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许多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不会写人物语言,写出的作文,都是“哑巴作文”。“集市上有卖炉包的,卖小饼的,卖草鞋的,抽书的,摆卦的,劈头要钱的,敲牛胯骨讨饭的,卖金枪不倒药的,耍猴的,敲小锣卖麦芽糖的,吹糖人的,卖泥孩儿的,打鸳鸯板说武二郎的,卖韭菜黄瓜大蒜头的,卖刮头篦子烟袋嘴的,卖凉粉的,卖耗子药的,卖大蜜桃的,卖小孩子的”(见102页)莫言的场面描写是不是很精彩,我们写作文时,不应该学一学吗。
1、感觉孩子的嘴特能说,为什么作文却写不好?
能说的孩子为什么不会写?你的孩子嘴很能说,为什么却不会写作文呢?这是因为,说与写是有区别的。01:写作文需要确定主题,说话往往是天南海北,写作文的时候,动笔前就需要把主题定好,比如,你要写一篇尊重老师的作文,你就只能写尊重老师方面的事情,就不能说其它方面的事情,说其它方面的事,就算跑题。而平时说话唠嗑却没有这方面的严格要求,两个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说尊师也行,说爱幼也行,说孝敬父母也行,说同学友谊也行。总之,只要两个人都有兴趣,说什么都行,02:写作文需要按一定顺序,说话往往是翻来覆去。写作文要么按事情的发展过程去写,要么按照时间顺序去写,要么按照方位顺序去写,要么按照逻辑顺序去写,要么按照变化顺序去写,等等,要有层次感,而平时说话唠嗑,就没太严格的要求。
有的话翻过来说,掉过去说,说过去,再说回来,都没什么关系,03:写作文需要设计开头结尾,说话往往没有要求。作文开头结尾都很讲究,写作之前都需要设计,比如开头的方法就有很多,描写天气开头法、引用名言开头法、点名中心开头法、运用修辞开头法等等;结尾和开头一样,也有很多方法。而说话就没有那么麻烦,说聊就聊,不聊就结束,就比较随便,
04:写作文有字数规定,而说话往往比较自由。写作文,特别是考试的时候,都有字数要求,一般小学三四年级,要写三四百字;五六年级,要写五六百字;初中生,要写六七百字;高中生,要写八百多字,写不够字数要扣分,而说话,一般比较自由,说多说少,都没有字数限制。05:写作文需要会写汉字,说话则不用,写作文需要一定的语文基础,特别是要会写汉字。
2、小学生总感到作文写不出足够多的字数来该怎么办?
作文要写够字数必须学会描写——读莫言《红高粱家族》有感您说孩子写作文,总也写不够字数,应该怎么办?恰巧我正在读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看到您的提问,我想莫言能把爷爷奶奶的抗日故事,写得那么生动、具体、形象,共写了27万多字,是什么办法,让莫言写出这么多字呢?我想学会描写是非常重要的。一、莫言很善于写人物的外貌在《红高粱家族》里可以看到许多莫言对人物外貌的描写与刻画,
我们先看莫言对奶奶戴凤莲外貌的描写:“奶奶那年身高一米六0,体重六十公斤,上穿碎花洋布褂子,下穿绿色缎裤,脚脖子上扎着深红色的绸带子。由于下小雨,奶奶穿了一双用桐油浸泡过十几遍的绣花油鞋,一走克郎克郎地响,奶奶脑后垂着一根油光光的大辫子,脖子上挂着一个沉甸甸的银锁。”(见34页)莫言这段对奶奶外貌的描写,写身材、写穿戴,写得很具体,有100多个字,
作为学生,为什么写不够字数?你对人物的外貌,有过这么生动具体的描写吗?二、莫言很善于写人物的语言在《红高粱家族》这本书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莫言大段大段的,对人物语言的描写。现摘抄一段:“鬼子没来?”奶奶问,父亲说:“冷支队,狗娘养的,我们饶不了他!”“怎么回事?”奶奶问。父亲说:“擀卡饼,”“没听到打呀!”奶奶说。
父亲说:“擀卡饼,多卷鸡蛋大葱,”奶奶问:“鬼子没有来?”“余司令让擀卡饼,要你亲自送去!”奶奶说:“乡亲们,回去凑面擀卡饼吧。”(见45页)这是莫言对奶奶要为抗日游击队员做饭的一段对话的描写,我们许多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不会写人物语言,写出的作文,都是“哑巴作文”。三、莫言很善于写人物的心理莫言在《红高粱家族》里,对许多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都是非常细腻的,
在奶奶为抗日游击队员送饭不幸重弹后,莫言对奶奶的心理活动做了详细的描写:“这就是死吗?我就要死了吗?再也见不到这天、这地、这儿子、这正在带兵打仗的情人?豆官!豆官!我的儿,你来帮娘一把,你拉住娘,娘不想死,天哪!天天赐我情人,天赐我儿子”(见64页)这段心理描写,差不多有400字。写作文时,不会写心理活动的学生,可以翻开看一看,学一学莫言是怎么进行心理描写的,
