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孩子考试总不写作文,根本原因就是不重视考试,心想。试问哪一个语文老师,尤其是高三的语文老师不讲作文,如果能够重视起来,把平时的考试当成高考认真对待,一定能写完作文,也一定能越写越有感觉,越写越好,我觉得考场作文写成议论文,是最好写的了。
1、我高三,刚刚写了一篇作文,希望大家按考试作文一样改个分数?
谢邀。手机拜读实在费眼,我给作文打分或者指导孩子训练与高考作文要求可能有别,但却是普适的。我分5个维度:中心价值观,材料丰富度,逻辑清晰度,修辞修饰度,其他(有无错别字、写字漂不漂亮、有无真情实感等),每项满分5分,总分25。文章总体文彩飞扬,举例充分(个别如李文亮医生主要是提前预警充当“吹哨人”角色而非坚持一线舍命取义举例稍为不妥),布局整体合理,层层递进有力(第三层付出感恩逻辑稍有点乱,有点硬凑辞章来论证之感),词藻丰富,稍显年轻人特有的夸张,
同时可能因为写得急,稍欠准确(如我们需要正视感恩改为学会感恩需要以诚相待,钦佩感恩改为珍惜别人的付出,付出感恩改为知恩图报是否更妥)。此外标题和文中巨鲸玄鸟比喻显得怪怪的,如果老师没有古典情怀或者理解玄幻小说之类能力,这有可能会扣分,而且认为偏题的话扣分还很厉害,还有有些错别字如项羽末路之末写成未之类的。
2、高三的孩子,考试总不写作文怎么回事?
高三的孩子考试总不写作文,根本原因就是不重视考试,心想:反正不是高考,不写作文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高考的时候我认真写就是了,孰不知,平时不认真训练,高考能写出好作文吗?如果能够重视起来,把平时的考试当成高考认真对待,一定能写完作文,也一定能越写越有感觉,越写越好。平时老师们也会讲一些写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孩子所说的“不知道怎么写”,完全是对家长的搪塞之词,完全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试问哪一个语文老师,尤其是高三的语文老师不讲作文?不讲一些作文的应试技巧?如果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写,至少可以得一个基本分——45分。75分 45分,那么孩子的语文总分就可以达到120分,120分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其实我觉得考场作文写成议论文,是最好写的了。比如今年的全国一卷:开头直接亮明观点,可以这样写:在齐桓公谋定天下的过程中管仲足智多谋,鲍叔一心为公,主动向齐桓公推举管仲,且甘居其下,隐忍退让只为齐国富强,
而齐桓公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他任人唯贤,不记旧怨,察纳雅言,正是这些品质将他从曾经流亡的公子小白成功蜕变为名震四方的春秋霸主。中间并列式的结构,来三个分论点,并举例论证:任人唯贤,是领导的风范,不记旧怨,是君子的品性。察纳雅言,是明君的修养,结尾重申观点,首尾呼应,收束全篇:从齐桓公重用管仲这一事件出发,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我们不难看出,齐桓公的称霸是必然的,任人唯贤,不记旧仇,察纳雅言者终成霸业。
3、高中生看报纸,看文学作品,还是看作文对考试作文帮助大,目前高二,全国二卷地区,主要想提分?
高中生看报纸、看文学作品、看优秀作文都有益处,关键是怎么看?怎么吸收?怎么借鉴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才是重点。现在的高考是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价值观念展示能力的综合评价,高考具有选拔功能,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很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先说阅读报刊杂志,这对拓展学生视野、是促成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生活的窗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帮助,
重点是如何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问题。阅读报刊杂志应有所侧重,重点浏览重大时政新闻,品读报刊杂志副刊杂志上短评、编者按以及报刊扉页上精美短文,阅读这些,既可以了解时事,又能借鉴模仿。短评就是精美的议论范例,这类文章中的热点词语也是作文高分的得分点,切忌精雕细刻,反对一无所获。读了就要有一点收获:如报刊杂志上文章标题拟定特色,可不可以借鉴到作文中去?阅读文学作品是高中生的必修课,教育部也有明确规定,各校都在做,
重点是如何将泛读与精读结合起来。高中生阅读时间有限,阅读量大,对相关文学作品应该采用不同方法阅读,有的文学作品只是浏览一下即可,有的作品只读重点章节即可,有的作品只看看内容简介即可。无论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都要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诸如作者简介,作品主要特色、主人公性格等,再如作品中的一些精彩语段,最好是背熟或抄录笔记本上。
阅读同龄人的优秀作文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一定要选择原生态的例文阅读,那些经过编辑老师修改加工非考场作文少读。建议先看作文题目,然后闭目思考:假如我写这个作文题目,我会怎么写,打好腹稿,拟个简要提纲,再去看看他人的作文,你就可以比较出自己的构思与他人的差距,就可以打开自己写作思路,改进自己作文时的盲点和误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