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篇作文紧扣老师的眼睛写,最终把老师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开始的时候,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作文讲评之前,对学生讲评中选出来的“范文”,对文不对人,无论是好一些的作文,还是差一些的作文,都是为提高我们班的作文水平作贡献,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只是从正反两方面以习作为例,指导写作方法,改正作文中的常见问题,提高写作能力。
1、写关于老师话题的作文如何不落俗套?
关于学生写老师的作文经常写不好,多数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都是大同小异。没有太多变化,没有新意,很多学生要么写老师如何关心他的学习,教学方式有多好;生病了老师又怎么送他去医院。把老师写成了父母,父母做的事都让老师干了。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很难找到几篇令人惊喜的作文,这样的作文充其量就算个合格。为什么学生写老师都写成一个样呢?针对这一情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写,
1.写出老师的与众不同每个老师都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无论是长相、说话、做事都是千差万别的,学生之所以写成一个样,原因就是平时不注意观察老师。写作文的时候也不想一下老师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有个学生写老师,他抓住老师的穿着打扮写,也就是外貌描写。他没有从头写到脚,而是仅仅抓住老师的眼睛写,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老师的眼神是什么样的;当学生做错了事,老师的眼神是什么样的;当一个学生无助时,需要老师的帮助时,老师的眼神又是什么样的。
整篇作文紧扣老师的眼睛写,最终把老师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2.注意材料的组织很多学生写老师,在材料的组织与选择上也很随便,他们没有考虑好,哪个材料对作文有用,而且效果很好。往往写得一般化,形成一个共同的面孔,小学六年级苏教版有一篇文章写刘老师身残志坚,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作者抓住刘老师双腿残疾,在黑板上写字他是如何做到的;和学生一起放风筝他有是如何做到的,
通过两个事例,表现了刘老师身残志坚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表达刘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思想,也是一种细节描写,刘老师的形象呼之欲出。再加上有效的语言辅助,充分把刘老师的形象展示出来,学生喜欢刘老师也就顺理成章的事了。另外,同样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刘绍棠写的《师恩难忘》,作者没有用更多华丽的语言言,选择老师每天上课都要给他们讲故事,甚至把上课的内容变成故事,
久而久之,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他们也听了上千个故事。从而让他深深喜欢语文课,爱上了文学,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充分表现了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和对老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这些都是平常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一些学生就看不到,也想不到,恰好,这些材料就是最能表达文章主题,塑造老师形象最好的材料。比起老师送自己去医院要好很多,
3.语言选择要恰当很多学生在写老师时,语言的选择上往往追求华丽的语言。也许学生会想到华丽的语言,表现老师会更好,虽然,妙语连珠对作文会增色不少,用得过多,并不见得就好。但写老师其实不然,越是平实的语言越能表现老师的形象,如果有能表现学生个性的语言更好。一些修辞手法可以采用,但不要过于苛求和注重,采用实实在在的语言更能表现老师的形象。
4.用心写作回归自然写老师的作文往往不需要有多高明的写作技巧,很多学生往往带有一种感激之情写老师。他们更希望采用最好的写作技巧,想把老师写得更完美和更伟大,但是事与愿违,华丽的语言如果学生驾驭得不好,往往会成为病句,这样的语言不但对文章没有好处,反而让文章失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发自内心,一切从内心出发,
2、老师的作文评讲课,会给学生们播下文学的“种子”吗?
如果文学的种子就是将来成为文学家的话,这个光评讲是不可能的。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只是从正反两方面以习作为例,指导写作方法,改正作文中的常见问题,提高写作能力,这只是学会书面的正确表达,通顺能把话说清楚明白。这是学生走入社会的必要技能,作文课正如美术课一样并非都成为画家,音乐课并非都让当学生成为音乐家,作文评讲深也并非让学生成为文学家。
高尔基十八岁以前从没上过学更没听过什么作文评讲课,但他通过自己的生存经历写成了《我的大学》等三部曲知名小说,学生能不能成为作家的种子,主要看他爱不爱好作文,喜不喜欢写作。没有这个兴趣无论怎样评讲作文,他都不可能是作家种子,培养并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再成为作家种子必须从以下入手:第一,老师在指导习作时要念自己模仿儿童口气写的一篇作文,这叫下水作文,为学生示范,让师生拉近距离,萌发写的兴趣。
3、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让你记忆最深刻的老师是谁?
