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大作文如何积累材料,大作文和小作文有什么区别

大作文和小作文是相对概念,主要区别是字数。2019年国考申论没有写大作文是最大的话题,也是考生最开心事情,这出乎意料之外,一部分死练大作文、背诵大作文素材、上培训机构背写作题型模板的考生,估计影响比较大,但没考大作文,也让备考不足的考生有了一定的机会。

1、大作文和小作文有什么区别?

大作文和小作文是相对概念,主要区别是字数。大作文,对小学生来说,多是指四五百字及以上的作文;对初中生来说,一般是指五六百字及以上的作文,小作文(现在有些人称作“微作文”),对小学生来说,一般是几十百把字的作文;对初中生来说,一般是150—200字左右的作文。字数多少、篇幅长短对文章的有些方面影响不大,比如语言一样要准确、形象;比如,各种文体的主要写法、写作顺序等,大、小作文同理同源,

2、申论大作文如何积累材料?

公务员考试,选拔的不是最优秀的人,而是最适合做政府工作的人。最合适,怎么讲?就是思维方式,言谈举止最像公务员的,公考笔试中,得申论者得天下。申论考察的就是思维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水哥录制这套资料让9889考上了公务员,那套视频上岸率那么高的原因,如何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像公务员,有一个便捷路径一直被忽视,那就是关注政府官方网站!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有官网,尤其以省、市、县的官网信息量最大,最有用。

看政府官网,一般着重看四个方面内容:第一:看工作动态工作动态,反应的是某个城市、某个部门的主要工作,看这个,可以帮助你快速了解该部门平常做的事情。一篇工作动态,就是一篇申论材料,只需快速阅读,快速的了解材料说的事情,时间长了,锻炼自己的快读能力。对于认准了想报考某些部门,而又对该部门不熟悉的朋友,与其在网上瞎问,不如仔细看看该部门的官网,自己搜集信息,

第二:看政府文件政府官网中有很多文件,其中大部分是干部任免文件和政策文件。特别是政策文件,包括通知、实施方案、行动计划、行动纲要等,只看文件名就能知道该文件的主题,重点选择感兴趣的、对写申论有帮助的文件看。如某市官网上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一看就知道是关于促进就业的,该文件的发文部门是市人保局,里面详细的写了如何加强的措施,非常实际,有效果,

读这样一篇文件,胜过读一本三流作者编写的辅导书。试问,编写辅导书的,有几个是公务员,而草拟文件的,都是公务员,是经过反复讨论,专家论证,领导审定的。操作性、实践性强的很,看文件,不是说要背措施方法,而是要久而久之的熏染自己的行文风格、同化思维方式。第三:看互动交流很多政府官网都有互动交流版块,主要看回复,

特别是关于某些棘手、热点问题的答复。申论考试中,不只一次考过给网友回复,给记者回信,做这类题,就可以从这个官网模块学。学开头结尾,学行文风格,学格式,学答复问题的思路,学不急不躁有条不紊的回答问题,学如何有理有据有节,第四:看领导讲话政府官网上挂出的领导讲话,多是主要政府或某部门的主要领导讲话,都是经过修改的,富有逻辑性、针对性、建设性。

领导讲话多是针对热点问题、重点工作,看领导讲话,学习讲话中的用词,起承转合,首尾呼应,突出主题。公考中,给出一个情景或问题,模拟领导讲话,这样的试题也很多,常看领导讲话,熏陶熏陶,答题时,自然有感觉。顺便说一下,在面试时,面试官中肯定有一个你报考部门的领导,如果你经常看该部门的官网,对这个部门有一定的了解,回答问题时,举个该部门实际工作的例子,或是引用某领导的讲话,这些都是亮点和加分项,至少说明你做了一些针对性的功课,这不比背万能答题模板强么,

3、国考申论为什么取消大作文?

2020年国考刚刚落幕,行测难度适中,但申论却让大家耳目一新,把之前考了多少年的大作文替换为一个大公文。这一转变不仅仅是考试形式的变化,其中的深意我们每个考生要去了解,总结公务员考试考试思路,方便我们接下来省考的备考,第一,更加聚焦于基层实践。往年的大作文更多的是对一个话题热点的讨论,作文思路根据材料可策论也可议论,但整体是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议论文,

我们发现大多数考生因为备考思路的固化,对于现象和观点,大多数从一个很高的站位去思考问题,可公务员考试招的是干事的工作人员,不是招顶层设计的管理者。所以说,通过大作文到大公文的转变更加强调公务员考试基层实践的重要性,第二,写作能力的务实化。上岸之后,你会发现,申论里对你帮助最大的就是公文写作,除法检等业务单位的大多数岗位,新进单位的年轻干事,每天要一直写公文,改公文,虽然现实中的公文和考试的公文不一样,难度也大,但是考试的公文是我们完成日常公务写作的基础,

大作文向大公文的转变可以让考生更加重视公文写作和日常应用。第三,更加明确考生身份定位,公务员考试,七八成的岗位是基层岗位,考生上岸后也只是基层工作人员,基层工作人员的角色就是要更多的解决实际问题,多实干,不空谈。考生之前备考申论,都是背模版,背套路,尤其大作文写的花里胡哨,可实际细看缺是不接地气,尤其对策不具体不合理,

4、申论大作文论点如何论证?

