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不让写诗,读诗还有用吗。先得弄明白考场作文为什么不让写诗,为什么古人出游写诗作文,我们现代只会拍照发视频,一、什么是套作套作,就是把别人的作文拿来,少改几个词句,就变成了自己的作文,作文考试的时候,许多考题都明确指出,该作文运用了误会法,表现了男生宽容忍让的性格。
1、考场作文不让写诗,读诗还有用吗?
问题:考场作文不让写诗,读诗还有用吗?先得弄明白考场作文为什么不让写诗?考场既声明了考的是作文,文与诗分属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用诗去代替文,显然是用驴唇对了马嘴,不倒楣才怪。除了这点,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理由呢?当然有!古代科举考试都是要考诗的,因此对诗制定了严格的艺术规范,格律诗的规矩也因此越来越严苛,什么平仄失替、孤平拗救、四声八病、起承转合、有无出韵、有无典故、对仗是否工整等等,其实也只有这样,才能有统一的评判标准,进行客观评价,
但这样一来,诗就成了呆板的应试体,严重地禁锢了思想,没有了自由发挥,应试诗因此也进入了死胡同。新时期讲究的是要思想解放,自由发挥,这种形式肯定不符合时代要求,被摒弃也是十分自然的事,那用自由诗代替行不行?肯定也不行。自由诗没有标准,也没有规范,你写四句,他作十行,你有韵,他只分行码长城,哪个好,哪个孬,怎么评判?怎么打分?一切就乱套了,
白话文经过了百年发展,早已有了较成熟的评判标准,也容易操作,更重要的是文是能致用的,只考文不考诗也是理所当然。那不考诗,读诗还有用吗?当然是有用的!诗歌是更精炼的语言,多读诗更能增强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能让你文章有更多的文采,更强的可读性,更高的感染力,何乐而不为?更为重要的是,多读诗能使人受到更多的潜移默化,让人的举止言谈更加文雅,让人的思想和灵魂得到净化,让理想和追求更加远大,
2、为什么古人出游能写诗作文,我们只会拍照发视频?
为什么古人出游写诗作文,我们现代只会拍照发视频?这就是时代特色的象征,不同的年代就有不同的朔影和时代背景,诗歌,作画,书写等都是古老遗传自今,诗歌应该是唐朝的天赋,艺术发展到了高潮,随着兴致的发展,进而,词也就随着兴起,词的概律更有易于表达者的思维魅力和情感,从诗经,楚辞,五言七绝到白话小说,文学载体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古为今用,古人的出游,走一路都留下诗词作对,到了民国时期,都以文章来表达时代内容。
3、为什么试卷的作文都要求孩子们不允许写诗或套作?
端正文风拒绝套作——写作文为什么要反对套作?作文考试的时候,许多考题都明确指出:不得抄袭、套作,一、什么是套作套作,就是把别人的作文拿来,少改几个词句,就变成了自己的作文。比如有同学写了一篇《卖豆腐的老爷爷》,大致情节是这样的:有一天早上好,街上来了一位卖豆腐的老爷爷,妈妈给了我五块钱让我去买豆腐,
我从老爷爷的手里接过豆腐往家走,不小心被绊倒了,买的一块豆腐被摔在了地上。老爷爷见到此情况,立即又切了一块豆腐免费给了我,主题思想是写老爷爷做生意讲究信誉。全文600多字,后来,这篇作文被套作成《卖豆腐的老奶奶》《卖豆腐的男青年》《卖豆腐的女青年》,除换了个人名外,其它内容和《卖豆腐的老爷爷》都完全一样。
这就叫套作,二、套作与抄袭套作与抄袭有什么区别呢?抄袭是一字不改,原封不行地抄别人的作文;套作只做部分字、词、句的改动。比如有人写了《带着感动出发》,一共写了600多字,后来有人套作成《带着感激出发》,作文中把所有的“感动”,都换成了“感激”,实际上就改了一个字,就是“动”变为“激”,其它内容都和原作一摸一样,
后来,有人又套作了一篇《带着微笑出发》,手法也是如出一辙。三、套作的危害套作,会让人养成一种投机取巧的习惯,把人家的文章改几个字,就成自己的了,省事省力。可那毕竟不是自己写的,属于一种偷懒行为,有道作文题,是写一种美德。有一名同学看到一篇《扔不掉的鞋子》,说的是爸爸有一双皮鞋破了,妈妈就给它扔了,爸爸知道以后,又从垃圾桶里捡了回来,修补了一下,又穿了一年多,最后实在穿不了了才扔掉。
主题是表现爸爸勤俭节约的美好品质,于是,这名同学就套作了一篇《扔不掉的袜子》,文中只改了一个主人公,把爸爸改成了奶奶,其它情节与原文如出一辙,纯属于套作。四、拒绝套作套作和抄袭一样,都属于一种不良的文风,都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在考试的时候发现抄袭、套作,一定要打为零分。有一次,我在批卷子的时候发现有一篇作文《一本书》内容非常熟悉,后来我一查,果然是一篇套作,
因为有一篇作文叫《一支钢笔》,说的是一名女生的钢笔丢了,发现一个男生的钢笔和自己的钢笔一摸一样。于是,她就报告了老师,在老师的逼迫下,男生只好交出了笔,后来,女生的钢笔又找到了,老师发现误会了男生,立即向他道歉。该作文运用了误会法,表现了男生宽容忍让的性格,《一本书》完全是《一支钢笔》的翻版,只不过把笔改成了书,其余内容都完全相同,纯属一篇套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