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争议

2020年高考第一篇满分作文出炉,这篇满分作文是位浙江考生所写,题目为《生活在树上》。怎样才能写出优秀作文甚至是满分作文呢,对将要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生活在树上》这篇满分作文毫无借鉴意义,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明明十分难懂,却能得如此高的分,自然有其得高分的原因,试做以下分析。

1、浙江2020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钢笔书法,大家怎么看?

钢笔书法是书写的主流。当今各种行行色色的笔多如牛毛,各种书写形式千奇百怪。在我国中小学生中,仍然提倡使用铅笔-钢笔写字,其目的就是要打好书写基础,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好字。不同年级进行钢笔、铅笔书法比赛,在青少年学生中展示卓越的书法才能。即使到大学,走向社会也还是丟不掉用钢笔书写习惯,现在我国高考中规定一律使用蓝黑色钢铁书写答卷。

2、浙江考生满分作文你怎么评价?

浙江考生满分作文你怎么评价?我是柳乡人,语文高级教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2020年高考第一篇满分作文出炉,这篇满分作文是位浙江考生所写,题目为《生活在树上》。但是阅卷过程中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后两位老师给出55分,经商议后最终被判为满分,虽然这篇作文被公开之后引发了网友热议,很多人意见不一,众说纷纭。

但争议归争议,吐槽归吐槽,《生活在树上》判为满分已是铁定事实,不能更改。作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怎样从满分作文中发现和学习习作的规律和方法,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毕竟明年还要迎接高考,怎样才能写出优秀作文甚至是满分作文呢?柳乡人认为:博览群书是写好作文的前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泛地涉猎古今中外名人名著,对于一个学生的知识储备、视野开阔、素材积累非常重要,

一个人看的书多了,他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写作方式都会有很大的变化。他才能娴熟地用学到的知识向人们传递自己的观点,许多网友佩服这位考生的词汇量和词语的运用能力:“嚆矢、孜孜矻矻、肯綮、振翮、滥觞、薄脊、祓魅、赋魅、一觇、玉墀、婞直”这些生僻词,你见过几个?有理解几个?我想“满分”这才是阅卷老师对这篇作文的最好的肯定和鼓励。

有人说这些词语晦涩难懂,那只能说自己少见多怪,你听不懂高雅的音乐,并不影响它是名曲。多让孩子多读书吧,别无选择,语言老道是打动教师的法宝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要想把考场作文写好,需要巧妙的构思,广泛地征引,更需要灵活地使用语言,从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上下功夫,这样的作文才能打动阅卷教师,

浙大副教授、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对《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评价非常高:“这篇作文文字的老道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具备。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文字的表达如此学术化,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因此,作为学生,除了多写多练,更要在语言组织和使用上下功夫,给人以眼前一亮、出其不意的感觉,

写作技巧是临场发挥的锦囊“一篇文章定终身”。考场作文是在气氛紧张、情绪紧张、心情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受时间、心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作为考生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简述如下:1、审清题意:明确题目所规定的写作范围与要求,弄明白文章要求写什么,有什么限制等;2、确定中心:即选择有意义、有一定思想高度的材料来写;3、写好首尾:要运用优美亮丽、引人入胜、语句锤炼的名人名言等,灵活地运用多种作文开头和结尾的方法;4、用心写作:写作时,语言要紧紧围绕中心思想,尽量不写空话、套话等。

3、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争议,你会建议你孩子或学生高考这样写作吗?

首先,我觉得这篇作文不值满分,一方面作文立意不算高远;第二方面生僻词语堆砌令文辞生涩;第三方面为什么引用的全是外国文学的人物角色,是想模糊谁的眼睛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当然不会建议我的孩子或学生在高考中这么去写作。一个翩翩少年,对生活、对未来看似有些消极,比如首段一句“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的天空?”对于一个阳光少年来说,生活在和平时代,生活在和谐的、安全的社会,为什么在写作上还要在“无垠的未来的天空”前加上“看似”二字?这不是怀疑未来的意思么?再看“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振#”,作者是有崇拜树上的男爵早期的迷茫和叛逆吗?总体来说,让人感觉不到积极向上的因素,多少有些卡尔维诺式的半消极成分,

4、为什么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明明十分难懂却得了如此高的分?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明明十分难懂,却能得如此高的分,自然有其得高分的原因,试做以下分析。首先是运气好,据浙江教学月刊社微信公众号“教学月刊”介绍,该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这彰显了高考作文阅卷的严谨与科学,高考作文都是双评,遇到双评落差大的,当然就要拿出来给作文审查组讨论。

