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很多行为是对父母言行的模仿,冷漠、暴力、自私的家庭是不可能培养出有爱、温柔、懂得分享的孩子的。多相信科学,遵循那些科学的“自我保护指南”,别被那些蹭疫情夹带私货的“鞭炮防传染,吸烟能消毒”、兜售阴谋论的“生物战”话语所蒙蔽;多循守理性,不盲目不恐慌,服从防疫的管制安排,尽量避免成为交叉感染的一环这些都是个体应有的“价值自觉”。
1、作文征文,抗疫情的作文怎么写?
今年犹如当年的非典防治战,这场敌人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战争,所挑战的不只是医疗机构,也是对全民共同体,乃至每个人的考验。不少时候,碰到灾难等突发状事故,但就关联度而言,恐怕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人传人”的传染病疫情,能让我们更真切的感受到——“我们都是防疫人”,钟南山院士就建议,“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
此类忠告和防控应对,需要每个人的配合,也必然会或多或少影响到不少人一时的便利、打乱原有的春节计划,像一些人原本约好的同学、亲友聚会,可能就得注意场合乃至取消,甚至一些商业行为也难免受影响。必须承认,不少防控工作,尤其是涉及管控、监测、检查等,都是以削减民众的便利程度、牺牲局部利益为前提的,其中一些或可通过构建合理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共担,但有一些可能注定需要个体的承担,这是必须接受的事实,也是非常时期的不得已而为之。
本质上,这次疫情也是对民众科学素养与公民精神的“拉练”,多相信科学,遵循那些科学的“自我保护指南”,别被那些蹭疫情夹带私货的“鞭炮防传染,吸烟能消毒”、兜售阴谋论的“生物战”话语所蒙蔽;多循守理性,不盲目不恐慌,服从防疫的管制安排,尽量避免成为交叉感染的一环这些都是个体应有的“价值自觉”。当无数的个体能真正依据科学精神、秉持公民素养,合理调整防疫期的个体行为,全社会战胜疫情的砝码就大一些,成本就更低一些,最终带来的公共利益增量,也将回馈给每个人更多的安全感,
病毒所挑战的是整个社会的应对系统。这个应对系统里面,没有人可以例外,目前病毒的传播和疫情发展,仍有诸多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不管是个体还是相关部门、机构,在应对上多一些“打提前量”和冗余准备,少一些盲目乐观和侥幸,多一些配合、公开,少一些自行其是,这样人们的从容就多一份,战胜病毒也能愈发可期,说到底,就是科学精神和公民素养越充沛,越能给战胜疫情增加砝码。
2、你是如何对孩子进行共情的?
共情(EMPATHY)力,或译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的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比较自私、冷漠,不懂得分享,不懂得关心体谅别人,这就是缺乏共情力的表现。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共情力呢?我认为父母要做好榜样,对孩子正确地引导,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孩子的很多行为是对父母言行的模仿,冷漠、暴力、自私的家庭是不可能培养出有爱、温柔、懂得分享的孩子的,所以,父母的共情力影响着孩子的共情力。父母应该怎样做呢?会对孩子表达自己的爱,很多家长也许认为: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我还不够爱ta吗?还不够,你还要把你的爱表达出来,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展示出温柔体贴的一面。
例如孩子心情不好,我们就伸开双臂温柔地抱抱ta;当孩子取得成功的时候我们大声地肯定ta,分享孩子的快乐,让孩子打小生活在有爱的家庭中,ta才懂得爱别人。对人对物有爱心,善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看到别人有困难,我们家长赶紧伸出援助之手;看到街上流浪的动物,我们喂它们食物。我们的善良和爱心自然而然地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打小的耳濡目染强过干巴巴的说教很多倍。有同情心,对他人的不幸遭遇可以感同身受,并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例如陪孩子看书的时候面对他人的痛苦遭遇会说:“看ta多可怜呀!真是太不幸了!”让孩子从小就具有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的能力,对孩子的言行正确地引导。孩子因为年龄低,是非观念不强,家长要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正面的激励。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帮助了别人,或者懂得分享和友爱,这时家长要正面激励:“做得非常好,你真棒!”或者面对弱势群体可以问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好呢?”引发孩子的同情心,二、耐心地沟通。有时面对孩子做出了伤害别人的行为,不要马上大声地斥责,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护短,这时我们要做的是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引导。
案例:孩子把同学头用石子砸破了,先要问清楚孩子这样做的原因,这时孩子不会那么紧张,会把真实的想法告诉你。那么再问ta同学头破了疼不疼啊?这时正是培养孩子感同身受的能力,得到孩子肯定的回答之后再问他下来该怎么解决这件事呢?就这样一步步地耐心引导,让孩子知道自己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并且应该承担责任。三、正确的区分,
共情不等同于无底线的妥协和退让,也不等于对别人的错误包容和认同。共情是感受别人理解别人的能力,前提是那个人的言行是对的,是值得肯定的,错的言行应付出代价,例如:一个犯了错或者犯了罪的人受到了惩罚,那么这个时候是不值得同情和怜悯的,要让孩子分清是非和对错。不滥用同情和怜悯,结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孩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