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向刘邦讨要假齐王,刘邦听后破口大骂,这是赤裸裸的要挟。但刘邦不得不封,不封诸侯王,韩信、彭越、英布等将军,刘邦压不住,作为汉族一员,本不该对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说三道四,但看到上怎样看待刘邦这个命题,又想到有人曾把刘邦把说成无赖地痞,感觉在此有责任谈谈我对刘邦的看法。
1、如何评价刘邦?
①天生的政治家刘邦少读书,喜好酒肉,交友广泛。在秦末起义过程中,在萧何推荐下得到兵仙韩信,统一华夏建立西汉,刘邦无能力,无才华,但运气真的太好了。如果今天的人,懂些历史回到秦末,首杀刘邦,一定可以得天下,因为天下只有一个对手,那就是刘邦。项羽都不能说是对手,而是灭秦的工具,运气在历史上无人可比,无人出其左右。
秦末起义,大秦灭亡,天下无主,项羽不通历史,不懂统一的意义。分封诸侯,愚蠢的抛弃天下权柄,而刘邦以无所谓的大度,封赏功臣,拉拢功臣,最终得到了天下。赏罚分明,所有人都知道,都明白,能做到了寥寥无几。项羽舍不得封赏,士兵受伤会难过,将军立功又舍不得封赏,人才流失不可避免,又学习周朝分封制,两个方面导致项羽必死无疑。
天下无主,大家帮我刘邦打仗,打下的都是你们的,给大家封功,韩信向刘邦讨要假齐王,刘邦听后破口大骂,这是赤裸裸的要挟。刘邦听取建议,大度封王,虽然表面上的态度很到位,实质上刘邦与韩信的关系,有了严重的裂痕,天下无主,刘邦最大度,得到天下。大度虽然不情愿,将士们却得到了封赏,垓下之战,韩信都不愿意带兵帮助刘邦。
韩信手握30万大军,刘邦和谋士们只能继续封赏韩信,政治家就是政治家,先解决主要敌人。项羽死后,韩信这类将军王,利用价值没有了,死亡接踵而来,②大杀功臣对待功臣看两个方面。杀功臣铲除诸侯王,一是分封之错,而是刘邦本性使然,分封之错,第一项羽在灭秦之后,分封十八诸侯。已经成为天下共识,不是统一,而是分封,
刘邦和项羽的争夺天下,刘邦本意上不愿意分封外姓诸侯王。但刘邦不得不封,不封诸侯王,韩信、彭越、英布等将军,刘邦压不住,垓下之战,韩信等几位将军,不愿来帮助刘邦,刘邦没办法,只能再次重封韩信几位将军。垓下之战,刘邦手里最多20万军队,韩信一个人带来30万大军,彭越、英布两人也就10万大军,项羽的使者,游说韩信保持中立,“你韩信之所以还能活着,就是因为项王还在,项王如果死了,你韩信离死不远了。
”项羽死后,刘邦找各种借口,铲除外姓诸侯王,理由不需要真假,莫须有都可以。刘邦铲除外姓诸侯王的目的,就是有威胁,晚上睡不着,外姓诸侯王铲除后,封了刘氏诸侯王。强枝拱卫中央,这是刘邦的目的,韩信这类将军,是斗不过政治家的。历史上的将军,死于阴谋诡计不在少数,杀韩信这类功臣,是分封之错,也是刘邦本性,更是韩信邀功之错。
刘邦捡了一个大便宜,秦末无统一天下的雄主,总结,刘邦大度,真假不重要。刘邦舍得封赏,不管是情愿或不情愿,封赏是真封,正确的时间,问正确的人,听正确的意见,执行正确的决定。刘邦会问,会听、会执行,张良、萧何、陈平是正确的人,说了正确的建议。而韩信是正确的工具,需要的时候可以使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杀,这是家天下的产物,也是家天下的命运。
2、怎样看待刘邦这个人?
谢头条!作为汉族一员,本不该对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说三道四,但看到头条上怎样看待刘邦这个命题,又想到有人曾把刘邦把说成无赖地痞,感觉在此有责任谈谈我对刘邦的看法,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他曾做过秦朝泗水亭长,四十八岁斩蛇起义,率三千子弟抗暴除恶,公元前206年灭秦国,四年后战胜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大汉王朝,建都长安,史称西汉,公元前195年因讨伐英布叛乱,遭受箭伤,病重不起,同年崩,在位历时八年,庙号汉太祖,谥号高皇帝。
刘邦是大汉王朝的创建者,是汉朝著名的政治家,杰出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兵仙韩信说刘邦能将将,毛泽东评价刘邦是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人,刘邦为汉族的发展、汉文化的形成以及中国历史继秦之后的统一做出了突出贡献,刘邦最突出的才能是知人用人,善于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能把不同能力的人捏合成一个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虽然在位只有八年,但却在知人用人上确保了大汉王朝三代皇帝坐享天下,周勃就是他留给汉朝后继之君最好的礼物,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刘邦最可贵的品质是善于倾听和采纳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及他百折不劳、贵在坚持的处事态度,这是刘邦最终打败项羽的制胜法宝,刘邦的主要成就是斩蛇起义,推翻秦朝,打败项羽,建立汉室。他最英明的举措是剪除了异姓诸王,完善了郡县制,避免了中国历史再次出现诸侯割据的状态,确保了汉文化、汉历史的不断延续,
3、汉高祖刘邦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汉高祖刘邦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从谏如流!人贵有自知之明!刘邦打败项羽做了皇帝后,曾向他的大臣们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他的问题是:“我何以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刘邦提出问题后,群臣们纷纷发表己见,有人说主要是因为汉王会用兵,有人说主要是因为项羽只知道攻伐,连年征战而失去了民心,刘邦却不以为然,继而说出了他自己的见解。
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筹划谋略,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在后方安定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军队输送钱粮,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大军,攻城拔寨,取得每一场战斗的胜利,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豪杰,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够利用,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刘邦的一席话,说中了他自己之所以在楚汉争霸中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也点明了他自己最大的优点所在,对于刘邦的优点,毛泽东主席给予了高度评价,毛泽东在称赞刘邦“会用人”时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评论