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的难度众所周知,2017年高考语文的一道阅读题难倒了众多考生。他还更进一步和《语文月刊》合作登出满分作文系列,语文是容易学习又很难学精的一门科目,考试时也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所以高考语文想拿高分没那么简单,诚然,浙江一考生的作文《生活在树上》,作为考场作文,在非常短暂的单位阅卷时间内确实是晦涩难懂,但是“晦涩难懂”并不是不能懂。
1、如何看待浙江高考一考生晦涩难懂的语文作文《生活在树上》?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兼容并包。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考也应该是多元共存的,兼容并包的,应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诚然,浙江一考生的作文《生活在树上》,作为考场作文,在非常短暂的单位阅卷时间内确实是晦涩难懂,但是“晦涩难懂”并不是不能懂。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就读懂了,并点评说:“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
”同时也指出,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文字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在非常短暂的单位阅卷时间内确实是晦涩难懂,所以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这彰显了高考作文阅卷的严谨与科学。高考作文的批改其实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灵活性,比如考生的作文很对阅卷老师的脾气,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怦然心动,自然而然就能得高分,得满分。
其实很多时候,只要考生能施展身手,在那刹那间让阅卷老师感觉心有灵犀,让阅卷老师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那么考生的作文就是成功的作文,我记得有一年湖北省关于“幻想”的高考作文,有学生在作文中举到了蒂姆伯顿的《剪刀手爱德华》,写机器人与少女干净纯洁的爱恋,是美好的幻想。当时就有老师说这个例子运用得新颖贴切,加之师生二人都观看了电影《剪刀手爱德华》,老师难免惺惺相惜,给高分是自然而然的事,
得高分、得满分是拼来的,为什么他能看过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为什么他能够在作文中非常贴切地运用到了《剪刀手爱德华》?那是因为他平时积累了,他学会灵活运用了。这就是功夫,这就是本事,你不服不行。现在我们说说《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考生读过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这篇小说,有深刻的印象和独特的思考。考生围绕作文材料写柯希莫或者是他自己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人生理想,这个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理想或许会跟家庭和社会产生矛盾冲突,但是他们都能够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的时候最终与家庭和社会达成一致,形成共识,
这也是“振翮”,但不是过早地“振翮”,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思想和活法,但是殊途同归,结局一样是美好的。比如柯希莫虽然生活在树上,但是他照样读书,生活,谈恋爱,甚至运用他在树上飞跃的优势帮助人们解决难题,还能够打击强盗,保护一方平安,最富有戏剧性的是居然感化了大强盗头子,当然,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大家可以阅读一下。
2、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争议,你会建议你孩子或学生高考这样写作吗?
首先,我觉得这篇作文不值满分,一方面作文立意不算高远;第二方面生僻词语堆砌令文辞生涩;第三方面为什么引用的全是外国文学的人物角色,是想模糊谁的眼睛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当然不会建议我的孩子或学生在高考中这么去写作。一个翩翩少年,对生活、对未来看似有些消极,比如首段一句“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的天空?”对于一个阳光少年来说,生活在和平时代,生活在和谐的、安全的社会,为什么在写作上还要在“无垠的未来的天空”前加上“看似”二字?这不是怀疑未来的意思么?再看“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振#”,作者是有崇拜树上的男爵早期的迷茫和叛逆吗?总体来说,让人感觉不到积极向上的因素,多少有些卡尔维诺式的半消极成分,
3、如何看待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连作者自己都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语文是容易学习又很难学精的一门科目,考试时也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所以高考语文想拿高分没那么简单。浙江高考的难度众所周知,2017年高考语文的一道阅读题难倒了众多考生,关于这道题目的答案,连这篇阅读文章的作者也不知道,这件事情该怎么看待?文章的写作需要灵感,在一定程度下经不起过度揣摩,文章作者不知道某句话特指什么,也是正常的。
高考试卷的出题人在仔细分析文章时,有自己的出题思路与见解,根据考卷的题目类型,在原文中找出适合出题的素材,作者写作的意图不是为了出题,出问题的答案只有出题人最清楚。当文章被过度解读时,考生会答出各种开放性的答案,应根据自己的逻辑思维进行解答,语文是一门主观性强的科目,文章被出题人过度解读时,会增加题目的难度。
考生在答题时要保持冷静,仔细阅读题目与文章,根据所学的答题技巧作出回答,语文答题可能很少得满分,即使是文章作者也不一定会答题。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学习语文就是阅读与理解的过程,老师传授知识与阅读方法,学生应该学会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学好语文没那么简单,阅读能力不强,在答题时会偏离标准答案。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掌握答题技巧,通过不断的做题能提高阅读能力,让自己的答案更加靠近命题答案,
4、浙江高考语文阅读“诡异的光”到底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个人理解。这篇文章从头读到尾能体会各种情感,但是题目特别提到“诡异的光”。是不是一种借喻的方式来诠释一种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种东西,这种“诡异的光”会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感到底在哪里,。能感知到这种光带来的那种恐惧源,就能认知到一种社会现状。,这种现在是可以多方认知多方诠释的。,我可以从这种诡异的光里感受到环境污染给人类食物添加了各种毒素。
,而这种毒素通过食物(鱼)最终还是回到了人们的身体。这个光就诠释了一种报复性性潜在危害,。,。当然从宁外一直角度也可以诠释一直逆境,。不管你当出于何种逆境,。都需要有一种敢于改变,。敢于斗争的心态,。就算最后的结果不如鱼所愿,。那种斗志的气场也会给对方一点压力,。这种我感觉人者见人,。可以从多方面诠释,
5、浙江语文阅卷组组长陈建新,出版高考作文书,是否违规?
肯定违规,第一,知法犯法。作文浙江语文阅卷组组长,在组织阅卷过程中,一再强调不允许阅卷信息外传,他的做法等于这个规定形同虚设,或者这个规定只约束一般阅卷教师,第二,追求利益作为浙江高考阅卷的组长是参与评分细则的制定过程的。这已经有了巨大的盈利空间,他还更进一步和《语文月刊》合作登出满分作文系列。还登出《生活在树上》真是要昭告天下自己的能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6、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通报高考满分作文评卷情况,评卷组作文组组长严重违反评卷纪律,你有什么想说的?
我想谈谈看法:一、经过三人阅卷,有给35分的,有给55分的,最后陈建新给满分,一锤定音。难道因为陈建新是组长?难道该文章真值得给满分?前者印证了权力的力量,权力代表规则,权力可一锤定音,这是否符合高考阅卷评分规则?我不相信,如果是这样,还要前两个老师阅什么卷?前两位岂不成了摆设?二、陈建新利用其资源优势,办班开讲座,出书卖高价,看来陈建新发了不少财,这种行为是否符合教育部之规定有待考证,
办班明显不符,出书可以,卖高价是否经相关部门核准?三、陈建新利用高考阅卷组组长之身份大势炒作,其目的:一是提高知名度;二是借炒作以谋取利益。身份是党和人民给的,利由其个人独享,难怪现在有那么多人削尖脑袋钻权,不择手段弄权,权与利相连,权与名相随,建议:一是今后参与高考阅卷者要德才兼备,德为先,否则,则影响考试公平;二是参与高考阅卷者不能年年是同一人,特别作为阅卷组长,命题、阅卷是保密工作,包括命题人、阅卷人也得保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