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妪一枚,文革以前是没满分作文的。比如,当年我们全校1400多人参加高考,数学、化学各有1人满分,作文满分的在我们省四星中学,30余年没有出过一个,不止北京,国内其他省市每年都有爆出一些满分作文,且会引发整个社会极大的讨论,这也是为何每一篇出现的高考满分作文都能引发不小的关注。
1、如何看待2019年北京高考出现满分作文,作文满分很难?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小西是16日下午在抖音刷到这个新闻,是一段“14日北京高考评卷工作媒体开放日”的采访。和国内其他省市将高考阅卷点放在师范类大学不同,北京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数学阅卷现场设在清华大学计算机开放实验室,小西之前估算部分省市一本线时也提到过,试题难度是一方面,阅读给分同样关键,如2019年北京数学阅卷只要涵盖考察的知识点就可以得分,类似给分以往比较少见。
在采访片段中,记者们还有一个小的疑惑:2019年北京高考语文少1道主观题,增加1道客观题,但是评卷人数却增加了10人?毕竟,在我们普通人的印象中,客观题具有标准答案,相比主观题更好给分,少1道主观题后应该减少了阅卷量才对,原因和上文提到的类似,阅读题中考生答案丰富,几种观点都挺不错,评卷人增加后才能更好的“保护”这些考生的新思路。
不止北京,国内其他省市每年都有爆出一些满分作文,且会引发整个社会极大的讨论,北京2019年作文的选择具有较大的偏向,选择“文明韧性”的学生人数是“2019年的色彩”的7倍。阅卷专家的确说明记叙文、议论文等两篇作文均有满分出现,不过阅卷工作正在进行,不便于对外展示,真的是有些遗憾呢,小西虽然是工科的大学老师,但是每年也会看媒体报道的一些优质作文,那种优美的语言读起来心情愉悦,重点是弥补下自己当年高考的遗憾。
高考作文满分的难度大不大?聊回语文,作文60分,占比40%,回想起我们的语文学期,算是最早的科目之一,越往后其实越难短期提升。毕竟没有长期的阅读和积累,不谈满分,得分55分都非常困难,这也是为何每一篇出现的高考满分作文都能引发不小的关注。记得我的语文老师曾说过,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都是“有灵气”、“有灵魂”的,更多的是妙手偶得,而不是“功利性”得高分,
他告诉我们作文得高分的关键就是关注生活,学会思考。直到今天,我也觉得这句话等于没说,属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高中三年,尤其是高三,天天忙的啥一样,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就是刷题、刷题,这种生活真的没有体会而言啊。要是把这个生活写到作文里面,不是将评阅老师感动哭,就是灰暗的让人厌烦,另外,同样的一个高考作文题目,几十万考生都在写,要在这里面脱颖而出,获得满分的难度,感觉和自己考上清华一样的难度。
比如,当年我们全校1400多人参加高考,数学、化学各有1人满分,作文满分的在我们省四星中学,30余年没有出过一个,我感觉满分还是得随缘,满分得要求看着简单,但是真的很难做到。上面是小西在网上看到的2018年高考全国II卷重庆某考生得满分作文《浮尘不拂,真珠难露》,真的很唯美,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小西当时语文还算不错。
高考前多次模拟,基本在120分左右,我的作文得分是45分左右,和语文老师也交流过。他认为我作文的结构布局不是很好,语言得进一步润色,但是,当时我英语基本是90-95分(满分150分),拉低了我的总分,想冲刺个985大学,与其将重点放在语文,不如突击英语。后面情况,也许看过我问答得不少朋友都知道,高考语文90多点、英语123分,等于是“白努力”,
2、高考作文可以得满分吗?
老妪一枚,文革以前是没满分作文的。1962年我们县城从有两个髙中学校并为一个,三个年级从四个增加五个班,人们生活困难,都是农家孩子,学校到64年下学期才有电灯,全班大家凑钱订一份中国青年报,没有其他信息来源,老师都是按教学大綱认真备课认真教。我们61年髙中录取比例20:1很难考的,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很多,古诗词也多,各科没有一本辅导资料,一切以书本为是,作文得益于老师对语文开拓性的讲解,那时的老师真是集中精力,谆谆教导、、、后来恢复高考,再石来电脑批卷,我们消息也不多。
3、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争议,你会建议你孩子或学生高考这样写作吗?
首先,我觉得这篇作文不值满分,一方面作文立意不算高远;第二方面生僻词语堆砌令文辞生涩;第三方面为什么引用的全是外国文学的人物角色,是想模糊谁的眼睛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当然不会建议我的孩子或学生在高考中这么去写作。一个翩翩少年,对生活、对未来看似有些消极,比如首段一句“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的天空?”对于一个阳光少年来说,生活在和平时代,生活在和谐的、安全的社会,为什么在写作上还要在“无垠的未来的天空”前加上“看似”二字?这不是怀疑未来的意思么?再看“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振#”,作者是有崇拜树上的男爵早期的迷茫和叛逆吗?总体来说,让人感觉不到积极向上的因素,多少有些卡尔维诺式的半消极成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