四、莫言很善于人物动作描写莫言在叙述日本兵残害中国人时,有这样一段动作描写:“孙五操着刀,从罗汉大爷头顶上外翻着的伤口剥起,一刀刀窸窸窣窣发响。他剥得非常仔细,罗汉大爷的头皮褪下,露出了青紫的眼珠,露出了一棱棱的肉”(见32页)这段动作描写,表现了日本侵略者的极度的残忍,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五、莫言很善于细节描写《红高粱家族》中的细节描写到处可见:“奶奶的后槽牙缝里,夹着一粒高粱米粒大小的铁砂子,那是吃野兔肉时塞进去的,怎么抠也抠不出来,”(见54页)“一个日本兵的上半身趴在车栏杆上,头上的钢盔脱落,挂在脖子上。从他鼻子尖上流下来的黑血滴滴答答地落在钢盔里,”(见81页)“和尚吐了一口污秽的痰,挂在一茎草上,黏黏地垂着,激活了他若干丑恶的联想。
”(见96页)这些细节描写,我们学会了,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怕写不够字数吗?六、莫言很善于场面描写《红高粱家族》这本书里有许多场面描写,不管是战争场面,还是生活场面,描写得都很具体,现抄几句:“集市上有卖炉包的,卖小饼的,卖草鞋的,抽书的,摆卦的,劈头要钱的,敲牛胯骨讨饭的,卖金枪不倒药的,耍猴的,敲小锣卖麦芽糖的,吹糖人的,卖泥孩儿的,打鸳鸯板说武二郎的,卖韭菜黄瓜大蒜头的,卖刮头篦子烟袋嘴的,卖凉粉的,卖耗子药的,卖大蜜桃的,卖小孩子的”(见102页)莫言的场面描写是不是很精彩,我们写作文时,不应该学一学吗?七、莫言很善于景物描写根据情节的需要,莫言随时随地就会来一段景物描写:“太阳一竿子高了,雪白的核心外还镶着一圈浅淡的红。
河水亮晶晶,一群野鸭子从高粱上空飞来,盘旋三个圈,大部分斜刺里扑到河滩的草丛中,小部分落到河里,随着河水漂流,”(见26页)景物描写,在文章中,起到一个衬托的作用。写作文常常也会用到景物描写,莫言除了惊人的想象力之外,上述描写方法的熟练运用,也是助他写出优秀作品的原因之一。我们学生们,要想把作文写具体、写够字数,不妨学学莫言的描写方法!闫老师简介我是一名作文老师,业余时间喜欢写作,曾经发表短文300余篇;著有《新闻漫话》《闫老师教作文》《中考作文冲刺》等书,
3、孩子作文写得不好,有人说多读书就会写作文,是这样吗?
读多书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意思是想写好作文,必须要多读书,但书读得多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写好作文,道理很简单,写作是从脑子里往外掏东西,这就要求脑子里首先得有东西可掏。那么,就得往脑子里装东西,而读书是往脑子里装东西的一种很好的途径,但是,我们的脑子不是仓库,可以随时把东西装进去掏出来。
同样的一本书,两个不同的人来读,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情况:1.输入—不加工—埋葬,只读书不思考,不对读到的内容进行处理,(编码记忆、联系挂钩)那么读到的就相当于被埋葬了,因为提取不出来。就好像图书馆,馆藏书籍入馆时都要先处理一下,分类贴标签,建立索引,才能随时取用,如果没有处理的步骤,那么入馆书籍越多,越会被埋没。
2.输入—不加工—没有输入,只读书不思考,最浅层的阅读结果是没有输入。就像一批书送到图书馆门口,但大门总是不开,馆内的书籍就不会增加,我们常常形容人不用心,有句话叫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是说不过脑子。读书不过脑子,读得再多也没有用,根本没有进,3.输入—加工—等待输出。对读到的内容进行了加工,只不过加工的层次不同,或浅或深,
就会在大脑里留下或浅或深的印记。仍然以图书入馆为例,处理的时候分类更仔细,区域位置记录更具体的,要找出来就更方便;反之,只是大概笼统的记录一下大致范围,也能找到,但耗时会很长,而这时候馆藏增加,处于待借阅状态,它即将发挥作用。4.输入—加工—输出,把读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且往外掏,才是效益最大化。
图书馆的书要对公众开放,才有价值,馆藏书籍要有人借阅,才有意义。否则,光有藏书数量,没有外借,帮不到有需要的人,图书馆还有什么用呢?所以说,多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是增加库存;但不能不处理,不归置,杂乱无章的堆放在一起,想用也找不着;最关键的是要让存货产生效用,给它创造使用的机会,也就是多写,写的过程中把读的东西拿出来用。
4、作文写不好,老师说:“多让我看课外书”,真的能提高写作能力吗?
