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喜欢抢弟弟手里的玩具,小孩之间抢玩具

我认为3岁的小孩,总是喜欢抢弟弟手里的玩具是很正常的,爱抢弟弟玩具有可能是这些原因。他却要去抢玩具而且还哭起来,毕竟抢玩具的孩子,很快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更多的、他没有的玩具上,如果是别人的玩具,正好是抢玩具孩子的,那就不叫抢了,那是他拿走了,他自己的东西,可以方式有点不友好。

1、孩子玩公共玩具被别人抢了,应该抢回来还是谦让?

真心认为,碰到有熊家长教育出来的熊孩子,请选择谦让。如果对方是有教养的家长,都是为了孩子,估计就一块玩了,01谦让别人,不是美德,而是不与熊人计较,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可能发生什么如题主所说,明明对方孩子错误在先,居然还撒谎,说明平日里的家教,一定有很多谎话纺织的童话世界。比如奶奶爱护孙子,愚昧的认为她孙子想要的东西,要应该满足,

直接的影响孩子,形成过度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认为所有人之中,我是独大,所在的玩具都必须由我先玩。所以,碰到这样的家长,杨杨爸觉得,请选择不计较,毕竟抢玩具的孩子,很快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更多的、他没有的玩具上。(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即删)02及时梳导孩子心理情绪2岁左右,正是孩子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正是明白物权概念的时候,

家长如查再次碰到这种情况,有时候不是与宝宝在那生闷气,更不是找垃圾人评理,拿回玩具。而是教孩子社会的公共秩序,社会公共道德等等,如何梳导孩子心理情绪?(1)感知孩子失去想玩的玩具的心理。孩子先拿到的玩具,即使是公共的,也是她先拿到的,即然被别人抢了,而且还有冲突发生,那就找到孩子的情绪点,理解孩子:“妈妈知道你失去那个玩具,很不开心,妈妈也知道,你做的没错,但现在宝宝因为失去想玩的玩具很不开心,

”(2)向孩子提出知已的需要,同时满足孩子心理需求。“妈妈现在想问问你,你是希望拿回玩具,还是去玩新的呢?孩子会说拿回玩具,妈妈此时就可以对宝宝说:“宝宝,你可以去找哥哥一块玩,或者妈妈给你找一个一样的。”(3)让孩子体会表达的力量,孩子不开心,源于玩具,先问孩子的想法,然后让孩子自己先去处理。同时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也解决不了问题,

2、小孩之间抢玩具,有的宝宝抢不过,家长应该如何引导?

宝宝们在一起玩耍,一言不合就突然起了冲突,就拿“抢玩具”来说,这可能是最常见不过的事情了,那么在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抢走时,或者自己的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时,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和正确的引导呢?宝宝的玩具被抢怎么办?这时家长应该第一时间问问孩子的感受,小朋友拿走了你的玩具,你愿意吗?孩子若不愿意,并且表示不想分享让其他小朋友玩,妈妈应该告诉孩子“没有经过你同意,他不能玩你的玩具”。

如果孩子自己可以很顺畅的表达给对方,这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给对方说清楚,孩子若自己解决不了,家长可以出面帮助孩子要回玩具,家长这时可以这样说“你好,你想玩弟弟的玩具要经过弟弟的同意奥,这是弟弟的玩具,他还没有玩够呢”,另外,逼着孩子分享是对孩子的一种剥削,很多家长碍于面子和礼貌,觉得应该让孩子大度分享,而强制的分享,是对孩子的伤害。

宝宝在2岁左右,他可以从照片和视频中认出自己,明白了“你”和“我”的不同,慢慢的宝宝会通过外界的物品来更好的确认自我,尊重孩子的意愿,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尊水平。家长在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教育孩子,可以不分享,但不是自己的东西也不要拿,大人不能强迫孩子去分享,孩子不愿意也没什么错,但是要让孩子明白那些东西是自己的,那些东西是不属于自己的。

2.教会孩子商量,家长可以把平时的命令语气改为商量,这样可以促进一件事情的达成,让孩子的自我边界更清晰,让孩子做一个有耐心的人。3.家长要做好榜样,尊重孩子的喜欢的东西,帮助孩子保存好。借用孩子的东西时,要提前打招呼,4.拿了别人的东西要负责任。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玩具,应该带孩子去归还给小朋友,并且要求她道歉,

3、孩子正在玩玩具,总是被抢,该怎么办(两种情况,玩具是自己的和玩具是别人的)?

