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的时候,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作文讲评之前,对学生讲评中选出来的“范文”,对文不对人,无论是好一些的作文,还是差一些的作文,都是为提高我们班的作文水平作贡献。我对学生的作文口号是,“为写出一篇像样的作文而努力”,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要么改得“一片红”,将学生的作文改成了教师的作文;要么粗略地看一遍,再写上几句“冠冕堂皇”的尾批;更有甚者,“文不加点”,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分数。
1、能否谈谈你对教育的理解?
身为一名大学生,现在的我已经经历了教育的三个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深深的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们就常用陶行知先生的那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来教导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也渐渐明白了什么是诚实守信,勤奋进取。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是一个尽管知识渊博,但是连最基本的美好品质都缺乏的人,
2、作为一名中学老师,你对中学作文教学有什么看法?如何更好的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难,难在哪里?作为语文教师,难在作文讲评;作为学生,则难在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作文”。语文教师把全班的作文批改完之后,都会进行作文讲评,而作文讲评通常的做法是,教师首先将选出的“好作文”在课堂上念一遍,并“赞美”一番,大抵是中心突出,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结构紧凑,详略得当,说理透彻,鞭辟入里,云云,
而学生听起来云里雾里,教师讲评所用到的那些语文“术语”,学生并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而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要么改得“一片红”,将学生的作文改成了教师的作文;要么粗略地看一遍,再写上几句“冠冕堂皇”的尾批;更有甚者,“文不加点”,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分数,如此一来,写出“好作文”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的作文到底好在哪里,而更多没有写出“好作文”的学生,也不明白自己的作文到底哪里不好,该怎么修改。
在这种情况下,作文本一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只是看看分数,然后塞进抽屉里完事,可以这样说,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学校,很多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每周一篇作文,学生在作文上付出的时间,精力并不少,但是,学生虽然写了很多作文,但是,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只是听了不少“别人的”“好作文”,却并不知道那些“好作文”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他们只知道自己的作文写得不好,真的比不上老师讲评时念的那些作文,可是,到底要怎样写出“自己的”“好作文”,怎样才能将自己“不好”的作文,“变”成一篇好一些的作文,又并不了然,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头脑里并没有关于“好作文”的明确概念。
久而久之,除了极少数学生勉强维持着写作文的那点兴趣,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基本上都是应付了事,长此以往,作文便“沦为”学生的负担——心理负担,精神负担。笔者认为,从作文教学的角度说,问题的关键,仍然是作文批改,和作文讲评,对于这两个问题,笔者作过很多探索。一,关于作文批改,1,作文批改应当坚持“多就少改”的理念,这里的“就”,是“迁就”,只要学生作文中“过得去”的地方,尽量少改动,以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不能“求完美”,对于班级里2/3,甚至3/4的学生,“求完美”的作文理念,有害无益,对学生的作文改得越多,就越会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2,注重眉批。在“多就少改”的基础上,学生作文中“不好”的地方,选出比较突出的三四处(不能再多),加以修改,眉批时指出问题之所在,并提示学生,注意将修改前后的文字进行比较,使其理解“所以然”,
