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穆解析中考语文作文,如何写出高立意。大语文教学观也好,传统语文教学也好,就语文教学而言,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只要抓住了“读”和“写”这两件事,就是好的语文教学,2.根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适时调整语文课堂教学,当前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新要求一、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历经三年多的修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
1、语文作文总写跑题怎么办?
你说作文“总写跑题”,你知道这个“题”是什么吗?这个“题”不仅仅指“题目”,还指“题旨”,也就是主题。要想作文不跑题,既要时时扣题目,更要处处扣主题,一、审题要严格例如,有这样一个文题《这个春天有点甜》,抓住关键词“春天”、“甜”去分析,就会知道要写春天里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曾经带给自己甜蜜的感觉和幸福的回忆。
二、主旨要明确动笔之前,一定要清楚自己想通过一些素材来表现什么思想情感,《这个春天有点甜》中的“甜”,一语双关,可以是“甜甜的味道”,也可以是“甜蜜的感受”,也可以将二者融为一体,以味道的香甜来突出体验到的幸福。这种幸福可以是亲人、老师、同学、陌生人给予的,也可以是书籍、动物、大自然给予的,三、选材要精心在把握了题目规定的写作范围和确定了想表现的主题之后,就要在自己拥有的素材中认真精选材料。
选材的三个原则是扣题、有意义、新颖,这里把扣题放在首位,就是说,与题目和主旨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即使再有意义、再新鲜也坚决不要用。四、详略要得当完成一篇文章,可能需要若干材料,这些材料与主题的关系主次不同,写作时就要注意剪裁,能有力突出主旨的材料就要详写,而与主旨关系不大但又不得不用的材料就要略写,有的可以一笔带过,这样才能使主旨更突出,更鲜明,
五、点题要到位扣题可以“明扣”,也可以“暗扣”。一般“扣题目”需要明扣,首先,开篇点题;然后,写作过程中也可以有意识的随处点一下题目;结尾收束全篇,更需要将题目放在显著位置上。“扣主旨”一般需要“暗扣”,这样文章表现的思想情感会含蓄一些,避免直白和肤浅,无论采用什么形式,整个写作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勿忘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2、中考语文作文如何写出高立意?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老穆解析中考语文作文,如何写出高立意?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主题,所谓高立意,就是立意深刻,也可以说是文章主题意蕴深远有内涵。中考语文作文,大都命题作文,分有材料命题作文和无材料命题作文两种,〖1〗有材料命题作文〖2〗无材料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立意方法有很多,根据作文题目和材料需要进行抉择。
立意方法如下:例如:作文——《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立意方法:虚实结合法一颗种子,是实,但行文倘若只写种子,必定显得“轻浮”,我们要考虑“标题”的深层含义,种子,象征着希望、理想、梦想等,种子是实,梦想是虚,虚实结合。同学们,中考作文,大都青春感悟类作文,要么成长励志类,要么情感道德类,我们若想立意深刻,可以围绕这两类进行立意。
3、请问如何应对大语文教学观下的语文教学?
大语文教学观也好,传统语文教学也好,就语文教学而言,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只要抓住了“读”和“写”这两件事,就是好的语文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连课文都不读了的语文课,能叫好语文课吗?一个游离于文本之外,不亲近语言文字,让学生信马由缰的随意发散思维,随便乱说,能叫好语文课吗?一个让多媒体画面牵住学生的双眼和思维,黑板上一个字都不写的课,能叫好语文课吗?一个连书都不读了,拼尽全力进行强化训练,能叫语文学习吗?一个把教材、练习当做语文学习唯一的载体,能叫语文学习吗?语文教师本身都不写作,强令学生写作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能叫语文学习吗?诸如此类的泛语文现象,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那么,我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复杂的,我们没办法用一两句话说明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泛语文、滥语文现象都是没有抓住“读”和“写”这两个根本。关于解读文本,我向来倡导“用心感悟,不牵强,更不强加”,但遗憾的是,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似乎都会被强行限定在教参、网络中哪些所谓专家、学者、名师既定的解读之中,而大大限制和束缚了自己和学生本身的感悟和思考空间。
不妨去研究一下那些所谓专家、学者、名师的教材的解读,你会发现,这些解读中对课文到底“该教什么”,学生到底“该学什么”表述是大而化之的,甚至是一些套话,而对文本的分析和肢解却是实实在在非常详尽的,我们习惯上用追问的方式去解读课文,一定要去追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是如何开篇,如何布局,如何结尾的?文章中一些语言有什么样的含义?等等。
当然,语文教学需要追问,需要思考,更需要品读,但这种近乎于“刨老根”的追问和分析到底有多大的必要?语文教学中,除了费尽心机搞这些“刨老根”的追问和分析,有没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我觉得是有的。那就是“读”,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意会,在读中产生情感上和思想上的共鸣,是情感深处的碰撞、交融,是对语言文字深度认知、领会和重新构建,
我们经常说,写文章是有感而发。作者都不知道自己写的文章竟然还有那么多的韵意,我们却给无中生有的弄出来一些韵意,是不是有点好笑?网络上有一则笑话:“作者说:我今拉了泡屎,你就得问作者为什么要拉这泡屎?作者拉这泡屎的意图是什么?这泡屎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能从这泡屎中学到什么?这泡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泡屎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如果你是这泡屎,你会让作者用什么方式拉出来?”尽管是一个笑话,甚至还有些粗俗,但似乎是当头一个“清醒棒”。
