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高中语文教师,也多次担任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工作,看了最近三十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给你大致总结一下,你就明白高考改卷教师喜欢什么样子的作文了。具体例文参考几年上海广东高考优秀作文,老妪一枚,文革以前是没满分作文的,至于前些年,四川高考中曾经出现的所谓甲骨文作文,就更是不合符高考作文用规范现代汉语写作的基本要求了。
1、高考改卷老师喜欢怎样的作文?
我是高中语文教师,也多次担任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工作,看了最近三十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给你大致总结一下,你就明白高考改卷教师喜欢什么样子的作文了。首先,你也许听说过,不同的阅卷教师口味爱好不一样,对同一篇高考作文给分有差异甚至差异很大,这是事实。但是,你其实不用担心,因为高考作文阅卷是双阅卷,也就是同一篇作文由系统分发给互相不知情的两位老师打分,如果他们给分在一定差距比如5分之内,就取二人平均分作为作文的初评分,
系统还会对每位老师的阅卷时长,平均分,离散度等进行监控,把握阅卷尺度不好的老师会被要求改正,甚至被取消阅卷资格。一般说来,批阅高考作文的都是大学副教授或者中学高级教师以上职称的资深教师,他们受过多年的教育,有较高的阅读品评文章的能力,同时考场还有作文阅卷的细则,有阅卷的指导专家组,他们,都有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理念。
这些是可以公开的,第一,阅卷老师喜欢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在高考作文不限文体的情况下,有些同学的小说,记事散文,抒情散文,只要文字清通,审题无偏差,那么真情实感就成了取胜的法宝,比如某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怀想天空》,有位农村同学写自己高考前夕,父亲一大早起床去田里劳动,叮嘱儿子要好好考试,儿子在考场想念在田里劳作的父亲,回想自己跟父亲一起参加农业劳动的情景,面朝大地,怀想天空。
就凭借真情实感,得到了满分60分,各位,不信的可以在网上搜索来看一下。第二,阅卷老师喜欢有真知灼见的文章,这些年,高考作文基本倾向于议论文,很多同学忙着背各种名言,搜集各种素材,把高考作文写成了没有自己面目的“高考体”:一段排比开头,名言之后,是中心论点;三个并列的分论点,基本是名人事例的组合,再加几句不咸不淡的扣题的议论;最后,来几句好看的古诗文,发几句号召,回扣一下开头的中心论点。
这样的文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看不到考生的思考,看不到考生的真知灼见,堪称新时代的八股文。要写出有自己真知灼见的议论文,就要锻炼自己的思想,修养自己的人格,跟火热的时代保持同步,真正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文化,读点哲学,积极思考,说话讲逻辑,具体例文参考几年上海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第三,老师喜欢有气势有文采的文章,
少年文章,应该有朝气,有向上的血性,青春美文,自然有健康的文采。可以参考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文章,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要提醒的是,文采不是炫耀词汇,思想也不是故作高深,像去年的那篇高考作文《生活在树上》那种晦涩玄虚,不值得提倡,也没有多少阅卷教师会喜欢。至于前些年,四川高考中曾经出现的所谓甲骨文作文,就更是不合符高考作文用规范现代汉语写作的基本要求了,
第四,老师喜欢思路清晰,技巧熟练的文章。高考作文,不论是议论还是记叙,都要思路清晰,不要弄得太含蓄,因为高考作文阅卷是一项高强度的工作,阅卷老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繁重的阅卷任务,还要保质保量。他们势必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反复研究品味你高深含蓄的思路,于是你的文章如果太含蓄,就有明珠投暗的风险,有位阅卷专家说得好,高考作文要的是二锅头,辛辣爽口,不能搞成碧螺春,一下子评不出味道。
2、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作文已有满分出炉,今年题目为议论文“文明的韧性”和记叙文“2019的色彩”二选一,你怎么看?
回顾近几年的北京卷作文题,“新时代新青年”、“纽带”、“老腔”“英雄”等等今年果然还是跟“时代”“文明文化”有关。先来看第一道作文题“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这个题其实不难,大家先注意“韧性”的定义。“韧性”的定义在作文的材料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然后我们再把这一定义和“中华文明”结合起来,我们会发现,“中华文明的韧性”指的是中华文明柔软坚实、不易折断。
中华文明的“柔软”体现在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柔和性,中华文化不崇尚用武力去征服其他的文化族群,而寄望于通过自身的文明修养来感化他人,《论语》中的“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这种柔和。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类的理念则能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的“柔软”即体现在中华文明的这种“柔和”与“包容之中”。
然而,“柔和”与“包容”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会选择一味地退却与妥协,中华文明,更有“坚实”这一特性。“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类的名言,就能充分地证实中华文明的这种“坚实性”,正是中华文明兼具“包容性”“柔和性”和“坚实性”,所以中华文明历经千年风雨始终延绵不绝。可以说,“柔和”、“包容”和“坚实”就是中华文明“不易折断”的根本原因,
就这几个关键词,可以选择的素材太多了。例如,文天祥在五岭被俘,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然而,文天祥就是不为所动,最终慷慨就义。文天祥的不屈不挠,不正是中华文化之“坚实性”的具体表现吗?同样体现中华文化的“坚实性”的人物还有史可法、吉鸿昌等人,从中提炼出来的立意角度,诸如“民族脊梁的韧性构筑了中华文明的韧性”、“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看中华文明的韧性”。
再来看第二道作文题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因为五四运动100周年是大hit的考点,几乎每个省市的高三崽都在月考期末考摸底考中练过“时代”主题的作文,回来看题目,“不同的色彩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所以,写色彩不是重点,写色彩背后的意义才是重点,然后,题目对我们的写作范围已经规定得相当明确了。那就是“2019年”,那么接下来,我们只要去梳理2019年的意义就可以了。
2019年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作文题中已给了提示,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所以从这一个角度出发,2019年的意义可以有“青春活力的唤醒”“家国担当的重塑”“奋发图强的觉悟”等等,这些“五四运动”所赋予2019的意义,似乎都与“热血”有关,那么,你就可以赋予2019年以“红色”的主色调。因为题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所以,大家可以讲一讲五四运动中的人物故事,以及这些故事所折射出来的热血和“红色”主色调,
对于高三的考生而言,2019年更是“高考之年”“毕业之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高考之际正值炎炎夏季,透过教室的窗户,我们或许可以看到窗外蓝蓝的天空,所以,我们又可以为2019赋上“蓝色”的主色调。蓝色,也意味着我们高三学子在历经一年的艰苦奋战之后,终将迎来未来的一片蓝天!2019年对于每一个考生都是都有着不同的色彩和意义,确定一个色彩很重要,但阐述年份与颜色的关系,以及颜色背后的意义更重要,
3、高考作文可以得满分吗?
老妪一枚,文革以前是没满分作文的。1962年我们县城从有两个髙中学校并为一个,三个年级从四个增加五个班,人们生活困难,都是农家孩子,学校到64年下学期才有电灯,全班大家凑钱订一份中国青年报,没有其他信息来源,老师都是按教学大綱认真备课认真教,我们61年髙中录取比例20:1很难考的,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很多,古诗词也多,各科没有一本辅导资料,一切以书本为是,作文得益于老师对语文开拓性的讲解,那时的老师真是集中精力,谆谆教导、、、后来恢复高考,再石来电脑批卷,我们消息也不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