谢邀!自己的玩具被抢了,要教会孩子去要回来,要告诉孩子,“你有维护自己东西的权益,东西是你自己的,决定权在你手里,任何一个人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是不可以拿走。”必须要回来,一次,二次,慢慢跟孩子说,刚开妈,孩子可能会不敢,你要去鼓励他,帮他要回来,但是随着他慢慢长大,有这个概念了,他会知道怎么做的。如果是别人的玩具,正好是抢玩具孩子的,那就不叫抢了,那是他拿走了,他自己的东西,可以方式有点不友好,

4、别的小朋友总是抢我们家孩子的玩具,怎么办?

我们家元宝现在2岁半,我在带他的过程中,也会经历这样的情况,要么遇上别的孩子总是抢元宝手中的玩具,要么是元宝去抢年龄较小的孩子手中的玩具,尤其是在公共的游乐场,这种情况很常见。对于这种情况,分享一下我的看法,2岁左右的孩子,属于发展期的正常表现1岁多的孩子,随着年龄、心智的发展,会逐渐形成自我的意识,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眼中,看上的、拿着的,就是“我的”,没有物权的概念意识。

所以,在看到别的孩子拿着好玩的玩具、好吃的零食的时候,一旦产生兴趣,就很容易出现靠近、伸手去拿的行为,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目标是拿到那个他喜欢的玩具到自己手上,并不是为了抢夺或者欺负别的孩子,元宝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早期1岁多的时候,带着他去小区公共区、幼儿活动室、儿童游乐场玩耍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手中刚拿上一个玩具,转眼就被别的孩子抢走的情况,我看在眼里,其实挺不忍心的,但是,我也知道,这是孩子需要学习经历的一个过程。

随着元宝年龄的增长,他也进入主动抢的一个阶段,有时候遇到有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来抢他手中玩具的时候,他多半会抓紧不放,甚至伸手推开孩子,偶尔也会去抢别的孩子手中的玩具,这种时候,家长的指引、教育就比较重要了,3岁以上孩子的这种行为,需要及时关注纠正3岁左右及3岁以上的孩子,如果仍然存在这种喜欢抢夺他人玩具的行为,意味着孩子有着比较强烈的占有欲和攻击性意识,这种行为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制止、管教和纠正的话,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品行的发展出现问题,社交能力不足,爱慕虚荣等问题发生。

因此,如果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发生这种抢夺他人玩具、插队、不遵守纪律等行为,作为家长和老师,需要及时的关注,予以教育和纠正,元宝2岁的时候,我经常带他去社区的幼儿活动室玩耍,有一个看上去3岁多的小姐姐,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有一天在活动室又遇上了,元宝每拿起一个玩具,这个小女孩就一把抢过去,来回了7、8次之后,我看对方的奶奶坐在那里只管笑、无动于衷的深情,终于忍不住了,抓住小女孩的手跟他说,如果再抢弟弟的玩具,叔叔就会揍你了,她奶奶赶紧把孩子抱走了,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见到过这个小姑娘了。

如何纠正孩子的行为思维习惯?一、2岁左右孩子的争抢行为,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可以先看着,让孩子自行解决,即便孩子的玩具被抢走了,也不能粗暴的干预,比如大声的训斥对方的孩子或者骂自己的孩子没用之类的话,你可以抱着受了委屈的孩子,先进行安抚,然后告诉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如何处理,比如,抓紧玩具,推开对方,或者跑开,跟对方孩子说“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抢,抢玩具的孩子不是乖孩子”,

