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作文的文采和深度,有文化和有文采的有什么区别

有文采的人一定要有文化,没有厚实的基础谈文采,就成无水之源。作文的文采首先表现在语言表达上,作文的文采和深度,是作文的两个方面,文采侧重于语言表达和运用表现手法布局谋篇上;深度侧重于主题思想,只有通过仔细的观察、揣摩,写出来的文章才是生动的、真实的、有感染力的。

1、有文化和有文采的有什么区别?

我来班门弄斧献丑了。我认为文化是表示学习的层面,和对知识的识程度,通常都是书读的多,懂得的多,掌握的多,属于博学多才的人,即文化人,文采,是代表对文化知识的运用和发挥过程中的风格和水平。有文化的人,尽管满腹经纶,一肚墨水,不一定就能发挥,代表不了有文采,有文采的人一定要有文化,没有厚实的基础谈文采,就成无水之源。

2、有哪些看上去很有文采的词或句子可以在作文中使用?

1、你的青春是一枝潇洒的红荷,唱着一支鲜嫩鲜嫩的恋歌,你的深湖般的眼神便爬满了你绿叶的脉络。2、你是春日的风,温情又柔和,忽然间吹到了我的怀中,把我的心儿也吹动,3、你递给我深情的目光,那是没有开放的花苞,在我起伏的胸膛上幽幽地吐出芬芳。4、你的明眸里,荡漾着春风和秋雨,蕴含着隽永的诗意和优美的韵律,

5、片片金黄,花香满地。喜悦的世界总是:你十我=欢乐无比,6、我钦佩那兀立在海边的岩石,它勇敢地迎接海浪的冲刷。朋友,你就是那岩石,几经生活浪潮的击打,始终如此坦然,如此挺拔!7、从你身上,我感受到力的庄重,闻到创业者身上泥土的气息,看到了人生惊人生的创造力,8、你平凡,但不平庸;你大胆,但不大意;你谦让,但不迁就;你勇敢,但不横蛮。

你那优良的品格,无一不是我的楷模,9、太阳无语,却放射着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着巍峨;蓝天无语,却表露出深远。朋友,你勤于做而寡于言,这正显示着你的平凡、你的广博、你的独具的品格、你特有的风度,10、你的生命是一团火,发着火和热;你的生命是常流的水,奔流不息11、小河岸边,枝摇影飘;庭院深处,嫩绿含娇,剪一束春光相赠,愿你常笑。

12、朋友,我们应当永远保持欢乐的心情,在众多喧嚣的音响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主旋律,13、让成功永远陪伴你,让失败永远远离你,让幸福永远跟着你,让痛苦永远绕开你。14、友谊是纽带,联结年轻而滚烫的心;友谊是彩虹,折射青春熠熠的色彩;友谊是食粮,提供生的力量和勇气,15、获得幸福的秘诀,并不在为追求快乐而竭尽全力,而是在竭尽全力之中寻到快乐。

16、老师啊,您是辛勤的园丁,您的生命——因耕耘而芬芳,因开拓而闪亮,因奉献而充实。17、他浓黑的眉毛像山鹰展翅,高挑的眉梢向下一压,从深眼窝里射出两道刺入骨髓的寒光,18、母亲的驼背哟,是摇篮,哺育我们成长;是拱桥,引导我们走出山沟;是篷船,渡我们到达彼此间岸;是劲弓,把我们射向远方。19、夜,冷冰冰的,阵阵寒意向我袭来,我用双手抱住双肩,但是我却抱住了这夜的寂静,这夜的孤独,

3、如何提高作文的文采和深度?

我给你与众不同的回答,欢迎光临“温馨❤语”。作文的文采和深度,是作文的两个方面,文采侧重于语言表达和运用表现手法布局谋篇上;深度侧重于主题思想,下面做简要说明。一、作文的文采,1.语言表达。作文的文采首先表现在语言表达上,从修辞的角度看,使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借代、引用等修辞手法,能够增添作文的文采;从选择句式的角度来看,可以使用整句,也可以使用使用散句,也可以骈散结合,比较高一点的层次,可以追求韵律美,把语言诗化。

2.运用表现手法布局谋篇,记叙文可以运用对比、衬托、悬念、巧合、误会、抑扬等等来增添作文的文采。议论文在注意安排开头结尾的同时,需要注意中间段落的层次结构安排,不管并列还是递进,都要有条不紊,二、作文的深度。这里说的“深度”,是就文章的主题而言的,深刻是对文章主题比较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首先应该是立意深远,见解深刻,说理透彻,