我记忆最深的是小学一位老师,她是我班级同学的本家的人,所以那位同学很受她疼爱。这令我很羡慕,在学校里,有个老师姐姐特别疼自己,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所以,我特别羡慕同学,也特别深刻那次同学在大课间,被姐姐叫过去摸了摸额头,然后就送她回家了。后来知道,是因为同学发烧了,可是那时候太小,竟然都不知道发烧是怎么回事,她还在那里和我们玩的正欢,
4、作为一名中学老师,你对中学作文教学有什么看法?如何更好的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难,难在哪里?作为语文教师,难在作文讲评;作为学生,则难在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作文”。语文教师把全班的作文批改完之后,都会进行作文讲评,而作文讲评通常的做法是,教师首先将选出的“好作文”在课堂上念一遍,并“赞美”一番,大抵是中心突出,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结构紧凑,详略得当,说理透彻,鞭辟入里,云云,
而学生听起来云里雾里,教师讲评所用到的那些语文“术语”,学生并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而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要么改得“一片红”,将学生的作文改成了教师的作文;要么粗略地看一遍,再写上几句“冠冕堂皇”的尾批;更有甚者,“文不加点”,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分数,如此一来,写出“好作文”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的作文到底好在哪里,而更多没有写出“好作文”的学生,也不明白自己的作文到底哪里不好,该怎么修改。
在这种情况下,作文本一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只是看看分数,然后塞进抽屉里完事,可以这样说,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学校,很多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每周一篇作文,学生在作文上付出的时间,精力并不少,但是,学生虽然写了很多作文,但是,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只是听了不少“别人的”“好作文”,却并不知道那些“好作文”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他们只知道自己的作文写得不好,真的比不上老师讲评时念的那些作文,可是,到底要怎样写出“自己的”“好作文”,怎样才能将自己“不好”的作文,“变”成一篇好一些的作文,又并不了然,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头脑里并没有关于“好作文”的明确概念。
久而久之,除了极少数学生勉强维持着写作文的那点兴趣,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基本上都是应付了事,长此以往,作文便“沦为”学生的负担——心理负担,精神负担。笔者认为,从作文教学的角度说,问题的关键,仍然是作文批改,和作文讲评,对于这两个问题,笔者作过很多探索。一,关于作文批改,1,作文批改应当坚持“多就少改”的理念,这里的“就”,是“迁就”,只要学生作文中“过得去”的地方,尽量少改动,以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不能“求完美”,对于班级里2/3,甚至3/4的学生,“求完美”的作文理念,有害无益,对学生的作文改得越多,就越会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2,注重眉批。在“多就少改”的基础上,学生作文中“不好”的地方,选出比较突出的三四处(不能再多),加以修改,眉批时指出问题之所在,并提示学生,注意将修改前后的文字进行比较,使其理解“所以然”,
另外选出几处相对好一些(好一点)的地方,适当地“夸奖”几句。3,尾批尽量不说“行话”,要说得通俗一些,让学生能基本上看懂,比如,“语言很精彩”,或者“第某段材料选得不错,可惜语言显得有些干巴巴的,如果能用一些形容词,描述出人物的神态,就好了”,因为写了几处眉批,所以,尾批可以简略一些,甚至可以说,“认真看眉批”。
二,关于作文讲评,笔者的作文讲评,三十多年一直坚持对比较典型的讲评“范文”(这里说的“范文”,不局限于“好作文”,只要典型即可)做“点评”,每次作文讲评,至少“点评”两篇。过去没有电脑的时代,就是“刻钢板”,油印,后来有了电脑,就更方便了,将页面分为两栏,原文设置得宽一些,点评栏设置得窄一些。每次讲评,选出五篇“范文”,其中点评两篇,三篇不做点评,
全部印出来,学生人手一份,事先发给学生,比如语文早读的时候,或者语文晚自习的时候,让学生先阅读,对没有做点评的作文,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加以评价。在此基础上,再讲评,选出的所有“范文”,都不署学生姓名。开始的时候,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作文讲评之前,对学生说,讲评中选出来的“范文”,对文不对人,无论是好一些的作文,还是差一些的作文,都是为提高我们班的作文水平作贡献!这样的讲评方式,语文老师要多做好多工作,但是,学生特别愿意听,
我个人觉得,这样做作文讲评,内容充实,落到实处,避免了老师一念而过,学生一听而过的弊端。此外,每次作文,都会选六七个学生“面批”,并要让他们修改,而作文的修改,只能在原文的基础上修改,不能“重(chong,第三声)写”,并将修改过的作文,与原文对比,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慢慢地感悟到,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作文“好起来”,
所以,我对学生的作文口号是,“为写出一篇像样的作文而努力”!只有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好作文”,他才能写出一篇“好作文”来。此外,我一般不要求学生“当堂”交作文,从布置作文题,到最后交作文的时间,为一个星期,在最后时间之前写好作文的,可以提前“面批”,有的语文老师不理解,也有很多学生不理解,他们说,“考试的时候,哪有这么多时间!”我对他们说,“现在不是考试,是训练,是要头脑里多装点东西,不然,每次作文都是急就章,作文水平是很难真正提高的。
”另外,作文批改也可以因人而异,作文水平高一些的学生,要求可以高一些,分数也可以紧一点,而作文水平低一些的学生,褒扬他们的进步,指出问题的时候,不要面面俱到,只须指出一两处主要问题即可,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作文要求可以低一些,分数稍微宽一些,三十余年坚持这样做,的确很辛苦,但是,做得得心应手,看到学生慢慢地进步,再苦再累,也值得!。
5、如何看待2020年的第一篇神论文:论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统一?