在省级教学能手研修班学习期间,我曾提出:“执教中,我们可以参考、借鉴别人的解读,不要过度的依赖于别人解读文本的既定限制,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独立的灵魂,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而这个价值取向一个是作者的,一个是老师解读后的,还有一个是学生的,不管是哪一个趋向,我们都不要轻易的去否定。只要有这种趋向,语文才真正会有灵魂,教学才真正会有价值,
设计教学,是要整体去解读文本,而不可以去肢解文本,或者把文本中的某一块剥离出来单个解读。现在,很多语文老师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而教,就像我们学习期间听的两节公开课,两个上课老师很可能并不清楚为什么而教,不明白课文给自己的是什么,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如果一个老师上课仅仅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仅仅是为了别人的评价或者仅仅只为了完成既定的几个程序和流程,这其实已经是对语文本身的一种伤害,那就更谈不上课堂是生命的发展场了,
”仔细思考你会发现,现在很多语文课的通病就在于,教师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用在了“怎么教”的技术性问题上。许多语文老师热衷于在课堂上搞形式,摆“姿势”,希望通过花里胡哨的形式让课堂出彩,这其实是一种虚化和泛化现象,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石壕吏》。一篇多么好的古体诗,叙事诗呀!其情感,其思想,用读、背、品去学习就够了,但老师却非得在课堂上弄一场表演的盛宴,
学生表演的效果你可以想象,但不能想象的是对这篇课文本身的伤害。评课时,我说:“我不反对学生做课本剧,但我希望是在学生熟读、背诵,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去做,而且应该放在课外,这首诗的学习贵在诵读,成也在诵读。”当时的授课老师对我的评价很不满意,但我觉得这种不满意很正常,多年前,我在市上做公开课,当时规定要使用多媒体,我执教的课文又是朱自清的《春》,按理来说在课件设计上能大做文章,但我却只设计了几个问题,并没有插入一张图片。
因为在我看来,朱自清笔下的春雨图、春花图、春草图,并不能拿网络上随便拼凑的图片胡乱替代,只有老老实的,用心用情的,引导学生去从他的语言文字中才能真正感知得到,在图文盛行的语文教学大环境下,我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是不被认可的。所以,那一年我的公开课成绩并不理想,好在,我并没有因为暂时不被认可而去改变什么,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和信仰。
记得,我在点评一位老师的作文课时讲到:“不要刻意的给学生教写作的套路,也不要刻意的用套路把学生的写作往进套,基本的,基础的,我应该教给学生,但不应该拿这些所谓的方法、技巧当秘籍,更不应该作为标准去限定学生。难道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用套路套出来的吗?难道莫言写《蛙》时常常考虑我如何开头,如何分段,如何结尾吗?难道掌握了一些所谓的套路就一定会写作了吗?就一定能写出好作品吗?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推理:今天,我们给孩子们教写作的套路,那么,我们老师自己试着用这些套路写一篇命题作文,看一看效果如何呢?”当然,我知道我的这种质疑一定不会讨好,但对于教学生写作这件事来说,这种不讨好又算得了什么呢?我认为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根本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老老实实的“读”和“写”,读得多了,写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写了,就能写了,就能写好了,
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这似乎是一个回答不了的大问题。在层出不穷的形式和潮流面前,在花团锦簇的公开课、示范课面前,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该怎么办?但我坚信,真正的好课绝不是依靠花里胡哨的形式塑造出来的,也不是依靠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包装出来的,而是在读、说、听、写语文实践中自然催生的,学习语文不是靠烦琐的分析,也不是以来大量机械化的训练,关键是要多读、多写。
离开了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所以,我们说语文教育最为重要的是给学生搭建平台,为学生铺路搭桥,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央视倡导发起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听写大会”给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我们在感叹、称赞、欣赏那些小选手们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时,更多地是不是在反思我们自己的匮乏无知?一个时期内,语文教学已经侵染上了虚化、泛化、滥化、异化的怪病,如果我们语文教师本身都还不能觉醒的话,语文教育将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未来?我想,不管语文教学朝哪个方向发展,也不管有多少流派,有多少主张,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永远都应该是“读”,
4、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会和疫情或者一线人员等题材有关吗?
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写疫情有关的人和事的可能性不大,但在其他题号中表示一下高考卷关注生活是有可能的。学生在家期间,关于疫情的人和事的报道很多,从电视上、手机上、电脑网络上学生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令人感动的也不少,如果在作文中涉及疫情相关的人和事,学生信手拈来,可能抄袭、改写、仿写、重组自己所读文章,也可能东拼西凑。
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审题立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无法判定的,纵观高考的历程,发生特别重大的事件,都未在当年的高考试卷中去设题。比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地震,都未在语文卷的作文中有所体现,但近的高考确实有不避热点,关注生活的趋势,只要不是特别热的热点,在当年的高考试卷中均有所体现,由此观之,我认为今年在除作文外的其他题号中涉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可能性极大。
5、怎么教好语文呢?