就是说作文所阐述的思想、所表达的观点,能够揭示事情或问题的本质,能够揭示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使人受到启发,受到感动,受到教育。1.记叙文的主题要做到有深度,一般要做到以下三点:(1)舍大取小,以小见大,要从平常的、简单的、琐碎的生活小事中发现丰富深刻的内涵,表现大主题。写人的文章,以小人物显大精神;记事的文章,写小事件寓大道理,

(2)用心感悟,表达真情。只有仔细观察生活,洞察美好人情,才能捕捉到生活折射的哲理,(3)议论抒情,深化主旨。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要有简明的抒情议论,让主题得以升华,写人的文章,可以揭示人物性格,赞美人物的品质;记事的文章,要揭示事件的意义。2.议论性文章要想深刻,一般要做到两点:(1)议论深入,见解独到,

生活中的有些材料看似平常,却包含着深刻的意义或道理,关键是我们要去发现,要善于发现,深入开拓。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2)具体分析,揭示原因。分析具体事例,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观点才具有启发性,不管是作文的文采,还是深度,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平时必须勤于积累,认真思考,善于提炼。

4、怎么样?写作有文采,有内容?

文采是对语言的把握,内容是对现实的反思,后者大于前者,优学优考策略认为文章的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1、言之有物,书写真实的感情,实事求是,避免空洞无物的抒情,文章的故事可以虚构,但情感必须是真实的。而且表达也要随着文体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记叙文,就要写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感受,议论文就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写作要积累素材,要到社会中去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要待在书房里胡乱想象。2、仔细观察周围生活,抓住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细节,抓事物的特点、本质,只有通过仔细的观察、揣摩,写出来的文章才是生动的、真实的、有感染力的。打动人的作品往往是对细节的极致描写,通过研究经典作品中对于细节的描写,学会对细节的把握和描写,

3、写好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有启发意义的。一片好文章,在真挚的语言背后,总有其精神思想作支撑,文章也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定的想法和感情。文章是使人向善的,好的文章要有指导意义,最不济也要引起读者的共鸣,4、花一些时间去读经典作品,从经典中汲取营养,从经典学习写作。读经典是学习写作最稳健的方法,

通过学习经典,学习大家是怎么处理人物关系、细节情感、性格表达等的。而且经典作品都会有超时代的思想,这点更需要研究,总之,写好文章要从社会中汲取营养,积累素材。当然,如果还有哪些问题,欢迎和我交流,联系方式见下,学有方法,考有技巧,优学优考策略致力于将学与考的最优结合。更多原创学法类文章,欢迎在公众号优学优考策略中阅读,

5、你读过最有文采的高考作文是哪个?

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是这么多年高考作文中少有的精品力作。赤兔之死蒋昕捷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

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义,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不负君之志也。”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

‘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的,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勇武,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

’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所闻,果真如此。”赤兔马泣曰:“吾常闻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何面目见天下苍生?”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这篇文章的作者——蒋昕捷,是南京13中2001年的一名理科考生,他从小的就非常喜欢看《三国演义》。据蒋昕捷后来接受采访讲,他看到高考作文题目后,顿时灵感突现,根据《三国演义》中赤兔马最初跟随吕布,之后又跟着关羽,最后病死在马忠手里的情节,写下了这篇作文,

阅卷老师被这样的一篇精彩文章所震撼,再三斟酌之后,给出了满分。蒋昕捷也凭此一夜成名,成了各大高校的争抢对象,尽管他高考成绩只有527分,最后被南京师范大学破格录取,作者想象奇特,故事构思巧妙,文章立意高远,利用对话精准阐释了“诚信”这一题旨。整散相间的古白话与故t事完美结合,语言运用纯熟老道,文采飞扬,

6、怎么能够提升文采,之前也没怎么写过文章,有啥技巧或者书籍推荐吗?谢谢?