总之,稳定孩子的情绪,教给孩子处理的办法,让孩子学习、体会这个过程,远比家长发泄情绪要好得多。二、要及时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否会升级,一旦出现推搡、打斗的迹象,家长要及时的介入进行隔离,避免伤害的发生,我在前几天带元宝在广场玩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看到元宝在吃葡萄干,反复的抵近元宝要抢夺葡萄干吃,元宝推开对方也没有效果,那个孩子反而逼的更近了,这种时候,为了避免出现打斗的行为,我快速介入两个孩子之间,蹲下来问元宝“愿意给这个小哥哥吃两颗葡萄干吗?”,元宝摇头,我转身跟那个孩子说“弟弟不愿意给你吃,没有办法咯”,对方的奶奶这才把开始哭闹的孩子抱走了,元宝看着我也满足的笑了,能明显感觉到孩子紧绷的情绪缓和了。

三、及时的教育,培养分享的意识和习惯,当孩子发生抢夺他人物品的行为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的进行干预,抱住孩子(不是停留在口头的告诫),跟孩子说明,这是别人的玩具,你如果想要玩的话,必须问对方愿不愿意给你玩,你自己有没有可以交换的玩具,让孩子逐渐意识到等价交换、尊重他人意愿的重要性。四、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发生主动抢夺行为的时候,如果劝解不能有效缓解孩子的情绪和意愿,就需要及时的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注意绝对不是打骂),可以用其他的玩具来吸引孩子,或者零食等,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后,情绪会慢慢缓和下来,这个时候,再跟孩子讲道理、做教育,效果会更好。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转移注意力的同时,最好将孩子带离冲突发生的地点,五、采用暂停或者适度惩戒的手段。所谓暂停,就是让孩子停止一切活动,将孩子带到他的房间或者一个相对安静的场所,让孩子静下来,跟孩子说,停止5分钟,什么都不做,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说,你也不能动,5分钟以后再说,或者以取消孩子的零食次数、动画片时间为惩戒的手段,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损失,逐步让孩子养成自控的能力。

5、别的小孩来抢自己孩子手里的公共玩具,你该怎么办?

这位妈妈,您好!看到您说的这件事情以后,我非常能理解你的心情,有别的孩子来抢自己孩子手上的玩具,当您和他讲道理的时候,孩子并不听,而且还哭起来,如果此时那位孩子的家长看到孩子在哭,他确实会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可能会责怪您。我来谈谈我的看法:一、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道理?有很多家长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当我和孩子讲道理的时候,他总是不听,

公共玩具谁都可以玩,这个小男孩已经没有玩这个玩具了,其他孩子是可以玩的。可是他却要去抢玩具而且还哭起来,这与人们的大脑结构有关。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脑结构,人的大脑可以分为左右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不仅在解剖学上是分离的,在功能上也非常不同。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影响我们的方式有“左脑模式”和“右脑模式”,左脑是逻辑的、语言的、线性的,主要擅长演绎推理和语言分析,而右脑是全面的、非语言的,它发送并接收信号,使我们实现沟通。

右脑关注的是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和体验,擅长处理意象、情绪和亲历式信息,简单些说,左脑是理性的,擅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右脑更加直观和感性。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尤其是3岁左右,是右脑占据主要地位,孩子的情绪不能很好的控制,左右脑的整合也不好,所以我们会看到有的孩子是不听道理的,就爱哭,哭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二、家长不必自责,从这件事情当中我们了解到,您的孩子并不是去抢那位小男孩的玩具,是在他不玩了以后,您的孩子才去玩的,因此,您的孩子没有错,您不必自责。而且您已经与孩子讲了道理,但是孩子并不听道理,一个五六岁的男孩,他的父母居然不在孩子身边,这也就无法及时的教育孩子。孩子后面哭起来了,是因为他没有满足他的要求,

人们不可能满足孩子的每个要求,特别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因此,这不是您的责任,您不需要自责,更不必让自己产生愧疚心理,三、与孩子共情孩子看的好玩的玩具都想玩,这是很正常的。他们认为他刚刚玩了的玩具就是属于他的玩具,别人不能动,这也是孩子的物权意识导致,当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很自然的哭起来。虽然孩子做的不对,想把玩具抢过去,但是,成人可以先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与他共情,

这样,孩子的感觉会好一些。共情就是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就好像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体验一样,感知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共情也不是同情,同情是面对别人的处境,指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共情是不做评判的,比如,可以这样与孩子沟通:“你也很喜欢玩这个小汽车,对吗?”“嗯!如果我喜欢的玩具现在玩不了的话,我也会很焦急。

