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可以写成记叙文。1991年高考全国统一卷(包括北京),小作文——圆的想象(200字15分);大作文——写辩论稿“近朱者赤”与“近朱者未必赤”(500字35分),本人当年高考,语文112分,考入湖南师大,从历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包括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考场作文来看,大多数都是不限文体,有时候不让写诗歌、戏剧。
1、高考语文作文可以写记叙文吗?
要想阅读与众不同的回答,敬请关注“下水诗文”。谢谢邀请,学生在学校读书十二年,阅读和写作的文章,从体裁来看,可以说很全面,归纳起来就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三类。小学阶段,当然是学习写作简单的记叙文:从造句说话,到100字、200字直到600字,中学六年,初中三年以学习写作记叙文为主,也写说明文、议论文,一般要求不少于600字。
高中三年以学习写作议论文为主,同时要继续进行说明文、记叙文的训练,一般要求不少于800字,从历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包括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考场作文来看,大多数都是不限文体,有时候不让写诗歌、戏剧。例如,2001年高考作文,让阅读一则寓言(从略),根据要求作文: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作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再如,看图片:所以高考语文作文可以写成记叙文,下面以历年高考作文为例做简要说明:一、2001年高考话题作文(见上),就有不少考生写成记叙文:蒋昕捷的《赤兔之死》就是典型的寓言故事;《百元钞票的自述》也是寓言故事:作者借一张百元假币在市场上的流通,揭露那些失去“诚信”后的人们助纣为虐的丑恶行径,在假钞痛苦的呐喊声中,我们看到了作者那颗呼唤“诚信”的美好心灵;《一地梨花》更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作者写了“一个除了两脚泥巴,除了做生意总亏本,除了训斥我的虚荣而只有一种品质”的“父亲”,承包梨园、料理梨树、与客户签了合同、梨子却被虫咬而赔偿的故事,表现“父亲”的诚信。
二、2018年、2019年,北京市高考作文(议论文、记叙文)二选一:三、2018年全国高考作文如下图:河北考生王心仪的《感谢贫穷》,是一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记叙文,作者写实境,抒真情,感动得许多人流泪,用不着多举例。考场就是赛场,只要你不出格,不犯规,你就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是你的拿手好戏,你何乐而不为呢!,
2、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作文已有满分出炉,今年题目为议论文“文明的韧性”和记叙文“2019的色彩”二选一。你怎么看?
回顾近几年的北京卷作文题,“新时代新青年”、“纽带”、“老腔”“英雄”等等今年果然还是跟“时代”“文明文化”有关,先来看第一道作文题“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这个题其实不难,大家先注意“韧性”的定义,“韧性”的定义在作文的材料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然后我们再把这一定义和“中华文明”结合起来,我们会发现,“中华文明的韧性”指的是中华文明柔软坚实、不易折断,
中华文明的“柔软”体现在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柔和性,中华文化不崇尚用武力去征服其他的文化族群,而寄望于通过自身的文明修养来感化他人。《论语》中的“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这种柔和,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类的理念则能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的“柔软”即体现在中华文明的这种“柔和”与“包容之中”,
然而,“柔和”与“包容”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会选择一味地退却与妥协。中华文明,更有“坚实”这一特性,“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类的名言,就能充分地证实中华文明的这种“坚实性”。正是中华文明兼具“包容性”“柔和性”和“坚实性”,所以中华文明历经千年风雨始终延绵不绝,可以说,“柔和”、“包容”和“坚实”就是中华文明“不易折断”的根本原因。
就这几个关键词,可以选择的素材太多了,例如,文天祥在五岭被俘,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然而,文天祥就是不为所动,最终慷慨就义,文天祥的不屈不挠,不正是中华文化之“坚实性”的具体表现吗?同样体现中华文化的“坚实性”的人物还有史可法、吉鸿昌等人。从中提炼出来的立意角度,诸如“民族脊梁的韧性构筑了中华文明的韧性”、“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看中华文明的韧性”,
再来看第二道作文题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因为五四运动100周年是大hit的考点,几乎每个省市的高三崽都在月考期末考摸底考中练过“时代”主题的作文。回来看题目,“不同的色彩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所以,写色彩不是重点,写色彩背后的意义才是重点。然后,题目对我们的写作范围已经规定得相当明确了,那就是“2019年”。那么接下来,我们只要去梳理2019年的意义就可以了,
2019年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作文题中已给了提示,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所以从这一个角度出发,2019年的意义可以有“青春活力的唤醒”“家国担当的重塑”“奋发图强的觉悟”等等。这些“五四运动”所赋予2019的意义,似乎都与“热血”有关,那么,你就可以赋予2019年以“红色”的主色调,因为题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所以,大家可以讲一讲五四运动中的人物故事,以及这些故事所折射出来的热血和“红色”主色调。
对于高三的考生而言,2019年更是“高考之年”“毕业之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高考之际正值炎炎夏季,透过教室的窗户,我们或许可以看到窗外蓝蓝的天空。所以,我们又可以为2019赋上“蓝色”的主色调,蓝色,也意味着我们高三学子在历经一年的艰苦奋战之后,终将迎来未来的一片蓝天!2019年对于每一个考生都是都有着不同的色彩和意义,确定一个色彩很重要,但阐述年份与颜色的关系,以及颜色背后的意义更重要。
3、今年2020各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什么,有没有和疫情相关的?