今时是知识的天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知识买单去成就、塑造自己。“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理在现代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一时间,“读书帮”、“写作课社团群”、“拆书帮”等等以读书、学习、写作为主题的媒体如潮水般涌动而来。在大潮的冲击下,更有很多人都有了一个愿望,就是做一名作家或写手,把知识转化为变现能力,然而,作家也好、写手也罢,乍手空拳,激情冲动就可以成就“作家梦”吗?不行,你需要帮助。

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写作课导师艾丽斯.马蒂森的著作《写作课》就是这样一本教我们如何创作的书,这本书通过巧妙的解读多部经典作品,解决了“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问题。为我们的创作提出中肯实用的意见和建议,是一部诚意十足的写作实践手册。文学创作对作家的要求作者艾丽斯在《写作课》中对作家的基本素质做了阐述,

一部成功的作品是一个作家综合素质的体现。而想要成为一个做作家,首先需要有清晰的思路,以便在创作时中明确那些地方需要改进,又有哪些地方值得保留,要想写出好作品必须有所追求,要最大限度的关注描写对象本身。因此作家至少具备深刻的观察力,客观展现细节的能力,有所保留的叙述能力,最好能再写点反讽,才能有效的传达抽象情感,

作家还要具备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快速切换的素质。过于感性自由挥洒固然会使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力,但却容易结构散乱、主题凌乱;理性写作会使作品合理规范,过于理性又会使作品缺乏生命力,所以作家需要创作的自由,但也需要理性控制,二者缺一不可。一、风筝与线(虚构与常识的关系)(一)保持写自传的习惯小说,尤其是虚构小说,人物是虚构的,但描写却要十足逼真,这是一件困难的事,

因此,很多作者都有写自传的“奇怪习惯”。写自传的目的是营造出一种身在其中的真实感,而不是写作本身,要让自己活在虚幻中,按照小说里的描述去生活,(二)恰到好处的白日梦写作需要臆测、直觉和想象,纪实作品尤其如此。对于小说家来说,他们不必为现实生活所约束,可以凭空创造人物和事件,然而,叙述的第一要义(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是落脚在客观世界。

也就是说,不仅描写内在状态,还要将它具象化,即在客观世界为内在状态找到对应的事物,因此,除了大量阅读,了解自己生长的地方和这片土地上承载的历史也是很必要的。(三)自由写作,但别忽略常识艾丽斯说“作家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尽管它们既不浪漫也没有文学性,”意识世界既有强烈的情感,又有普遍常识,只有使这对矛盾体和谐共生,才能写出值得玩味的故事。

真实的情感是前提,而常识则将其更好的呈现,作家要在放任和控制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要象风筝随风起舞,那根线也要顺势而动,需要时放一放,必要时收一收,线既不能阻碍风筝高飞,又不能让它飞得过高,最终消失于天际。二、让人物行动起来(如何塑造人物)作者艾丽斯认为必须让人物行动起来,故事才会丰满而有趣,如果仅描述人物的感觉(即心理活动)就无法充分利用小说的叙事优势吸引读者。

相反,以呼应内部的外部事件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则趣味无穷,因为作家需要构思许多情紧急事件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或冲突,那么如何让人物行动起来呢?(一)想象作家离不开想象力,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它。以现实生活为蓝本进行小说创作并没有错,但是大量的创作如果全都依托于现实生活,会使作者显得胆怯和保守,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创作,为某个亲友换个名字,在创作中带入他的样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发挥想象力为人物设置一些细节,让他从现实中的人物原型里抽离出来,看起来不再想像你的某个亲属。

不要忘记,我们此时刻画的是小说里的角色,而不是该角色的人物原型,毛姆说:“多年前,我写了本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素材取自法国知名画家高更的生平,我凭着对他粗浅的了解,动用小说家的特权,虚构不少桥段来描写笔下人物。”亮与六便士》曾风靡世界,那个主角斯科特里兰至今让我难忘,而这是作者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塑造的人物,不是那个人物原型高更,

(二)灵感我们都知道,文学创作离不开灵感,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某些情感波动,而这正是创作的灵感来源。我们都希望创作的灵感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但灵感却不是天生的,更不是随时需要就能灵机一动抓住就是。事实上经过一些练习,我们可以随时捕捉到灵感,1、如何寻找灵感(1)重点在于从现实世界中搜寻那些产生客观影响的事件,而不是那些仅仅改变了主观感受的事件。

(2)通过任意练习活跃思维,例如:新闻报道中提到的事,翻开字典第一眼看到的词,无意中听到的一句话。(3)还是不行就走出书房,去没人认识的地方独处一会儿,随心所欲乱写一气,把脑海中闪过的念头全部记下来,或者欣赏油画、雕塑,听一场音乐会,看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或者在不太能碰见熟人又人流密集的地方盯着过往的人,直到目标人物出现,当然得是创作者眼中有特色的人物,

