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小学作文为什么要分年段训练“还是问“小学作文为什么要对开头,中间部分,结尾的各段分开训练“。为此,训练孩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孩子的写话能力,也就影响作文水平,作为起步习作,(严格讲,小学生是“习作”不是“作文”)最重要的训练应该是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和冲动。
1、怎样进行一年级作文训练?
这个问题提的好!怎么认识一年的作文?一年级的看图写话,与识字的认识上的情况看看我们的认识,这是怎样进行一年级的作文解决的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决定着对事物的重视态度,我们看看现实我们对一年级的看图写话的认识情况是如何呢?识字重视度好,看图写话就不一定了,对看图写话的认识度决定着一年级的作文能力。还有一提作文就是认为是高年级的事,这样的认识不可能教好看图写话的,
2、一写作文就头疼,模仿范文得不到高分,孩子作文如何训练?
学生写作文,很多学生感到很难,感到头疼,这的确是现实。首先声明,我是教小学数学的,自95年至今,我所教的科目,主要是五六年级数学;也曾教过语文,仅仅三两年,而且是低年级,因此,题主邀请,我姑且妄言几句。第一,写作文的目的,学生为什么要写作文,写给谁看。从教学大纲看出,培养学生写作文地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把事说清,把理讲透,
说给谁听,讲给谁听?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第二,说什么,讲什么,说人或事,讲的是理。把他人不知道的人或事,告诉他们,把他人不明白的理,讲给他们听,仅此而已,第三,说得应该是人们不知道的人或事;讲的是他人不明白的理。人人都知道的人或事,没有必要说,谁也明白的理,说也无人听,这就要求,说的人或事,是独特的;讲得理,是他人不明白的理!这就是所谓的新颖。
第四,把作文写好,就得做到“五多”,即多看,多听,多读,多思,多写,多看多听,是为了收集素材,在写文章时,做到言之有物;多读就是多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多了解社会;多写就是勤练笔,做到语句流畅,表达到位,让他人一听就懂;多思,自然是寻找独特的角度,或者是深一层的道理。总之,想写好作文,就得明白写作文地目的;要想得高分,那应该做到首先不能跑题,其次要有自己独到的内容或者道理,
3、小学作文为什么要分段训练学习?
这个问题好像问得不够准确。是说“小学作文为什么要分年段训练“还是问“小学作文为什么要对开头,中间部分,结尾的各段分开训练“?我猜想大概是前面一种意思吧?分年段训练其实是遵循学生认知水平和基本的教育规律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小学生初入学,是习得语言,学习清楚表达一个意思,并有表达的欲望。所以第一学段就开排一些如“打电话””请你帮帮我”“看图写话“的练习,
这样小朋友能用“语言“这个工具表达意愿讲述见闻,而且受到文明礼貌的熏陶。如若让他长篇大论,能办到么?即便只规定他写200字,大多数学生都会厌学!到了中段,即三四年级,学生会写的字已近千,学生可基本文从字顺地进行表达。但是大多记流水帐,重点的内容讲不具体,故中段就要从细致观察入手,训练学生写好重点段,也称为“猪肚子“训练(如有兴趣,可关注我即将推出的[小学中段要抓好“猪肚子”训练])如果重点段写好了,文章的内容就充实了。
到了高段,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如何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品质;怎样多种方法表达真情实感;又鉴赏了好文章的“凤头““豹尾”;还接触了多种文章体裁,这时从读学写,对习作的要求就不仅是言从字顺写具体,还要有立意、表达方法,修辞手法运用等要求。这样看来,是不是符合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发展成阶梯型,对习作水平的提高也呈现出渐进性,
4、小学生起步作文第一次训练,让学生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这样安排训练科学吗?
个人不太赞同。我理解老师,选择这个内容初衷可能是为了给学生相对比较宽泛的表达空间,但是作为起步习作,(严格讲,小学生是“习作”不是“作文”)最重要的训练应该是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和冲动。想办法通过一个话题的讨论或是某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乐于表达,积极表达,在潜意识的训练中,明白“我笔写我口,我口抒我心。
”别“吓着”学生中国学生不是有“三怕”吗?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之所以怕写作文,是因为条条框框把学生表达的欲望堵死了。尤其是学生,初次接触习作,就给定个中心、定个主题内容,以他们仅有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岂不是茶壶里煮饺子,干着急不知道怎么吃!我最反对第一堂习作课,就给学生讲表达方法,讲文章的表达结构,
尤其是拿范文举例,第一段先写什么?后面怎么写?怎么写比较好?不看不听还好,看完范文,要么不知道怎么写,要么就是都一个套路。这样的训练结果是把学生吓着了,他会觉得原来习作这么难?有这么多要求?还没开始写,心理上就开始犯怵。激发“兴趣”最重要我代课时经常看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李吉林等老师的习作课视频或示范课教案,并且自己在实际教学中曾经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试过,效果还是不错的,
他们往往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先打开孩子们有话说的交流欲,有的是通过一幅幅简笔画的逐步呈现,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一幅幅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其出发点都是让学生不自觉地都有话说,都能说出来,交流表达中,老师在点评中潜移默化地稍加点评,多为鼓励或引导,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告诉孩子们,把你们想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习作。
没你们想得那么难,因为前期铺垫、引导得当,孩子们很快就能下笔。至于,表达是否准确、得当,那是以后慢慢习得的,习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好的经验和方法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但是作为对学生起步的第一堂习作课,我个人的观点还是倾向于以“乐于表达”为基点,至于选取的话题、内容,当然是越贴近学生体验,越有话可说越好。
5、小学一年级怎么提高作文水平?
您好!我是@暖阳鸽说教,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要提高作文水平,那么就要引导“对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和想写的话写下来”。为此,训练孩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孩子的写话能力,也就影响作文水平,施教者应该把孩子听说和读写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以说促写,不断地提高孩子说写能力。首先,施教者可以利用每篇课文的配图,结合课文指导孩子观察图画的方法,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
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能力、逻辑能力,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次,施教者还可以引领孩子规范性朗读训练,声情并茂地读通读顺课文,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让孩子先听录音示范读,再自己练习朗读;还可以边表演边说;再配上清丽的音乐,孩子就会兴趣盎然,就能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施教者及时因势利导,鼓励孩子把刚才想说的话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来代替汉字,从而提升孩子写话的兴趣。
第三,施教者让孩子耳闻目睹的具体事物,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来,也就是让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思、多说,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口头表达兴趣。比如:让孩子说出自己觉得有意义、有趣味、短小故事;讲出自己所见、所闻、收集到的好词好句,这样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丰富了孩子的课外知识,孩子的写话能力也就提升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