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1991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卷子作文题目是什么?
1991年高考全国统一卷(包括北京),小作文——圆的想象(200字15分);大作文——写辩论稿“近朱者赤”与“近朱者未必赤”(500字35分),但湖南、云南、海南(著名的“三南”改革)1991年的高考作文是漫画命题作文——妈妈喜欢吃鱼头。本人当年高考,语文112分,考入湖南师大,说起三南改革,三年三改,堪称奇葩。
1990年10月18日,《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的通知》公布,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将过去高考的文理科分组变为文史、理工、医农和地矿四类,每类只考4门,即4类*4科,4*150=600分,文史考语文、外语、历史和政治,理工考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医农考数学、外语、生物、化学,地矿考语文、数学、外语和地理。
一时几家欢喜几家愁,很多考生为避开数学或语文欢呼,当然令人郁闷的就是英语必考,然并卵,那年的高考录取率不到20%,几经变换,三年三改,1992年9月官宣重回文理分科两类的轨道:湖南高考设置变成“3 2”模式,即理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加物理、化学,而文科考语数外加历史、政治。谨以此文,向1991和1992两年参加湖南高考的小白鼠致敬!,
5、2019高考,语文作文,你觉得哪个最难,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
试着写一写北京卷“文明的韧性”这个题目吧。“善始者众,善终者寡”,这是今年网上很火的一个金句,说出这句话的是沈巍沈先生。他所感慨的就是人们对追求美好的东西,对有益于社会文明进步的事业,缺少一份坚守和韧性,而他自己则曾经是一位善始善终的孤独的践行者。沈先生本来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但因他执着于垃圾分类处理的理念而被视作异类,终致常年流落街头,风餐露宿,衣衫褴褛,形容枯槁,貌若邋遢的流浪汉或者重度精神病患者,
就是在这样境遇之下,26年来沈先生自始至终坚持做了两件事:读书和捡拾垃圾。而且这两件事情在他身上,用世俗的标准看,又似乎找不到坚持的理由和动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我们的传统中绝大多数人的读书是非常功利的,就是为了科举成功,以获取权利、金钱和美女等。因此读书本身就好像是一块敲门砖,
科举的大门打开了,“砖”就被丢掉了。到了沈先生这里,他每天在捡拾垃圾之余而醉心于阅读,我们找不到功利的理由:不为参加考试获得某种工作或职位,不为写出某种著作做准备,不为通过阅读而改变处境但人家又确确实实手不释卷,一句话,他读书是因为喜欢,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或者说是为了抗衡现实中所遭受的苦难和屈辱看似无用到底成就了大用,26年的坚持让枯木开出了奇异的花朵。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沈先生坚持让垃圾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因此而丢掉了工作。但他颇有先贤孟子所说的“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固守信念孤独前行,他捡拾垃圾并不是为了从中谋利,相反,他总是把自己辛苦捡来的能够回收的垃圾转手给了其他拾荒者。
他执着坚持垃圾分类处理的理念,方法或有不当,但对于所认定是正确的,是有益于社会文明进步的的事情,沈先生就义无反顾地前行,不计成败利钝不管荣辱得失。最近几年,各地相继出台了垃圾分类处理政策,有的地区还把相关内容编入了中小学教材,教育部今年3月还发文称,到2020年底各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要达到10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