(4)如果不想外出就自行想象两个从楼里走出来的人,然后对他们的情况展开想像、自问自答。(5)也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寻找题材和目标,不妨抛弃理性,率性而为,让自己习惯捕捉流动的思想和情感。习惯于观察身边的人或事,从中选取最具吸引力的一个作为写作目标,作家其实就应该像孩子那样天马行空胡思乱想背心比这样的想像专门留出一块儿空间静等创意到来。

(6)如果上述方法均宣告无效就无所事事的坐一阵子吧,想象力有时会憋出来的,记住想象力终归会有所贡献。比如一个场景、人物和故事的发生地,你可以以此作为一部小说的起点,再添加其他元素,逐渐令其丰满成型。如同蜘蛛结网成一个点连接到另一个点直至形成一张大网这样一来他就能悬浮在半空而不至跌落,2、灵感来了怎么办灵感降临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聆听和感受,以足够的耐心去玩味品鉴,聚精会神地捕捉闪现的念头,看看这些念头是否让自己感到震撼或是惶恐。

当灵感来的时候,我们会把零散的想法记录在笔记本儿、电脑文件夹甚至是纸巾上,其实,这里的“想法”可以是灵感也可以是无意中听见或看到的事情、某个声音、一段记忆、别人的经历或是无厘头的点子。我们称其为创作原点a,接下来再由a到b,再逐步推进到c和d这个方法适用于所有虚构文学的创作,(三)戏剧化的运用艾丽斯说“麻烦和冲突才是故事的灵魂”。

这里所说的“麻烦和冲突”就是戏剧化元素,所谓“戏剧化”就是指普通的琐事好像是被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了像戏剧一样的夸张效果的过程。小说中,有了戏剧化的元素,才会好看,也才能吸引读者,1、制造麻烦小说中有麻烦才好看,困难重重更棒,这样的情节更加富有戏剧性。一部小说里的人物一定得发生了什么并引发了某些悬念才能吸引读者读下去(有可能发生但并未真正发生的事情也同样有效),

你说你开心但开心只是一种内在情绪,仅凭情绪是无法支撑起一个完整的故事的。作家需要具备“虐待才智”,人物不断犯险,经历沧桑,故事才好看,让人误深陷困境,还不够得引发一定后果才好。就如同我们平时看电视剧,剧情正渐入佳境时时男主或女主就一定会生一场大病(甚至是不治之症)或经历各种变故,总之要多惨就有多惨,我们看完会骂,但这是看过角色的经历之后的共鸣或者说感受。

若没有这些情节又会觉得故事寡淡无味,还会骂这剧一无是处,没看头,创作亦是如此。2、戏剧化要有,别太过戏剧化要有,但并不意味着离谱,要适可而止,构思困境时别太夸张,要能激发人物做出反应,但不至于让生活停摆。不要忘记,在小说中设置困境是为了激发出人物最真实的特质,增加可读性,而不仅仅是将他们推入绝境,3、合理运用巧合合理运用巧合不仅有助于故事情节发展,还有助于呈现主题,呈现作者想带给读者的宽慰和愉悦。

毋庸置疑,现实生活中的巧合是令人愉快的,小说中适度的巧合读起来赏心悦目,但太刻意的巧合不仅会拉低整体格调,还会使小说显得不合情理。那么怎样合理运用巧合呢?(1)不能依靠巧合来化解难题,甚至改变故事走向,否则会显得不可信,换句话说,巧合不是一个故事的根本,而是增加魅力提供线索的增量。(2)先发制人,以巧合作为故事的开头,继而引发之后的情节,

这样一来巧合就显得很自然。(3)创建群体,由于群体中的成员关系太过紧密复杂,巧合便在所难免。(4)巧合要不着痕迹,(5)故事设置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将巧合融入滑稽的场景中,以淡化离奇性。(四)成为别人这是一个“叙事角度”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叙事者就是作家本人。可是在现实中叙事者与作家的真实经历又是不一样的,

毕竟现实生活中没有小说那么戏剧化。此时,作家就应该忘却自我,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放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叙事者,增强代入感,仔细全面地审视他们的生活。不要给想象力施加压力和限制,将自己想象成任何人,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叙事者,而在此之前都应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客观世界。弱势群体,比如其他种群或者不同性取向、不同种族的人物甚至一个职业女性的叙事尤其困难,

此时作者必须克服保护欲,并抱以平常心从普通人性上进行构思,而不仅仅聚焦于他们的特殊性而不忍或不敢将他们和悲剧结局联系起来。应该忠于故事和人物,让他们像普通人一样闯大祸,甚至悲剧收场,文学创作有时需要有大无畏的精神。毛姆的小说《人性的枷锁》中,主人公菲利普先天残疾已经很不幸(典型的弱势人群),理应从小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呵护,