我来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个题目~我们来说一下权威论证权威论证是由来源的权威性与可靠性来决定可信度的论证。由于现代社会分工日趋复杂,我们在许多领域中都必须依赖专家的意见,这使权威论证的使用无法避免,权威论证的推论过程是:由于权威人士在某个领域中的专业背景与训练,因此他们所发表的可以用来提升主张的可信度。权威论证在人际辩论与正式辩论中都相当常见,

许多正式辩论会将担任证人的人依背景区分为“专家”与“非专家”,并赋予专家证人的证词更高的可信度。例如在法庭辩论中,专家证人(鉴定人)被允许发表意见,如“我认为他是典型的精神分裂者”,但非专家证人则只能报告观察事实,如“我看见他的说话方式与正常的他不一样”,而在议事辩论中,也经常举办“公听会”听取专家对案件的意见。

5、国考申论最后一题推荐材料写成了大作文怎么办?

你好,我是【教育再遇】,很高兴能回答你问题,2019年国考申论没有写大作文是最大的话题,也是考生最开心事情,这出乎意料之外,一部分死练大作文、背诵大作文素材、上培训机构背写作题型模板的考生,估计影响比较大,但没考大作文,也让备考不足的考生有了一定的机会。按照我的理解,推荐材料的格式是公文写作的格式,大作文也可以应用公文写作格式的,你申论的回答是不是有公文格式的样子,你可以回忆一下,

在申论考试中,申论为主观型题型,一般没有严格的格式要求,但如果出现了写作格式要求,而考生又出现格式错误的话,一般情况下是扣5-10分,考官再根据你写作的内容与材料对比评分。国考已经完满结束,文章格式写错了谁也没有办法,现在唯一的希望是,你在文章的结构中,与题目要求能扯上一定的关系,在评卷考官的眼中有一定的亮点的地方,多少也会有分值的,至于能评多少分,我不是考官,我给不了你答案,

你现在能做的:1、评估自己前面四题的分析题,70分的分值能得到多少分。2、总分100分的申论,你按最坏的打算,你只有70的总分,你在材料推荐题写错了格式,别的考生同样也会这个错误,当然指望所有人都错了那是不现实的,你准备不足,别的考生因背诵大作文题型而花费的时间更多,所以这里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3、该考的已经考了,放宽心去面对就是了,这次考不过,你还有下次机会,2020年的省考就快开始了,国考不过,省考也是机会啊,在这段时间内多练习几种题型的写作结构,增强自己的知识面才是重要的,结束语:不要因这一次的国考出现意外而否定自己,也不要太过于忧心,结果已经不是你能控制,现在做起,备考2020年的省考才是眼下的重点。

6、请问申论大作文论点和论据怎么写?有时候找出论点,但是论据不知道怎么写?

首先:分论点的书写有例证法和理证法两大方法,但是很多考生往往在知道例子的情况下不会很好的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要么长篇大论与议论文脱节,要么词不达意,例子与自己的分论点相差千里,下面中公教育专家用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延展分论点例证的写法来为大家进行一下讲解。分论点 过度 举例 分析 总结观点如:清正廉洁是好干部良好作风之基,

(要理解自己的分论点的含义,否则就会论证与分论点不符。)清正廉洁是好干部良好作风之基也就是说,干部要想做好,风清气正,廉洁奉公时他做事的基础,要体现出基础的作用,(要将分论点和论证连接在一起。连接不能生硬,自然引入为最好,这种以例证为主的分论点其实连接分析可以简单一些。若你的例子较多,有古今,有中外就可以说,

古往今来或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若想与众不同一些,可以将分论点的解释与后面分析的进行结合。)以清廉奉公为自己的基础与底线的干部,正是我们优良作风的榜样践行者,如......;(要找到合适的事例,古往今来都可是我们参考的对象。这个时候要注意,反面例子也可以更深层的论证,同时人们耳熟能详,广为人知的例子,千万切忌长篇大论,用一两句话概述即可。