看课外书是一种积累,对提高写作能力是有帮助的,这里提一点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在模仿中创新。模仿是初学写作者必不可少的步骤,背一些文章,模仿着写文章。先模仿简单的,会写一件事、一个人、一次活动,继而写游记、参观记,写发表自己见解的议论性文章在这个学学写写的过程中,就有个模仿的问题,我们说模仿,并不是主张“生搬硬套”。
我们说的模仿,是指从某篇文章的立意得到启示,去构思自己的文章,如学习杨朔的《荔枝蜜》,文章通过赞颂蜜蜂来赞颂劳动人民,自己可以仿照此法,去写《小草颂》、《蜡烛颂》等,这样的模仿当中实际上已经有了一定成分的“创作”,有经过自己思考、创作的思维过程,有了自己的劳动。所以我们所说的模仿,就是边“仿”边“创”,“仿”中有“创”,
5、孩子上六年级,读课外书读得也多,但他总说写作文很难,怎么办?
不知道你孩子都读了一些什么书?古人云“开卷有益”;但如今的书很多已不是古人所说的“卷”,听则无益,“开”则害人。此乃一方面,另一方面,人读书非容器盛水,进多少就能倒出多少。即便是古人所说的“卷”,读完还得有个思考、反刍、消化和积淀的过程,之后再通过自己的笔把所感、所悟重新表述出来,否则书读的再多又有何用呢,
6、写作文,词儿多就是好作文吗?
很多人在写作文的时候都会采用好词好句,不断追求词语的华丽,从而提升文章质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常听老师说,要多用好的词语,或者说尽量把句子写得更优美一些,学生会误认为一篇文章只要好词好句多就是一篇好作文。因此,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大量运用好词,甚至是堆砌好词,文章中好的词语非常多,看起来也很漂亮。但仔细阅读发现问题很多,甚至病句都很多,
当然,对文章的表达就没什么好处。因此,盲目追求好词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追求好词,你还得有驾驭好词的能力,你还得把好词准确、恰当运用在每个句子中,对句子的表达,对文章的整体有帮助。好文章不是靠好词堆出来的,不同的文章对词语的要求不同,评判标准也有很多不同,评判一篇文章好坏,不能光看词语。好的词语只是一个方面,甚至好些优秀的文章根本不用华丽的词语也很优秀,
那么针对好词的用法,我们该怎么做呢?一、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一篇作文是学生写作能力的体现。这是多方面的,词语、句子、段落、结构、写法、修辞等很多方面,这些不同的方面都可能在同一篇文章中体现出来。也会在不同的文章中得到更多体现,从一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写作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掌握了多少,已经达到什么层次。
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学生的写作能力,单一用好词来丰富和提高文章质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光想着用好多好词忽略其他方面的努力,不但帮助不大,甚至还会有害,抓不住关键,抓不住重点,写出来的作文很散、啰嗦,有待学生写作能力的全方位提高。二、好词不是好作文的标准一篇文章的优劣不是好词堆砌出来的,也不是评价好作文的标准,
好词多不见得文章就好。评价文章的好坏首先要看总体构架,总体构架好,最起码也是一篇成功的文章,再看其他方面的运用,如看主题是否突出、写作方法是否合理、事例选择是否恰当、人物形象是否鲜明很多方面都是评价文章优劣的方式,至于从哪些方面评价,还得看文体。可以说,语言是评价文章优劣的方式之一,但好词绝不是评价文章优劣的唯一方式,
好词多的文章不一定是好文章。三、好词在作文中不能滥用好的词语对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一篇文章中,不能一味追求多用好词。好词多的句子,一旦用得不恰当,就不可能是好句子,当然,很多地方好词太多,都没有做到准确有效,那文章就不可能成为好文章。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经常用一些优美的形容词,大量选择一些四字成语,以增大文章的容量,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广度、深度,
但如果驾驭不好这些词语,对文章的总体把握不好,仍然起不了什么大作用。有些文章四字词语很多,甚至一句话都连续出现几个,但是,一句话的主要意思都不能表达清楚,还会出现重复啰嗦,前后矛盾的情况。可以试想,整篇文章都是这样的情况会是什么样子?偶尔出现几个,反而会给人一些新鲜感,也就是说,好词好句都不是增强文章表达效果的关键,多用不如少用,更不能滥用。
过于滥用会对写作者的能力提高没有太大帮助,因为,他不会过多考虑炼词炼句,对词语的准确性会越来越散漫,越来越苍白。四、好词不能代表写作风格一个人能写出很多好文章,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他的写作能力够强,写作风格成熟,有个性,写文章很厉害的人,往往不会大量运用更多四字成语,在一篇文章中只会偶尔出现几个。他们为了让文章的表达效果更好,力求让有限的文字表达更加丰富的意思,
他们甚至一个四字成语都不会用,往往注重一字一句的准确性,讲究字词句的准确精炼,努力做到语出惊人。这就是他们写作的一种追求,也是他们写作的风格的真实体现,也就是说,大量用好词或好句都不足以体现一个人的写作风格,这是很多写作者几乎不会采用的方式。五、好词选择要为作文服务好词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可以用,但要用得准、用的活、恰到好处,
每一句话中,在选用每一个词语时,一定要考虑是否合适,是否恰当。如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表达不准确,还不如不用,选用好词一定要做到为整篇文章服务,增强表达效果,做到词为句服务,句为段服务,段为篇服务,最终达到为整篇文章服务的目的,凡是做不到为全文服务,就干脆不用,要舍得放弃,一句话中,但凡出现一个好词,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就会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的词语才算得上好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