对待刘备的,所以当刘备让诸葛亮自立为王的时候,诸葛亮感动得痛哭流涕,助刘备统天下的,

2、如果你是诸葛亮,北伐怎样灭掉曹操?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承认的是我们不如诸葛亮,诸葛亮当年办不成的事,换了我肯定更不行,这里只作闲聊调侃一回。诸葛亮之所以北伐不能成功,一是蜀汉实力不济,二是孤军奋战没有联盟接应,要北伐成功我想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养精蓄锐,发展经济,扩充军队,蜀国的总兵力不足十五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军事进攻需要,需增兵五万,达二十万兵力。

在汉中以南地区常年保持驻军五万以上兵力进行以屯田,积累粮草,以备战时之需,二、曹魏为全力对付西蜀,己经与东吴修复了关系。诸葛亮北伐,曹军完全可以不顾忌东吴而放手与蜀汉开战,为打破曹吴的关系,可迅速派人去东吴谈判,恢复与东吴的联盟关系,挑动吴国对曹魏产生仇恨。在发起北伐开始之时,最好说服孙权同时向江北发起佯攻,地点最好选在江夏,如果能攻占江夏,即可乘胜向北方的豫州佯攻,让曹魏误认为要进攻洛阳,与蜀军成东西合围之势,

必然调动兵力向东阻击东吴军队的进攻。这时蜀军可以出子午谷出奇不意的占领潼关天险,阻断潼关与长安的军事连系,再迅速出汉中向长安方向进攻,曹军东西不能相顾,必遭大败。三、命马超带领人马返回西凉,重整旗鼓,伺机向曹军发起进攻,曹军必然调兵西进迎战,蜀军即可分兵向西截断曹军退路,与马超合歼西进的曹军,占领关中广大地区,再合兵一处向长安进攻。

3、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劳民伤财的北伐吗?

事情的原由还要从“隆中决策”,(建国方针),展开讨论,刘备、关羽、张飞兄弟,三顾茅芦的共时,诸葛亮给他们制定了建国方针,也就是“隆中决策”:取荆州、夺汉中、进军西川。以荆州为军事前沿,顺江而下夺取东吳,北上攻击曹操,以汉中为兵馬站,以西川为据居地,养精蓄锐,等兵强馬壮后,挥师中塬,匡复汉室。我们来看刘备、诸葛亮的各自特性:刘备打着匡复汉室的旗号,游走四方、招兵买馬、结党营私、唯恐天下不乱,

诸葛亮,高傲自大、刚腹自用,就他的名、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以“卧龙”而言,他是“隆中”的“卧龙”,还是华夏大地的“卧龙”,只有诸葛亮自己能说清道明?虽然刘备将生杀大权交给诸葛亮,拜为汉丞相。必定诸葛亮沒有和刘备三兄弟生死与共过,沒颠沛流离过,按常理:刘备三兄弟和诸葛亮,多少有点隔阂。常言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隆中决策”是诸葛亮亲自制定的,他不可失信,

4、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挥泪斩失街亭的马谡吗?

挥泪,亲情所致,斩,因军法不容。谁处在诸葛亮的位置上,都是这样,题外话,马谡为啥失败?并不错在文的方面,军事理论没有差,置于死地而后生,错就错在武的方面,马谡没啥武艺,冷兵器时代打仗,大将不冲在前面,小兵谁敢上前?试想,如果是万马军中单擒大将之首的关羽,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的赵云,这场大战能败吗?肯定胜!打铁必须本身硬!能文不能武,不可重用。

5、如果你是诸葛亮,抛开道德层面,你在《三国演义》中会自立为皇帝吗?

我如果是诸葛亮,不会自立为皇帝,为什么呢?于国不利,于己不利,而且不能长久。对蜀国不利天下人通常称蜀国为蜀汉,可见蜀国的存在,就是为了延续汉祚。蜀国的立国宣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当年刘备入西川,为什么绝大部分西川士人拱手相迎?为什么蜀国北伐曹魏,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正是因为刘备代表着汉室正统。名正言顺四个字,在古人看来非常重要,

要建立一个国家,必须要有一个天下人认可的前提才行。即使强大如魏国,也必须借助汉天子的名义,才能合法存在,曹丕要称帝,就必须得到汉献帝的禅让才能成功。同时,汉献帝只要一天没退位,刘备也就一天不敢称帝,因为名不正言不顺。倘若诸葛亮称帝会怎样?第一,蜀国将失去立国之本,从此没有合法性,第二,蜀国将失去人心,不但川中百姓不支持,天下百姓也会厌弃之。

同时,曹丕是得汉献帝禅让而称帝的,在三国中成为最具有合法性的存在,将得更多支持,第三,蜀国将北伐无名,不能再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作战,师出无名,军心必乱。对自己不利曹操权倾朝野,等同于实际的皇帝,但他没有称帝;司马懿、司马昭后来也权倾朝野,与皇帝无异,但他们也没有称帝,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同样如此,他肯定也不会称帝。

为什么呢?个人名声和权力已经达到顶峰,皇帝只是一个虚名而已,称帝百害而无一利,第一,损害名声,遗臭万年。诸葛亮倘若称帝,他在历史上的名声,将比曹操更加不堪,会永远遭到唾骂,就算不顾及历史,他在世时,也会被当作乱臣贼子,身败名裂。第二,称帝对自己也是一种限制,一旦称了帝,就需要考虑更多层面的问题。如何分配权力?如何防止叛乱?如何选择继承人?作为皇帝,更加不能随意带兵打仗,

以上种种,实际上限制了他的自由。总结,诸葛亮称帝,权力没有太大增加,名声却有极大损害,个人自由亦有所限制,可以说对自己一点好处没有,不能长久三国两晋是一个士族社会,家族力量非常重要,能够当皇帝的人,要么自己的家族非常强盛,要么得到众多大家族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长久。诸葛亮不满足这两点,第一,诸葛亮的家族根基在荆襄一带,到了西川,他只是一个外来客,没有家族力量做后盾。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