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吃苦的“边界”“吃苦教育”多年来一直是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学校教育切不可忽视劳动教育,作为有“吃苦教育”意识的家长,必须要知道吃苦、挫折、困难,这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承受能力的孩子代表的是不同的事物,二,劳动教育要因地制宜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
1、“吃苦教育”有必要吗?
也许从我们生活中,就可以找到一些缺少“吃苦教育”的孩子在成年后,不但没有给家庭带来欢乐,反而成了父母的“心头病”的例子。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退休的老人无法享受安逸的退休生活,反而终日为孩子的前途变得愁容满面,5年前的我,曾十分憧憬退休后的生活。没有工作的压力,没有职场的竞争,没有奖金的诱惑,没有职位的角逐,
每天有充裕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难道还有比这更美好的生活吗?为人父母后,我才逐渐理解,为什么有的老人终日郁郁寡欢——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他的退休生活变得惨淡不堪。01应届毕业的新员工先说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再有几天,就是我们公司旗下一个建筑公司的新员工入职满3个月,即将转正的日子了。这届新员工全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入职时一共有12个人,
由于工作的临时安排,我需要暂时负责管理这个建筑公司的运营事务。作为过来人,我非常关注这些人的表现,在此之前,我们已经4年没有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了。除去事业的需要,我也非常想看看现在的毕业生究竟是不是像旁人所说的,不能吃苦,他们加入的施工项目部负责的是一个新项目,这个项目简单来说,这是正儿八经的开荒。通往项目部所在地根本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住的是集装箱,吃喝是大锅饭。走进房间是一天停电12个小时的闷热,走出房间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最大的娱乐活动是拿手机上网,当然,很多时候因为信号弱,想流畅地看一部电影也会是奢求。2周后,我接到了7位学生的辞职信,1个月后,12个人之中只剩下3人。每位学生离职时,我都问过他们是不是会考虑转行,令我意外的是,大部分人都表示有这个想法,
我很羡慕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能够果断抉择,但是我比他们更清楚,转行意味着一切清0,他们现在拥有的骄傲,将荡然无存。而社会也会带给他们更多的磨难和难堪,他们的一切其实我也经历过,“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是这种施工生活的真实感受。更难以忍受的是,老一辈的同事大多是我们眼里的“大老粗”,令人反感,新入职的同事对我这个跨专业的本科生,也是满满的恶意。
也许是艰苦的环境,摧毁了他们的理性,放大了他们的痛苦,但无论是在工地和农民工打交道,还是坐在办公室里西装革履,需要吃的苦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你在工地风吹日晒,别人在城市里一天挤4个小时的公交和地铁,你在深夜里为前途担忧,别人也蜷缩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一瓶酒,一包烟,郁闷到天明。我甚至很确定,他们转行后,仍然会继续转行,没准转了一圈,最后还是会回到施工企业,回到令他们不屑的施工现场,
但时间成本,却在他们逃避困难的同时陡然而增。对于这些学生的离职,我并不觉得特别失望,也祝福他们在别的行业里大展宏图,只是对比了10年前的我们来说,觉得他们身体和心理的脆弱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一直认为,体力上的苦,永远不叫苦,心理上的苦,将会让你变得更强大。但一个既没有受过体力之苦,也没有受过心理之苦的毕业生,怎么让我能够放心地让他们独当一面?也许我没有劝他们留下,就是代这个社会给他们上的第一课吧,
02浮躁和懈怠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石成金《传家宝》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求和需求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上一辈的人来说,也许他们很难理解不吃苦,居然能成功。对我们来说,不吃苦,也许永远长不大,而现在有不少毕业生认为,吃苦和成功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很多毕业生,羡慕的是30岁的CEO,20岁的“创始人”,
他们愿意花一整个月的时间去欣赏成功人士人前的风光,却不愿花一个星期去深挖巨人背后的足迹。浮躁带来的是过度包装,但是作为“过来人”,可能我们都知道,20年前,最不值钱的是“经理”;10年前,最不值钱的是“总经理”;5年前,最不值钱的是“老板”;而如今最不值钱的,是“首席总监”、“联合创始人”,以及背着背包满地跑的各种“O”。
追求人前的光鲜和更好的生活,这无可厚非,有追求才是个人发展的源动力,但结果导向却让很多孩子忽略了“结果是过程的积淀”。表面看来,这只是心态的浮躁和催生的懈怠,但本质上,却是用动物的本能去行事,跟着欲望的脚步无法自拔,是刻意回避、逃避苦难的潜意识作祟,是内心否定吃苦、怕吃苦的意志体现。03上限与下限我不否认,让孩子吃苦不是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
但否定吃苦意义的孩子和家长,大多数会更青睐于投机性的机遇。而这背后,是不确定性因素在呈几何倍数的增加,所以在我的理解中,我更倾向于把追求投机性机遇解释为“不成功便成仁”。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机遇的增多,并不代表会有更多的试错机会,反而意味着失败的时间成本会变得无比高昂。机遇向孩子们和家长们展示的是未来的“高上限”,但并不会告诉他们,每一次抉择的背后,同时代表着“下限”的降低(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的消耗),