”“你感到有点难过,是吗?”共情去认真去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感受,当他觉得他的感受被你看到了以后,他就会认为你理解了他。孩子的行为就不会那么过激了,我们成人在一起交往也是如此。有时当你很想与一个人吵架的时候,如果对方能够觉察到你的情绪,并且能够与你共情,你的心就会变得柔软下来,孩子也是一样,与孩子共情,实际上就是与他建立一种感情的连接。

当孩子与成人有了连接以后,他就不会对你有那么强烈的抵抗的情绪了,四、用启发式问题与孩子交流。孩子是不喜欢听道理的,如果总是成人在对他讲道理,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发言权,真理都在成人的手里,因此,要让孩子有说话的机会。我们可以用启发式的语言去问孩子,让他来说:“你能告诉我这是谁的玩具小汽车吗?”“想想看,你们怎样玩才可以让大家都有玩小汽车的机会呢?”用启发式的问题,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这是谁的玩具?如果他知道是公共玩具,他自己心里就已经有答案了,

既然是公共玩具,那么大家都可以玩。妹妹已经在玩了,你如果想玩就要耐心等待一下了,并且让孩子关注于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直在那里争执。五、用肢体动作来抚慰孩子,当孩子在哭的时候,有时用语言去哄孩子并没有什么作用。这时,成人可以蹲下来,用眼睛看着孩子,问问孩子能不能抱一抱他。对于一个不认识你的孩子,有的孩子会感到害怕,

但是可以多问几遍,让孩子感到你是亲近他的,对他没有恶意的,可以用拥抱来缓解孩子愤怒的情绪。如果孩子不愿意,也不勉强孩子,拥抱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拥抱一个孩子,可以让孩子在成人的怀里变得柔软起来,等他哭一会儿,他的情绪会慢慢平和下来。另外,蹲下来,用手抚摸孩子的后背,或者拉拉他的小手,都可以起到平复情绪的效果,

六、不要害怕孩子哭。哭是孩子很正常的一种情绪反应,孩子哭只是因为他自己不讲道理。您自己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因此,您不用担心孩子哭,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孩子哭,就向他妥协。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就是和善而坚定,和善是尊重孩子,只要你尊重了孩子的感受就行,尊重不等于答应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孩子想哭就让他哭一会儿,这也是一种尊重,

让孩子体验不同的情绪,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在哭,您可以把事情实事求是的对他父母解释一下,如果孩子的父母是讲道理的话,他自己很清楚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性格和脾气,是不会责怪您的。如果孩子的父母不讲道理,您也不用害怕,您没有伤害孩子,如果他认为您打了孩子,或者伤害了孩子,他也要有证据才行。

以后看到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可以报警,让警察来处理,让一个五岁的孩子单独在外面玩,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父母们不要等到发生了悲剧再来后悔,带孩子出门在外,安全是第一的,千万不能抱着侥幸心理。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行,别人的孩子我们很难去管,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您有什么问题欢迎在下方留言。我是雨后山林静,一位正面管教讲师,

6、3岁的小孩,总是喜欢抢弟弟手里的玩具,正常吗?

我认为3岁的小孩,总是喜欢抢弟弟手里的玩具是很正常的,爱抢弟弟玩具有可能是这些原因:1,对弟弟玩具的喜爱,3岁的孩子还不太会运用语言或别的方式来交流,动手抢是最简单直接的办法。2,想显示自己的力量,3岁的孩子会有一些自我意识,当他能抢到弟弟的玩具时,能显示自已的能力和力量,这种多见于小男孩,3,如果是三胎的家庭,有可能是家里大人的注意力在弟弟手上多一些,下意识的通过抢玩具的方式来博得大人的注意。

不管是哪一种,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怎么避免孩子总是抢玩具引发矛盾呢,我觉得可以从这些方面去试试,1,两个孩子买一样的玩具,这样子两个孩子都有一样的玩具就会很大程序上避免抢压的情况发生。2,教会孩子学会用玩具去跟弟弟交换,这样不仅是弟弟,就算是在外面碰到想要的玩具,也可以拿自已的玩具和别的小朋友交换。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