另外选出几处相对好一些(好一点)的地方,适当地“夸奖”几句。3,尾批尽量不说“行话”,要说得通俗一些,让学生能基本上看懂,比如,“语言很精彩”,或者“第某段材料选得不错,可惜语言显得有些干巴巴的,如果能用一些形容词,描述出人物的神态,就好了”,因为写了几处眉批,所以,尾批可以简略一些,甚至可以说,“认真看眉批”。
二,关于作文讲评,笔者的作文讲评,三十多年一直坚持对比较典型的讲评“范文”(这里说的“范文”,不局限于“好作文”,只要典型即可)做“点评”,每次作文讲评,至少“点评”两篇。过去没有电脑的时代,就是“刻钢板”,油印,后来有了电脑,就更方便了,将页面分为两栏,原文设置得宽一些,点评栏设置得窄一些。每次讲评,选出五篇“范文”,其中点评两篇,三篇不做点评,
全部印出来,学生人手一份,事先发给学生,比如语文早读的时候,或者语文晚自习的时候,让学生先阅读,对没有做点评的作文,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加以评价。在此基础上,再讲评,选出的所有“范文”,都不署学生姓名。开始的时候,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作文讲评之前,对学生说,讲评中选出来的“范文”,对文不对人,无论是好一些的作文,还是差一些的作文,都是为提高我们班的作文水平作贡献!这样的讲评方式,语文老师要多做好多工作,但是,学生特别愿意听,
我个人觉得,这样做作文讲评,内容充实,落到实处,避免了老师一念而过,学生一听而过的弊端。此外,每次作文,都会选六七个学生“面批”,并要让他们修改,而作文的修改,只能在原文的基础上修改,不能“重(chong,第三声)写”,并将修改过的作文,与原文对比,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慢慢地感悟到,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作文“好起来”,
所以,我对学生的作文口号是,“为写出一篇像样的作文而努力”!只有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好作文”,他才能写出一篇“好作文”来。此外,我一般不要求学生“当堂”交作文,从布置作文题,到最后交作文的时间,为一个星期,在最后时间之前写好作文的,可以提前“面批”,有的语文老师不理解,也有很多学生不理解,他们说,“考试的时候,哪有这么多时间!”我对他们说,“现在不是考试,是训练,是要头脑里多装点东西,不然,每次作文都是急就章,作文水平是很难真正提高的。
”另外,作文批改也可以因人而异,作文水平高一些的学生,要求可以高一些,分数也可以紧一点,而作文水平低一些的学生,褒扬他们的进步,指出问题的时候,不要面面俱到,只须指出一两处主要问题即可,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作文要求可以低一些,分数稍微宽一些,三十余年坚持这样做,的确很辛苦,但是,做得得心应手,看到学生慢慢地进步,再苦再累,也值得!。
3、如何看待现在的小学教育?
问题确实引人深思,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笔者以所处的工作环境来谈谈现在的小学教育,与各位朋友共勉。每年的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接下来中考,然后小升初的考试,学生一路学,一路考直到进入大学,由此带来的小学教育是怎样的呢?期末测试,期中测试,月测试,单元测试,而且进行各种排名,老师怎么办呢?必须尽可能保证保持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作业是一定要做的,而且要求高质量完成。
这样问题来了,每个孩子学习接收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学校的课堂作业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较为顺利完成,家庭作业呢,自觉的孩子能自己认真完成,不自觉的孩子就需要家长监督了,而家长们呢?或许忙,或许没有文化不能辅导,或许根本就没有家庭辅导学习的意识。更有甚者,还有相当部分留守儿童,或托付给祖父母,或其他亲戚帮忙照顾,
这些情况下,孩子的家庭作业又怎么可能按时按质量的完成呢?面对这种现实情况,笔者的同事们采取的是以下一些方法,小学低段一般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回家主要是读书背书;中高段的书面家庭作业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再安排读书背诵,阅读课外书,周末安排孩子动手办手抄报,从A4纸大小的开始,逐渐过渡到五六年级的八开纸手抄报;寒暑假则安排科技小制作,可以同学之间共同完成,或者有能力的家长协助完成就更好。
这样一些方法考虑了孩子的实际学习能力,减轻了不同学段孩子的负担,又减轻了家长们的负担,笔者所带的班级就是采取的这些措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坚持的过程。放慢教学的脚步,等一等学习能力稍差的孩子,笔者以为是每个老师可以做到的,现实中,为了考试,为了考高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往往采取强化训练的方式,这样,孩子们哪里会有多少学习兴趣呢?老师布置作业多,家长跟着忙得不可开交,孩子完不成会挨批评,于是,有的家长帮孩子写作业,帮忙完成各种任务,办手抄报,做小制作等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