一般在讨论的时候,大家主要还是看优点,看亮点,所以就有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点评:“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但点评专家同时也指出,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文字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

然后说这好运气其实是拼出来的。你看看这位考生,人家看过法国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人家不仅有看过,而且还有深刻的印象和独特的思考,多年前我看了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我都被卡尔维诺惊艳到了!疫情期间,我又在喜马拉雅听书里重听了一遍,真的是让人心旌摇荡,身处密林,优哉游哉。现在有学生有感而发,写出来,

我要是阅卷老师,我也会给他高分。尤其是开头的那句“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真的是于我心有戚戚焉,还有最后一句的点题,也是围绕《树上的男爵》有感而发,首尾圆合,浑然一体。还有一些在别人看来比较生僻的词语,但是语文老师是阅卷老师,应该不会生僻吧!比如“振翮”,我就想起了陶渊明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一句,我就喜欢陶渊明这种高远的追求,有超越四海的壮志,期望展翅高飞,

5、对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有人称老到且晦涩,有人称辞不配位。你咋看?

收到邀请,再返回去拜读了原文,总感文辞隐晦,特别拗口,还难懂,初读一篇总感无所适从…记得学校老师布置作文后,总要提醒:中心明确,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之类话语,我们先不去评判该文的质量,来谈谈风险方面的问题:据说,初阅卷老师才给了39分,后复卷的陈教授慧眼识真才给了满分,这不能不引起考生的注意,说明用这种晦涩文字作文说明还是有争议的。

6、2020年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是否有借鉴价值,放到各省批卷组会拿到怎样的分数?

真的不想评判这篇《生活在树上》,✍我只想说,文章是写给人看的,所以,写文章首先就要“”说人话”。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文章可以作为另类的被研究的对象,但肯定不是普罗大众阅读欣赏的材料,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摆在那里,但很多时候,作文的评判尺度是不一致的,因为评分者的审美标准不一样,这是无法统一的。✍而高考作文还无法量化到可以机器评判,于是,就有了三个人的评分不一致,超出预定误差,最终提交给评分组长做终极裁定,

于是,就有了一脚地狱一脚天堂的可能。✍这篇作文如果放在其它省份,结果难料,但绝不会是全给高分,更不会是全给满分,对将要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生活在树上》这篇满分作文毫无借鉴意义。建议学生切勿模仿,因为你不能保证一定也有这样的运气,也许有人就喜欢这样的文章,就喜欢云里雾里的貌似高深莫测。没问题,存在即合理,

7、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通报高考满分作文评卷情况,评卷组作文组组长严重违反评卷纪律,你有什么想说的?

我想谈谈看法:一、经过三人阅卷,有给35分的,有给55分的,最后陈建新给满分,一锤定音。难道因为陈建新是组长?难道该文章真值得给满分?前者印证了权力的力量,权力代表规则,权力可一锤定音,这是否符合高考阅卷评分规则?我不相信,如果是这样,还要前两个老师阅什么卷?前两位岂不成了摆设?二、陈建新利用其资源优势,办班开讲座,出书卖高价,看来陈建新发了不少财,这种行为是否符合教育部之规定有待考证,

办班明显不符,出书可以,卖高价是否经相关部门核准?三、陈建新利用高考阅卷组组长之身份大势炒作,其目的:一是提高知名度;二是借炒作以谋取利益。身份是党和人民给的,利由其个人独享,难怪现在有那么多人削尖脑袋钻权,不择手段弄权,权与利相连,权与名相随,建议:一是今后参与高考阅卷者要德才兼备,德为先。否则,则影响考试公平;二是参与高考阅卷者不能年年是同一人,特别作为阅卷组长,命题、阅卷是保密工作,包括命题人、阅卷人也得保密,

8、浙江高考生的满文作文,你觉得写得好吗?

无法读懂的文章,怎能对之评说好与不好呢?还有那篇评卷老师的点评,竟然也只是大赞其好,而通篇未见好在哪里的蛛丝马迹。若按常理,既是满分作文,应当能至少看出一丁点“好“来,点评中也能至少看出一丁点“好“来,然而并没有看出来,只能百感交集,特别是感到自己浅薄,一文不名,对于“名师“与“高徒“之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限感佩五体投地之外,决定去查询浙江高考作文题目原材料,并去借到至少文中提到的外国名家名著,以及《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大部头工具书,寻章摘句,逐字推敲,“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