感觉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因为要教好语文牵涉的东西很多,我所理解的“教好”,是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文学素养高、学习成绩优秀,三者缺一不可。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但老师上课仅逗学生一乐,教不出好的成绩,学校不会认定老师“教好”了;学生只会答题成为考试机器,而没有发自内心的对文学的热爱,素养不高,社会不会认定老师“教好”了;学生素养高,但不迎合考试要求,得不到高分,家长不会认定老师“教好”了,
所以,“教好”语文,要求很高,很难达到。但是,毕竟教师中藏龙卧虎,佼佼者辈出,现归纳一下这些把语文“较好”的老师的共性特点,以高中教师为例,谈一下我的看法,一、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有一句说烂了的话“老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还是很有道理的,老师教学首先要传授知识,自己都不懂怎么教学生。
因此老师不但要懂得自己的专业知识,说好普通话,练好粉笔字,还有广泛涉猎,扩充视野,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容,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总之与时俱进,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二、老师要有科学的教法。谈到教学方法,有各种各样的专业术语、教学模式,但不管怎样,都离不开学生的兴趣,学生没兴趣不配合,凭你用尽手段,又能有多少效果?因此,老师要针对学生特点,精心备课,设计教学环节,斟酌教学手法,甚至连表情及肢体动作都要设计,让课堂活跃起来,不是自己唱独角戏。
还有,可以组织各类活动如演讲比赛、手抄报制作、书写大赛、诗朗诵、改编课本剧等,吸引学生参与,所以老师要多动脑筋,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三、老师要和学生有良好的互动,老师不能只管上课看作业改试卷,要多和学生交流。不但把握利用好自己的课堂,还要从课堂延伸到课下,比如经常到班里转转看看,多和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喜好;多和学生一起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拉近和学生的距离;经常面批面改学生作业或作文,进行针对性指导。
6、语文教学有哪些新主张?
谢谢邀请!我是【诗意教育】,一个从事中学语文教学30年的高级教师,对这个问题,我来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如有不对之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指正!语文教学新主张的背景我想,提问者提出语文课堂改革的新主张,大概是针对传统课堂应试教育的吧。应试教育课堂现状令人堪忧:高考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为了让学生考试得高分,教师采取题海战术,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只强调以笔试得高分的“填鸭”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口语表达或综合实践运用课程教学还美其名曰高效课堂。
这样的课堂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新时代教育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要求,语文教学的主观念、新主张随之浮出水面,当前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新要求一、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历经三年多的修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这次修订坚持了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也对原课程标准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作了补充和完善,
其中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与说明。1.“核心素养”语境下的语文课堂宗旨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引导学生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途径学习语文,发展自己,要求培养的学生要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还要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更要有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精神,这样的要求,就促使语文课堂必须进行改革,要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主,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2.根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适时调整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部分,这就要求新时代语文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场景,在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需要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要注意课堂突发事件,要正确处理好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要求教师充分备课,不仅备教参、教材,而且备自己,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生活,只有熟悉了教参教材内容,把握了知识点、重点难点,了解了学情,能做到扬长避短,才能真正把握课堂,打造高效课堂,语文课堂教学“五点”主张孙双金老师曾提出个“五点”主张,我觉得很有借鉴意义。1.起点高一点传统教学往往是零起点,忽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忽视学生的课前预习,
而现在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知识的途径多了,这样的零起点教学必然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无趣味,导致效果差。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前置,让学生课前研学,学生做好充分的研学,课堂教学的起点就自然高,学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带着感悟走进课堂,在课堂上和教师平等地对话交流,2.容量大一点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势在必行,采用群文阅读或者类文阅读,结合课内外,扩大课堂容量进行教学是一种好的办法。群文阅读,扩大容量的方法有三:一是主题阅读,围绕一个主题,教一篇带多篇,突出主题理解;二是文体阅读,围绕某一文体,教一篇带多篇,突出文体特色;三可以是写作阅读,围绕写作技法,教一篇带多篇,突出写作方法,
3.难度深一点根据现代学生预习理解和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在备课中选择合适文本,设计有思考性的问题,发扬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艺术。4.视野宽一点吕叔湘先生提倡“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的课程视野要宽泛,要关注教材文本,也要关注课外文本,要有大语文观,生活外延有多宽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辽阔。
教师的课程视野,决定了学生的课程视野,我们的语文要向四面八方打开。5.积累厚一点古人讲厚积薄发,我们也应该厚积薄发,我认为厚积的应该是语文经典,这是质的积累;我们还需要开卷有益,博览群书,这是量的积累;做到了这两方面,还需要“学愈博,则思愈广”,做好思想的积累,以上就是我的肤浅认识,朋友们有何看法呢?对于语文教学朋友们还有哪些新主张呢,请在留言区留言讨论,谢谢!我是【诗意教育】,一线语文高级教师,若您有语文方面的问题和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欢迎关注我,留言交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