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广义而论,道德属于人性的一部分,动物无此属性,道德怎么会在人性面前成就虚伪呢。整体含义为指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的观念,当然就应该守护道德中好的一面,来对人性进行限制,因为现代社会普遍理解错了道德和人性这两个概念,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上面的有些内容,与道德无关。
1、在人性与道德方面,到底我们应该守护哪一个?
人性和道德,到底要守护哪一个?那要视情况而定。人性有贪得无厌、自私、有攻击性暴虐的一面,也有分享、互助、有爱心的一面,道德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尊老爱幼、诚信、孝道、有公心等等。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愚忠、愚孝、道德绑架、多数人的错误意志凌驾于少数人之上、一些旧的恶劣的习俗(闹洞房、包办婚姻之类)等等,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上面的有些内容,与道德无关。
但是你只要进行反对,不同意他们那么做,他们就会拿道德说事,指责你不道德,当人性善的一面没能发挥作用,而是恶的一面发挥作用的时候。当然就应该守护道德中好的一面,来对人性进行限制,有必要的话,还应该让法律法规起作用。当道德中好的一面完全不见,就是一些坏的东西对人进行戕害的时候(比如包办婚姻、封建礼教中的一些东西、一些丑陋的习俗,
2、道德为何在人性面前变得虚伪?
因为现代社会普遍理解错了道德和人性这两个概念。就广义而论,道德属于人性的一部分,动物无此属性,道德怎么会在人性面前成就虚伪呢?别去查字典,我还没见过任何汉语字典或现代教科书下对过道德的定义,更别提外语或圣经了,道德不是来自超自然神灵或人为的理念如善恶观,而是来自现实无意识自然的关系如伦理。严格说道德应该是道之德,道家老子也许不是第一个发现道德的炎黄始祖,但老子应该是第一个提出道德这个概念的华夏圣人,
老子之道指的就是自然之道、常道无为,也就是说,常道就是对人无为、人与人之间几乎无关系,所谓小国寡民。人发现常道后遵循自然,自然之道随之变成了人为之德,道德,过程细节正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述,题主所谓的人性应该特指在社交生活中自私自利的言行所为,而任何社交已经超出了道家无为的范畴,理应由儒家的伦理来论述。
儒家伦理实际上来自道家道德,即有为地实施无为之道,换言之,一旦社交儒家伦理就已道德妥协,无道德可言,基于道家的绝对无为,儒家将之妥协为相对礼让,两个概念哲学本质相同不同在于社交言行的无有,所谓出世与入世的区别。也就是说,从继承道家到应用儒家,道德转型为美德,道德单元绝对而美德多元相对,以伦理细分为仁义礼智信等。
题主所指“道德”实为儒家之义,即孔子的立人、达人,白话文所谓的无私、助人为乐,可见,题主所指的“道德、人性”就是义、利或无私、自私间的矛盾,也就是古人所谓的义利之辩。两者没什么虚伪可言,因为社交从一开始就已经道德妥协、伦理中庸了,道理总是简单的,不简单的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交现实中做到过犹不及、恰到好处。
3、道德观念是怎么产生的?如果在不刻意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道德和人性,哪个更应该被尊重?
谢邀!居善地,心善渊,善与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道德经〉道德不是生来具有,主要靠父母传承,教导,一个人的品德主要是修养,有知识,明道理。不要自以为是!道德观念,是认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人伦实践!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观,主要体现在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整体含义为指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的观念。
是道德规范行为指导作用!德包括内心的情裁,或信念,用于人伦。德也含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等~!人性是生来俱有,德品,是受到外界,学习,教导,教育,对世界观人生观!所产生的!现在社会讲五讲四美!行为都要自觉遵守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公民都应自我约束!遵纪守法!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有公德!有品位,的人会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本人观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