但叙事者(作者)仍让他在八岁时父母相继去世,被伯父收养,在学校遭受同学的嘲讽侮辱,更在此后的人生路上一路遭遇希望破灭、朋友情人的背叛、食不果腹露宿街头等等一系列灾难。阅读过程中我也一度不明白,作者何以如此狠心,将这么多的坎坷加诸一个先天残疾的可怜人身上,可是结尾部分我豁然开朗,原来这一切的磨难都帮助菲利普在最终认清生命的意义并摆脱了人性的枷锁,

三、长篇与短篇(一)短篇小说的创作方法完整的短篇小说必须有足够的事件支撑,不必轰轰烈烈,但数量要足够,不能让读者一眼就看穿结局,还得让他们带着兴致读下去。短篇小说的创作方法因人而异,但模式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一件事发生之后紧接着冒出另一件,换言之,以一个或多个事件作为开头,再不断接续新世界直至我们觉得发生的事件已经足以撑起一部短篇小说所需的内容。

一部合格的短片篇小说得把故事讲圆,然而说起容易做起来难,作家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判断自己在故事中的决定,提出的解决方案,安排的变化和反转在思路上能否讲得通,是否合情合理,能否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二)长篇小说的创作方法长篇小说的创作大致有两种方法,作家一般都会先构思主要情节,比如一场罪案、一场事故或一次误会,接下来有两种选择:一是以主要情节为原点,想想它能引发怎样的次要情节;二是以主要情节为终点,想想想什么样的次要情节能导致这种结局。

次要情节需围绕主要情节展开,与主要情节之间保持千丝万缕的关联,就像切披萨时拉起的奶酪丝。写长篇小说难就难在保证有清晰的主线,这条主线需要交代清楚小说中的主要事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如何解决。只有主线清晰,读者才能带着好奇心一直读下去,(在第三章《短篇与长篇:从起点到终点》的第二部分《女王的死因,以及“不确定”的吸引力》这章节内容中通过分析多部经典作品讲解了情节与主线的各种铺设技巧。

)不论人物是虚构的还是有现实原型,只要以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作家都要构思出紧密相连的事件来支撑故事,但务必要树立一个核心事件,它才是引导故事向结局发展的主动力。无论何种类型的长篇小说要想引人入胜必须兼具优美生动的语言和精心编排的情节二者缺一不可,★“采石场”创作笔记法这个说法源自作家乔治.艾略特创作长篇小说《米德尔马契》时的创作笔记。

所谓“采石场”笔记法,就是将小说的创意构思,包括故事大纲、情节概要、时间年表、人物关系、涉及到的专业领域知识等内容以列表形式记录下来,它要求我们先把灵感列出来在按既定顺序重新排列,最后添加细节。先努力构思,想到什么就先记下什么,在思考权衡最后做出取舍,就如同一个堆满了原始天然材料的采石场,等待被转化成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材料。

采石场笔记的创作方法兼具组织性和灵活性,相较于一次性构思初中部长篇小说更容易上手,同时还有助于发散思维,作者从一个想法出发,自由联想迸发灵感形成新认识,推翻旧认识,再尝试其他可能。它还能同时调动理性及非理性的思维,《写作课》还在最后两部分内容里,对女作家因种种限制及自我审查开不了口的问题及写作中悬念的设置、沉溺于心理活动色的人物、动机不明、无益的脱离现实等常会出现的误区及错误做法以案例的方式做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中肯的改正建议,并提到如何将写作坚持下去,怎样坚持及投稿的问题。

《写作课》这本书真的如评价所说,是一本“不教条、不取巧,不浅尝辄止的文学指南,”作者艾丽斯.马蒂森是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同时是作家,写作课教师。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曾获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小推车奖等荣誉,《写作课》融合和了她22年写作课导师的经验。这是一本没有那么多花架子,细腻、有趣、全面,实实在在与我们探讨如何写作的书,

虽然其中的具体方法略显分散,需要读者拿出耐心去分析、思考、提炼。但对于真心想要提高写作水平的读者来说,这正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在此分享的只是《写作课》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只能算是皮毛,事实上,书里值得细细学习、总结、玩味的内容还很多,只希望这篇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有志与文学创作的读者们在这本书中挖掘到更多更实用更能提高自己的内容。

评论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