关于学术不端的话题,在2019年似乎成了一个很常见的话题,如用大白话说是嫖窃,文绉绉一点叫抄袭,但是这都没有将学术论文推向“神论文”的高度,相比2020年曝光这篇名为徐中民所写的论文,显然还算得上低级了。且看什么样的论文能称得上是神论文,近距离揭开这篇论文的神秘面纱,最近,一篇7年前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的论文意外引发舆论关注,并且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笑料,而热议之焦点恰在于,作者徐中民在论述生态经济学的过程中,列举了导师夫妇的事例,进而阐述“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
明眼人自然能洞察作者的用意,用极致的溜须拍马伎俩,哄得导师眉开眼笑,一篇极期严肃的学术论文,里面夹杂着和论文主题毫不相干的东西,就这样也能堂而皇之发表,当时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其发表观点和看法,这倒是成了奇事,选择性失明诞生了,请各位看看这篇神论文引言中的部分内容,不知道你是否特别钦佩徐中文拍马屁的精神。
“人如其名,我的导师程国栋,上海人,胸怀博大,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已20年,‘移山造海’的成果丰富,实乃国之栋梁,望之可让人顿生一种崇高感,我的师娘张幼芬,宁波人,雍容华贵,仪态大方,性格温柔体贴,近处让人能感到春草的芬芳,优美感四溢。圆满的人生不只是诗中的字眼,也有生活中的写真,导师和师娘的人生就堪称圆满,
因此,这里首先探讨了美和道的问题,然后以导师和师娘的事例为例,阐述了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接着,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带普适性的人的发展之路。”徐中民在论文引言中写道,程国栋院士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冻土研究,是中国和国际冻土学界所公认的著名冻土学家。2013年程国栋院士组建上海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任院长,积极推动城市发展研究,
2018年出任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名誉院长。程院士今天看到学生徐中民的神论文成了热搜焦点,不知道脸上是否有羞愧之情啊,从一幅图片中去进一步了解徐中民学术思想的“造诣”,真让人感觉贻笑大方。当你看到上面这幅图时,是否感觉很可笑?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组合啊,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网络上查重,保证查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哪有人会有这个神思路——想让论文过审,拍,拼命拍导师的马屁,如果说光拍导师不够,那再好好拍师娘。
不对,师娘是不能拍的,只能用哄,拍导师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导师只要说这篇论文合格,其他参与评审的教授们还愿意说“NO”吗?大家都是学术圈里混饭吃的,睁一只闭一只眼过去就行了。结束语:神论文所引发的轰动效应,恐怕会激发很多人的灵感,去学术期刊库里查料去,相信还会有更多闻所未闻的论文更见奇葩,你也别不信,如果你有电子邮箱,肯定会时不时会收到一些邮件,主题是邀请你发表论文,只要你愿意花钱。
6、告诉我什么叫老师?
“老师”即:老师是学生对教师的尊称,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还有就是年辈最尊的学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有关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互动,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所写的《师说》一文中有精辟的论术,该文不长,文笔优美,简洁流畅。韩愈所写这篇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不尊师重教,不重视求师学习的不良风气,提出了为什么要求师求什么人为师的问题,
他明确地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关键就在于是否善于向人学习。同时论证了不论贵贱长少,只要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就可以拜他为师,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精当见解。历史的发展虽然不会重复,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今天的人们对老师多有诟病的时候,看看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代先贤们是怎么说的?韩愈在《师说》一文的首句讲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是市场社会,师者不遵师道,学生也不尊师长的教育之恩。怪谁呢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囯,从老师的祖师爷孔子开始至今也有两千七百多年,教育事业是前进了还是倒退了?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反正无论是从街谈巷议,还是从网络上都有不同的反映,最后不得不强调的是,师有责任,学生、家长和社会都难独善其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