如:)古有海瑞两袖清风,千古扬名,为吏之典范;却也有和珅贪赃,臭名千里,世代流传;今有大梨树毛丰美,不拿群众丝毫,为民致富;却更有马超群,小官巨贪,震撼全国,这样例子既精简又丰富;(要充分分析这些人与分论点之间的进一步联系。)这些干部形象的清廉作风的基石作用,海瑞、毛丰美其清廉使其在官位上委以重任,百姓群众拥护不已;和珅、马超群丰功伟绩也很多,但因其贪腐巨款丰功被人抛之脑后;(要对以上论证进行总结,回扣分论点。

)所以说,清廉是为官之道不可缺少的底线,它更是作为好干部的基底,所以在这个分论点的例证之上加以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一个分论点便会完整的体现出来其次,论据,顾名思义,论证观点的依据。论据如何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长达七千字材料的“富矿”,另一个则是考生肚子里的“墨水”,也叫材料之外的论据,可能有同学会有疑惑,难道申论文章改写材料不就完了么?非也,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近年国考文章题干要求部分往往出现“参考但是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何意?论点源自材料,论据要适当超越材料,所以,材料之内、材料之外,二者要兼顾。先说材料内论据,无外乎包括三种,案例、数据、观点。而这三种材料的改写方法不尽相同,一、案例型材料。包括普遍的现象和具体的案例,按照性质划分又可以分为正例和反例,那么,如果我们按照论据的数量划分,无外乎包括三类:1、一个例子的加工。

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案例的扩充,即按照“主体 处境 做法 结果”的方法书写案例,比如:2016国考副省大作文:学礼,能够弘扬民族精神。艺术领域中,不乏讲礼明礼之人,当前,在艺术创作中悄然刮起了“中国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着眼于“中国元素”与“中国符号”,黎明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处境】黎明【主体】并非单纯炫技,而是着墨于中国式的“礼”,以中国精神彰显出作品的内涵气质,

从长城到奥利匹斯山,这一路的蜿蜒曲折,恰如其分地凸显出现代中国的自尊与主体精神。【做法】而“礼”,不仅为黎明作品注入了灵魂,也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光辉四射,更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国民的大国意识,【结果】可见,学礼,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在要求,有利于留住传统的东西,民族的根脉。2、两个例子的加工,核心在于案例的对比,通过对照烘托出分论点的正确性。

那么正例 反例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比如:以人为本,让城市规划有温度。H县修建广场,执意求大,却忽视人的诉求,晴天无遮阳之处,雪天无行路之道,导致民怨载道,流于面子工程,相反,扬州坚持以人为本,在保护人脉的基础上,改善公共设施,修缮房屋,顺应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正反对比】相比之下,不难发现,城市之所以带来幸福生活,是因为城市规划凸显了人性,在居民的权益保障上下足了功夫,

此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则是城市的规划者厚植“潜绩”的政绩观念,用一张张“民生成绩单”为城市生活升温。【回扣分析】因此,城市规划要把民生摆在首位,在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各方面,注入人性温度,3、多个例子的加工。核心在于案例的排比,通过排比式罗列凸显出分论点的正确性,此方法的核心在于找准排比句式,此外,案例的缩写也是重中之重。

比如:2016年副省学礼,方能彰显中国范儿,学礼守礼,是民族形象的一张名片,有利于彰显大国风范。我们不曾忘记,卢克索神庙上“某某到此一游“的中文印记,它是如此的刺眼;我们不曾忘记,泰国寺庙内,同胞罔顾宗教信仰,穿鞋徜徉而入的亵渎之举,它是如此的轻薄;我们不曾忘记,法国教堂里,国人仪容不整、肆意拍照的低劣行径,它是如此的另类作为堂堂礼仪之邦的子民,在海外的表现令人忧心忡忡,种种“失礼”之举,让国民素质的短板暴露无遗,这与我国日益崛起的大国形象极不匹配,更难以传递出“遵德守礼、友好睦邻”的中国范儿,

可见,彰显中国形象,离不开学礼明礼。案例搞定了,那么数据或者观点怎么办呢?其实大家把握一个原则即可,“用自己的话去讲材料的内容”,好吧,是不是很抽象?其实,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句子缩写,词汇替换,语序颠倒等”,举个例子:2014国考副省材料原文:生活幸福指数略有下降和下降很多的占36%;快乐正悄然离一些人远去,焦虑已渐渐占据某些现代人的心理,

改写:放慢生活节奏,让生活慢下来,有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不可否认,当前心理焦虑逐渐成为困扰很多人的问题,人们快乐远去、幸福感不断下降,原则上来讲,材料之内和材料之外的论据在加工方法上并无它别,只不过材料外论据需要大家解放思想,核心要求“贴切、新颖”,所以,热点、典故、警句、政策等等,但凡符合要求,都可纳为己用。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