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为什么会有人质疑诸葛亮的忠

难道说刘禅的皇后是被诸葛亮逼死的。诸葛亮的努力,差点换来一片法制的天下,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对诸葛亮的感慨,他认为诸葛亮最悲凉的就是太忠心,诸葛亮却把刘禅活生生捧成了大汉朝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这就是诸葛亮报恩的方式,诸葛亮成了一个劳碌命的人,结果他的结局,也是因为他管理的方面太多,所导致的。

1、为什么会有人质疑诸葛亮的“忠”?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宋朝大诗人陆游对诸葛亮出师表的评价,为什么出师表会如此出名?如果光是他的文学价值,绝对没有如此高的地步,主要原因是,诸葛亮的一生,都写在了出师表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唐朝的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一生的评价,讲述的是诸葛亮为了蜀汉帝国,殚精竭虑,最终把自己活活累死的悲惨遭遇。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这是唐朝大诗人李商隐,对诸葛亮一生的哀叹。他认为诸葛亮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帝国,奉献给了刘家王朝,结果却没有能够灭了篡位的曹家,重新一统天下,却含恨而终。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对诸葛亮的感慨,他认为诸葛亮最悲凉的就是太忠心,

所以后人每次看到出师表,都会感叹诸葛亮的人生。01诸葛亮在古人心中神圣无比,却专家眼里成了奸臣,我在古人的笔尖上,很少看到有人诋毁诸葛亮的忠诚。反倒是在现代某些专家身上,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这些言论,当然了,很可能是这些专家比白居易、杜甫、陆游这些人都要博学。甚至连苏轼,都要在这些专家面前甘拜下风,没办法啊,人家研究出了两千年来,没有人研究出的东西,这还不值得让苏轼拜服吗?时代在进步,专家也在不断与时俱进。

曹操从过去那个白脸的枭雄,快要转变成一个人见人爱的英雄了,以后戏曲里面,我看也别给曹操画白脸了,以免有人会有意见。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三国志》刘备逐渐被挖出了许多黑历史,他再也不是大家心目中那个仁义的刘备了,他会抛妻弃子,会剥削老百姓的钱财。而诸葛亮,更是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奸臣,居然有专家把诸葛亮跟曹操相提并论,这是很难想象的事情。难道说刘禅的皇后是被诸葛亮逼死的?难道说诸葛亮登台祭天,自立为王了?难道说他把自己的儿子当成皇位接班人来培养了?难道说他的丞相位置,也搞了世袭?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可是专家们却偏偏要把诸葛亮跟曹操混为一谈,这可真的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02诸葛亮没有时间教育儿子,这已经说明了一切。诸葛亮这辈子都在干嘛呢?都在位老刘家打江山呢,诸葛亮压根就没心思去教育儿子,因为一统天下的大业,时时刻刻都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我们看曹操,他每次出征,都要带上儿子。不是让儿子亲自参加战斗,而是让儿子们在战斗中得到学习,曹操是希望自己百年以后,这支军队还能是老曹家的人来统领。

所以从始至终,曹操就没打算还政给汉献帝刘协,他是彻头彻尾要把大汉江山颠覆的那个人,当然了,现在有些专家认为,曹操一辈子没有篡汉,他的心还是跟大汉仅仅相连的。我听了这话,简直把昨天吃的全都给吐出来了,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三国志》专家们可真敢说,不少键盘侠们也真敢相信,曹操哪怕有一分钟是忠于大汉的,那东汉王朝也不会灭亡。反观诸葛亮,他没心思教育儿子,从而导致儿子诸葛瞻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不要说让诸葛亮做皇帝,就算是让他做一个普通的将领,诸葛亮其实也无法胜任。以诸葛亮的聪明,如果他真有篡位的想法,一定会像曹操一样,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继承人,这样才能防止自己去世以后遭到清算,

由此可见,诸葛亮对大汉是非常忠心的,他没有把自己的位置传给家里任何一个亲族,这就是最好的证明。03诸葛亮呕心沥血,把自己给累死了,你说诸葛亮身上没有缺点,那是不可能的。诸葛亮是个人,当然会有很多缺点,诸葛亮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这就是他最大的缺点。作为一名统帅,其实应该像刘邦一样,只要管好几个将军,那就已经足够了,

可是诸葛亮不行,但凡是蜀汉国内的事务,他都要插手。他虽然是一个能力强大的多面手,不管是政务还是军务,他都能治理好,可是诸葛亮是个活生生的人,他需要休息,需要时间。然而这么多事情,压根就不让他休息,剥夺了他的时间,所以诸葛亮成了一个劳碌命的人,结果他的结局,也是因为他管理的方面太多,所导致的。我们都清楚,54岁的诸葛亮,是被活活累死的,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如果诸葛亮没有一颗对蜀汉的忠心,他会活活累死吗?当然不会。他应该会左拥右抱地躺在温柔乡里,喝着酒,听着小曲儿,那才是一般人所追求的,

位高权重的诸葛亮,并没有像一般人追求的那样。他选择了用事业代替这一切,他之所以如此,大家知道为什么吗?那是因为他要报恩,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按道理说,刘禅这个皇帝并不正统,毕竟是偏安一隅的军政府所册立的皇帝,没什么权威性可言。可是诸葛亮却把刘禅活生生捧成了大汉朝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这就是诸葛亮报恩的方式,

人们把对诸葛亮的尊敬,全都用在了尊敬刘禅身上。诸葛亮若是泉下有知,肯定会高兴得落泪,总结:诸葛亮的努力,差点换来一片法制的天下。诸葛亮是提倡法制的,他本身也是依法治国的代表人物,宫中府中具为一体,这就是法制的一种体现。他不想自己搞特权,更不想让手底下的大臣们也去搞特权,所以蜀汉成了三国时期,唯一一个搞法制的国家。

但凡是犯了法的,不管这个人是谁,都要按照法令来处罚,这就是诸葛亮树立高大形象最好的办法。他没有因为自己是掌权者,所以压迫手下人,这才是一名大汉丞相,该有的气度,所以蜀汉在管理上,比真正的大汉还要好,大家都认为诸葛亮给大家带来的大汉朝的生机,这才是最可贵的。他给了这些大臣希望,让他们相信管理如此出色的蜀汉政权,将来一定可以夺取天下,

2、如何看待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

诸葛亮忠于刘备,忠于蜀国,这是值得肯定,也符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当然也有人从不同角度出发,指出诸葛亮的忠是愚忠,我认为不然,汉末的士大夫面临分裂割据的局面,都会选择投靠的对象,诸葛亮在荆州,日子相对太平,而治理荆州的刘表是朝廷官员。这些都让诸葛亮不会贬低汉朝,而且还会对汉朝充满感情,刘备能得到诸葛亮的忠心,他举复兴汉朝的旗帜是一方面,他的能力以及号召力、凝聚力是另一方面。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