孩子发展的上限与下限其实并不像听起来这么抽象,比如“X丝”的逆袭,暴发户的陨落,这些为人津津乐道的事件,其实就是最直观的体现。那么“吃苦”的精神在孩子的上限与下限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呢?也许弗洛伊德的答案值得深思,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的“心理动力论”曾指出,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精神的三大部分。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本我”(id)与生俱来,位于孩子人格结构的最底层,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所组成。“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在婴儿阶段表现最为突出,“自我”(ego)虽然在各个学术流派的用法略有差异,但都指的是个人有主观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遵循现实原则,用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求,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并追求完善的发展,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吃苦锻炼出的自律和坚毅,对“本我”意识中的安逸,和“自我”意识中的逃避起到了压制和调节的作用,让孩子懂得节制欲望,理性客观,
吃过苦的孩子能够更客观地分析现在,判断未来,并且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下限,稳步地提升上限。通俗来说,吃过苦的孩子成熟得更早,而待在舒适区,逃避问题的孩子,会始终徘徊在“本我”和“自我”的意识圈层之中,不愿离去。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成年,但没成人”,也许偶然的机遇会让他们的上限陡然提升,但始终较低的下限却让这看似宏伟的上限变得摇摇欲坠。
04吃苦的“边界”“吃苦教育”多年来一直是个饱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讽刺物质条件的提高摧毁了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人抨击极限施压的挫折教育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有人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有人认为“制造困难”是孩子最好的“磨刀石”,尽管各种说法看似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本质上,都没有理性地看待吃苦的含义,对吃苦的“边界”界定模糊。
养尊处优固然没有好处,但盲目地施压,不断地加码,即便孩子没有在压力下出现心理障碍,也会由于“边际效应”而变得徒劳无功,边际效应(Marginalutility)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
这虽然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1850-1909)通过实验证明,人的心理同样适用。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让孩子吃苦的目的,是将他们的心理和肉体适度地拉离“舒适区”,在磨砺中提升自控能力、自制能力,培养坚毅的品格以及思考的深度。
作为有“吃苦教育”意识的家长,必须要知道吃苦、挫折、困难,这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承受能力的孩子代表的是不同的事物,对1岁的孩子来说,可能是独立行走;对5岁的孩子来说,或许是握笔写字;对10岁的孩子、15岁的孩子来说,又会是别的事物。吃苦的“边界”会随着孩子的个体差异,以及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不同形式和范围,
这看似非常抽象,但实际上界定的原则并不复杂,就是在符合客观生理规律的前提下,在他原有的基础之上,更难一点就好。所以与其费尽心思去想办法让孩子吃苦,不如去了解孩子的短板,带给他一些略有难度的挑战,05结语回到开篇所说的毕业生们,我非常认可他们的专业能力,但是客观地说,与学术能力不匹配的心理、身体承受能力,或多或少地扭曲了一个原本应该非常优秀的新生代人才。
虽然他们的一只脚已经登堂入室,但另一只却无法跨过“门槛”,无法在自己应得的平台上站得更稳,我不知道他们的未来如果不尽人意,是否会让他们的父母无法安享退休生活。但可以确定的是,你不让孩子吃的苦,这个世界会用更加残酷的方式,一点不落地“补偿”给他,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作为父母,我们当然希望孩子的考试成绩看起来足够光鲜,毕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这是硬门槛,
2、现在农村的孩子大都不吃苦,没有拼搏精神,该怎么教育?
该让她(他)尝点“挫折”。现在的孩子是父母掌上明珠,含在口中怕化了,捧在手上怕伤着,养尊处优,经不起挫折。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能全怪孩子,因为她一出生就被几个成人无微不至地关爱着,就像电影、电视剧中的皇子、皇孙一样,经常身边伴随着一群“丫头”。娇生惯养,在她的人生旅途中,父母早已把她的生活安排得妥妥贴贴,
3、如何教育小学生吃苦耐劳?
我认为,首先父母做家务时要给孩子分工,告诉他作为家里的一员,谁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家里分担家务,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主人翁意识。还要告诉孩子家庭收入情况,家庭各种开支,以及各种理财知识,培养孩子节约的习惯,还要经常带孩子远足,培养他顽强的意志,注意,远足过程一定要孩子自己完成。我认为孩子能吃苦耐劳还不行,还要有孝心,所以星期天要带孩子回爷爷奶奶家,看大人是如何亲密相处的!,
4、你希望学校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吗?希望进行哪些劳动教育的内容?
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文明,劳动创造了人类美好生活。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学校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十分必要。一,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美德的重要内容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除了爸爸妈妈,上面常有四位长辈呵护。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者居多,从小滋生的好逸恶劳的习惯,长大以后,厌恶劳动,不劳而获,个别的甚至走向赌博,偷窃的犯罪道路。
因此,学校教育切不可忽视劳动教育,要有计划有目标。要与家长密切沟通,坚持劳动教育的持久性,二,劳动教育要因地制宜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1,充分利用劳动课,班会课,活动课,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卫生扫除,植树造林,种花种草等劳动,2,组织学生去工厂,田间参加义务劳动。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劳动基地,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享受收货的喜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