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让孩子们把作文发到微信群里批改,这么做对不对先不论,但我觉得不好操作,因为孩子们传作文有两种方式,都比直接交作文本麻烦。高中作文应以议论说明为主,兼之写景说明,初中作文相对于高中作文,题材更为狭窄,技法更为单一,立意相对较浅,义理考据与辞章更为不够讲究,编幅更为短小。
1、初中作文和高中作文有哪些区别?
初中作文相对于高中作文,题材更为狭窄,技法更为单一,立意相对较浅,义理考据与辞章更为不够讲究,编幅更为短小。初中作文以叙事写景为主,兼之以说明议论,高中作文应以议论说明为主,兼之写景说明。高中生的逻辑思维更加成熟,更为成年化;初中生形象思维为主,承接小学,较趋于童趣化,高中知识面进一步拓宽,认识事物的能力更趋全面、深刻。
2、老师让孩子们把作文发微信群里,这样改作文对吗?
老师让孩子们把作文发到微信群里批改,这么做对不对先不论,但我觉得不好操作,因为孩子们传作文有两种方式,都比直接交作文本麻烦,一是传图片,把写在作文本上的内容拍成图片,传到群里,看上去比交作文方便,实际上拍一张文字不变形的图片并不容易,如果字迹模糊、扭曲,反而不好辨识。而且老师批改起来极为不便,在手机上看就只能写个总评,在电脑上批改,还得使用图片编辑工具才能做到眉批、旁批、总评,若是忘了点保存则前功尽弃,
改好后发还,学生在手机上看也很不方便,不放大看不清,放大了看不到全句。打印出来看,还不如直接在作文本上批,二是传文字,要么先把作文用文字打出来,极为耗时;要么用OCR识图软件把图片中的文字识别出来,错误率很高,对学生汉字书写能力要求极高;要么用语音录入,又对普通话水平有高要求。输入之后,还要编辑格式,纠正输入谬误,
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以文字形式传到群里,没有一个多小时不能搞定,这项工作是由学生来做还是家长来做呢?让谁做都是增加负担。除了麻烦,还有其他坏处:一是给学生用手机制造了光明正大的理由,谁来监督孩子,确保他们不受手机上其他东西的诱惑以至分心旁骛呢?二是长时间盯着屏幕,受蓝光幅射,既损伤视力,又刺激脑神经,兴奋易怒不专注,还影响睡眠,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也降低了效率。查看、批改、点评都增加了步骤,而且还不易跟进,就像是一锤子买卖,写在作文本上,老师可以不断提出修改意见,可以随时找出特定学生的作文来加以指导。而在微信群里发作文,要避免刷屏造成的漏改,老师必须要为每一个学生建文件夹,注明日期、文题,下载他们传上来的图片或文档,你说工作量有多大!以前,有家长给我传过两次,央我抽空看看,差点没把我眼睛看瞎。
我不熟图片编辑软件,就一句句地敲,指出作文毛病,结果,孩子写500字,我倒写了3000多字!这种活儿,我之后坚决不答应了,拿到作文本,用红笔在纸上修改、点评,笔尖沙沙作响,纸张香味独具,多舒服!当然,如果孩子确实有些好文章,家长也不妨忙里偷闲,帮孩子整理出来,保存在电脑上,绝对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儿子小学到初中的优秀作文我都输到电脑里了,现在拿出来看,还是忍不住会心一笑,仿佛看到了他的童年、少年时光,
3、高中语文作文技巧有哪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好作文非一夕之功。高中语文作文怎样训练?除了最基本多读书多积累之外,主要是根据高考考察方向分类进行训练,一、任务驱动型作文(2015年以来最火类型)1、材料分类①回应解答类。如:请你就“老人倒地扶不扶”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②权衡选择类。如:马云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③经验交流类,
如:针对学生课业负担重这个问题,作为学生,你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2、突出特点:材料十指令性任务3、写作注意事项:①观点从材料中来;②明确任务指令,精选例证;③紧扣任务指令,一以贯之。二、寓言型材料作文(一)特点:1、材料多为寓言故事或富有哲理的事件,2、提取观点的有效区分布灵话。(前,中,后,或分散状态)3、材料与立意的关系①一材一义的对应型,
如:“守株待兔”故事可归结为“莫把偶然当必然”;②一材多义的发散型。如:“薛谭学讴”,既可批评薛谭的自满,也可赞扬老师的教育艺术;③多材一义的聚合型,多则故事指向同一道理,归纳共同之处。4、写作注意事项:①分析材料,提炼议题;②紧扣材料,就事论理;③联系现实,由此及彼,三、叙事型材料作文1、特点①材料故事性强,有浓厚的生活气息;②侧重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感悟生活;③材料空间开阔,思维发散点多。
(多对象,多角度,整体角度,N 1)2、注意事项①立意多采用因果推导法;②论证多采用联系实际法;③开篇多采用细节切入法,四、诗意型材料作文1、特点:①短小精悍②言简义丰③思维多向④情理交融。2、注意事项:①析意象②抓主旨③巧联想五、名言型材料作文1、特点:①单一名言型②多则名言型(意相近或相反)2、注意事项:①内涵外延,正反解读;②逻辑关联,选择组合;③立足前人,创新观点,
六、漫画型材料作文1、特点:①含蓄的构图,深刻的寄托,丰富的生活内容。②图画隐含信息要通过阅读、感悟、联想形成,③明确画家运用比喻、夸张、双关、讽刺等的真实意图,④画面与文字结合,整体把握,2、注意事项:①把握关键法;②领悟意旨法;③求同析异法。作文训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上面仅是蜻蜓点水,挂一漏万,请批评指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